摘 要:双语教育中要求学生具有使用目标语进行交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英语处处体现了该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如果学生不了解这些文化,就不能完全正确、得心应手地使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所以说,语言的教育也蕴藏着该语言所属的文化教育。
关键词:双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英语课堂
我国双语教学的现状:
了解国外开展双语教育的背景有利于我们更加清楚、深刻地认识我国目前在有些学校正在实施的双语教学。在我国出现的双语教学实际上是把外语学习与学科学习结合起来,是语言学习与内容学习相融合。我们认为,在我国进行这种形式的教学有其必要性和可能性,但是我们一定要认真地考察和规划,谨慎地实施,不能头脑发热,贸然行事。
加拿大的浸没法被认为是成功的,这取决于多种因素,实际上,该方泫的成功还有其他两个重要因素:其一,加拿大具有一定的语言环境——学习和使用英语或法语的环境。其二,虽然英语和法语不属于同一个语族(英语属于日耳曼语族,法语属于罗曼语族),但它们同属于一个语系——印欧语系。学生学习这两种语言时,如在认读和拼写单词方面,他们可以获得较多的正迁移。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的汉语族,与英语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语系;我国也缺乏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这些特点决定,如果在我国进行学科式双语教学,必须要考虑我国的国情,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模式。
一、实施学科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影响我国外语教学的主要因素之一莫过于语言环境。我国中小学生除了在学校所开设的英语课上能够接触到英语之外,离开英语课堂,离开学校,学生能够接触到英语的机会就非常有限了。不仅他们接触英语的机会有限,他们使用英语的机会也非常有限。
我国目前学校的课时安排都比较满,要想在这种课时安排中再挤出时间来增加英语课时比较困难。一个较为有效的增加学生接触英语时间和数量的办法就是在有些学科,如信息技术课、世界地理、世界历史等课中,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使用英语进行教学,即把外语学习与学科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这些课中使用英语进行教学,我们首先要保证完成这些科目的教学任务,达到这些科目的教学目标;同时让学生接触、学习与这些科目相关的英语表达法。这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在学校使用英语的时间和机会,接触和学习英语在不同学科中的使用特点,而且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英语不仅仅是学校开设的一门学科而已,它还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这样的体验会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例如,“love”在日常生活的英语中表示“喜欢、爱”,而在体育比赛中它可以表示比分。如在羽毛球比赛中,裁判说“five love”,其含义是“五比零”。在英语课上,学生很难接触到这种表达法;但在体育课上,体育教师颀理成章、非常自然地就为学生补充了“love”在体育领域的词义,帮助学生了解了“love”在这个领域内的含义。如果体育教师在学生的羽毛球比赛中用英语报比分时使用了“love”一词,这就使学生体会和学习到了“love”在真实的交际场合中的应用。我们日常使用的词汇中,有许多词汇在不同的专业领域都有其特定的词义。这些词义我们在英语课中很难接触到。例如,“temple”是“庙宇、寺院”的意思,但它可以指“太阳穴”。如果学生能在生物课上接触到单词的这种含义,他们不仅可以了解“temple”的这种专业词义,而且也可以巩固原先学过的词义。再如,单词“base”,我们在日常生活英语中接触的汉语意思是“基础”;而它在数学领域可以指“(几何图形的)底边”,“the base of a triangle”意指“三角形的底”。而在化学领域,它指“碱”。另一方面,这也可以帮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英语词汇一词多义的特点。英语中既有普通英语含义又有专业英语含义的单词不胜枚举。专业词汇和普通词汇的专业词义是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障碍,如果学生在中小学学习阶段既在英语课上学习了英语基本的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的知识,进行了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学到了一定的专业词汇或普通词汇的专业词义,这会大大缩短他们与专业英语的距离。同时在不影响学科教学的情况下,这也为学生提供了大量接触英语的机会,拓宽了他们使用英语的渠道。
另外,英语中的许多专有名词,如地名和人名,我们都可以通过世界地理课和世界历史课让学生接触到。如密西西比河,教师完全可以在地理课上把英语名称“the Mississippi”教给学生,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the Mississippi”的英语名称,而且可以帮助他们记住中文的译名,因为学生掌握了英语的发音之后,可以根据发音推断它的汉语名称。实际上,这也增加了学生另一条从大脑记忆中提取该地名的线索——英语的发音。
语言和文化是个统一体,语言的社会功能之一是传播文化。文化因素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主要障碍之一。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自觉、系统地加强教学的文化性,提高语言的文化性输出,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把学科教学内容和语言教学内容整合,在不同的阶段和层次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学的思考:
(一)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不足的缘由
语言和文化均属于社会现象,语言是社会文化的要素之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的存储与传播而世代相传,两者关系密切。语言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使用的,语言的使用受到文化的制约,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差异。各个民族由于在地理位置、历史发展、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差异,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规范,表现出文化差异。文化影响人们如何使用语言,某些语言形式只有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才能产生相关的语言交际意义。交际能力既包括了听、说、读、写四种语言能力,又包括了社会文化能力,即能够与另一种文化的人进行和谐交际的能力。
1.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不足
由于我国教师长期以来处在封闭的文化环境中,因此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了解甚少,在跨文化知识方面,教师对中国文化和英语所代表的西方文化在语言层次、语言交际、思维方式和叙事结构以及社会语言等四个层面上的对比意义缺少理解。同时,不少教师对世界多元文化的认同和尊重的意识不强,在教学中未能有意识地把各种优秀文化融合在教学中,因而未能使得学生从对不同文化的比较中不断提离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交际能力。教师在外语教学中,忽视了目标语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背景知识,对于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提升和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也还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2.缺乏理解跨文化交际的真实环境
我们的国家正处在改革开放时期,正在放眼世界,走向世界。但是,长期以来,人们缺少跨文化交流。在学校教育中,跨文化交际的教与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生缺少真实的交际环境,难以体会和习得跨文化交际的原则和方法。学生也没有可能接触到生动鲜明的第一手跨文化交际的英语资料而获得文化感悟。因此,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不够,在跨文化的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存在诸多问题。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认识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客观的英语教学的需要,这也是针对英语教学中忽视文化教学的情况而提出的。
跨文化英语教学是指在英语教学中通过教学设计,尤其是语言设计,通过文化融合,学生可以将新的文化信息与已知的文化图式相整合,使之成为自己人格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英语教学的文化输出既包括对语言形式的掌握,又包括对语言使用的文化的了解和掌握,在这里主要指以学科为主的文化。文化输出应该融合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
1.语言文化学角度的语言教学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反映着文化,文化又能帮助理解语言。Schumann的文化迁移模式指出,人们因移人外国文化而学会相应的外国语,社会群体和个人对目标语文化的态度决定了外语习得的成败。这个理论表明学生对目标语的态度将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而态度的形成又会受到目标语文化的影响。在双语教学中融合文化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学好目标语。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浸润在语言环境中的人不但比较容易学得语言的使用,还能够在适当的时刻、以适当的方式与人沟通。双语教育中要求学生具有使用目标语进行交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英语处处体现了该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如果学生不了解这些文化,就不能完全正确、得心应手地使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所以说,语言的教育也蕴藏着该语言所属的文化教育。
在语言教学中,学习者在运用新习得的语言时,须置身于可理解语言信息输入和输出反馈的学习环境中。为了增强可理解语言信息,须创造出多种真实的语言材料或现实的学习环境。英语教学输出不能仅限于语言本身,因为语言学习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综合工程,学会了句子和结构并不代表真正学会了一门语言,学会一门语言是指能够正确应用该语言。因此,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应该注重文化层面上的输出,从文化角度扩展输出的内容。
2.从文化社会学角度考察“文化性输出”
汉威( Hanvey)认为要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并把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学习者对于表面的明显的文化特征有所了解;第二层次,对一些细微而有意义的与自己的文化明显不同的文化特征有所识别;第三层次,学习者通过理性分析,对细微而有意义的文化特征有所理解;第四层次,学习者通过深入体验其文化,能够做到从对方的立场出发去感受其文化,从而达到移情的境地。其中前几个层次就是文化输入阶段,而后一层次则是文化输出阶段。跨文化英语教学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强调文化的理解,而不是简单的语言学习。可理解文化输出假说认为在理解和评价所得到的文化输入的基础上,通过文化吸收和文化对比,进而进行文化输出——学习者积极参与跨文化交际的实践。
总之,在实践中加深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并检验自己对文化差异的评价是否正确。只有正确理解和评价文化差异才能在实践中达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融合文化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
参考文献:
[1] 赵永富.觉醒与培养:全球化与中国青年文化意识[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4)
[2] 周杏英.大学生跨文化敏感水平测评[J]. 山东外语教学. 2007(05)
[3] 程岚,朱莉,肖贵桥.高职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浅析[J].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4)
[4] 高玉蓉,李晓培.双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6)
作者简介:王静(1982.12.26-) ,女,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人,现任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外语旅游系英语教师,讲师,2005年本科毕业于河南大学外语学院英语专业,获得文学学士学位。2011年研究生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获得文学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