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波 孙景华
解读,明学情确定教学思路与方案
《成吉思汗和鹰》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民间传说故事。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且极富哲理性。作者以老鹰四次打落成吉思汗接的水为线索,利用成吉思汗的固执与鹰的忠诚之间的矛盾冲突,将情节推向高潮,最后峰回路转,以毒蛇的出现唤出了成吉思汗面对错误的悔悟——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
这篇课文虽然较长,但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通过预习课文已经能够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了。教学时应大胆取舍,聚焦重点段落。所以,教师可以带着学生浏览课文后,直接聚焦课文的第8~18自然段,找出描写成吉思汗情绪变化的词语,并紧扣“嚷”字指导朗读,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运用语言表达人物心情的方法,让学生试着进行描写,表现出成吉思汗有点生气了的心情。这样,学生既品味了语言的魅力,又在语言的运用中提升了语文能力。
其实,这篇文章对于人物的动作描写也十分细致,文中人物的动作同样也表现出了人物的心情。如“成吉思汗气急败坏,他摘下弯弓,仰天向老鹰射去”一句就非常有画面感。教学中,我们应当紧扣成吉思汗的动作“摘下”“射去”,感受人物的心情,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准。
课堂教学需要理性的思考,但绝不能步入枯燥的困境。为了让课堂教学更有趣味性,可创设情境,让学生明白这鹰真的不该射也不能射后,师生形成对话,学生劝说,教师引读,一来一往,层层推进,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对成吉思汗和鹰的品性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
这篇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不仅点明了文章所蕴含的道理,同时在语言表达上也颇具特色。文章这样写道:“他懊悔不已,沿着石壁爬下来,小心翼翼地拾起死鹰,放进自己的猎袋。”聚焦语言表达,我们不难体会到人物动作前修饰词的重要作用。“拾起”前的修饰语“小心翼翼”,清晰地向我们展现出了当时成吉思汗既懊悔又复杂的内心世界。那么,我们能不能大胆地向前迈进一步,带领学生尝试着在另外两个动作“爬下来”和“放进”前面加上适当的修饰词,将成吉思汗当时的心情更加具体地表现出来呢?既然作者留出了一定的空白,我们就要让它的存在更有价值,让它成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石。
我相信,站在儿童的立场上思考,我们的教学就会多一些趣味性;用语文的眼光解读教材,我们的教学就会多一些语文味。
导课,谈对成吉思汗和鹰的印象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看老师写课题。(板书:成吉思汗)这是一个人名,谁来读一读?
(生读课题)
师:非常了不起!这里有一个多音字,你读得非常准确,值得表扬。谁再来读一读?
(生再读课题)
师:古代蒙古等族把君主称为可汗(kè hán),所以就有这样的诗句: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一生跟读后,另一生再读: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教学意图:“成吉思汗”的“汗”是一个多音字,很容易读错。怎样才能让多音字的教学更有效呢?我想一定要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因此,我告诉学生,古代蒙古等族把君主称为可汗。同时,我还引入诗句: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这样既巩固了多音字的读音,同时又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师:相信同学们对成吉思汗都有一定的了解。谁来说说看,你眼中的成吉思汗是怎样的一个人?
生:他是一个勇士。
生:他是一个君王。
【教学意图:让学生说说他们眼中的成吉思汗,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查找资料的一种检测反馈,也是一种交流学习,资源共享。】
师:来,我们继续写课题,举起手,跟老师一起写“鹰”字。广字头的撇要长一些,里面的笔画较多,注意要写得紧凑些。
师:你眼中的鹰又是怎样的呢?
生:鹰的目光敏锐。
生:鹰很凶猛。
师:一个“和”字将一个英雄人物和鹰连在了一起,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请再齐读课题。
初读,了解成吉思汗和鹰的关系
师:同学们,课前大家都预习课文了吗?你读了几遍课文?
……
师:读得这么充分,我考考大家,行吗?这篇课文中有些字词很难读,谁来试试看?(课件出示第一组词语,多个学生认读。)
狩猎 手腕 处理
满载而归 气急败坏
小心翼翼 懊悔不已
师:非常好!我们一起再读一遍。
(学生读词语)
师:第二组词语,谁来读?(课件出示第二组词语)
喜爱 宠爱
拧断 射杀
(请个别学生读后,再全班齐读。)
师:读着这两行词语,你的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两幅完全不同的画面吗?谁来说说看?
(生说)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成吉思汗对鹰非常喜欢,宠爱有加,可他为什么后来又射杀了鹰呢?
【教学意图:培养学生的质疑解疑能力是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这里让学生根据想象到的画面质疑,很好地将词语学习与想象能力、质疑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促进了高效课堂的有效构建。】
师:是啊,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再读读课文来探个究竟。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看看要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应该聚焦哪几个自然段。
(学生浏览课文)
生:应该看课文的第8~18自然段。
精读,体会成吉思汗和鹰的品性
师:现在就让我们聚焦课文的这几个自然段,仔细地读读课文,画出成吉思汗情绪变化的词语。
(生读课文,勾画。)
师:我们班的同学眼光非常敏锐,很快就画出了词语。谁来说说看?
(生说词语,师板书:有点生气 真的生气了 气急败坏)
师:现在就让我们聚焦这几个自然段,仔细地读一读,想一想: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成吉思汗真的生气了。
(生读书,师巡视。)
师:来,请你说说看。
生:我觉得是“嚷”字。
师:谁来读一读,让大家听听?
(一生读:“‘你怎么敢这样?他大声嚷道,‘看我不抓到你,拧断你的脖子!”读得很平静。)
师:我觉得这个“成吉思汗”的心态特别好,虽然已经那么生气了,但还是这样的理智,这样的平静。想想看,此时的你口渴至极,终于接到了水,却被这只鹰接二连三地撞翻杯子,你到底生气不生气?
生:生气。
师:生气还笑着说?来,再读。
(该生再读)
师:谁再来读?
(一生读得很好,听课教师鼓掌。)
师:看,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成吉思汗”,一个脾气暴躁,一个心平气和。(听课教师发出笑声)好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同学们,你们看,如果我们能够抓住人物的语言,就能读懂人物的心理,这样的表达既形象又生动。来,让我们试着用这样的方法把成吉思汗有点生气的部分写具体。
(师课件出示句子)
这次他有点生气了。他喊道:“ ”他又接了一次,那只鹰第三次撞翻了杯子。成吉思汗可是真的生气了。
“你怎么敢这样?”他大声嚷道,“看我不抓到你,拧断你的脖子!”
师:谁来读一读?
(生填空后交流)
生(读):这次他有点生气了。他喊道……
(多位学生练读)
【教学意图:语文教学就是要带着学生在课文里走个来回,既要通过语言文字领会课文的内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同时还要品词析句,关注语言表达的形式,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这里,我紧扣“嚷”字,首先通过有针对性的评价,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心情。然后,抓住“语言”,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在表达上的秘妙,学习写作方法,并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运用刚学到的方法。】
师:同学们,你们可真了不起!通过你们的描述,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了。既然这样表达有好处,作者在这里为什么不这样写呢?
(生回答)
师:好!我们继续接着读课文,你会发现成吉思汗越来越生气了,甚至是气急败坏。仔细读读这句话,看看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了成吉思汗的气急败坏。
(师课件出示句子)
成吉思汗气急败坏,他摘下弯弓,仰天向老鹰射去。
(生读课文,画词语。)
师:你是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
生:我是从“射”字看出来的。
生:我是从“摘”字看出来的。
师:成吉思汗拉弓要射的是谁?
生:鹰。
师:这鹰可是他最喜爱最宠爱的鹰啊,你们说能射吗?
生:不能。
师:这鹰可是一只训练有素、非常机敏的鹰啊,该射吗?
生:不该。
师:谁来劝劝成吉思汗?
(生劝说)
师:可是,此时的成吉思汗气急败坏,他哪里听得进去啊——
生(读):他摘下弯弓,仰天向老鹰射去。
师:可是气急败坏的成吉思汗甚至忘记了这是自己最宠爱的那只鹰——
生(读):他摘下弯弓,仰天向老鹰射去。
师:可是,成吉思汗气急败坏,他顾不得想这只鹰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寻常的举动,一心只想解心头之恨——(生接读:他摘下弯弓,仰天向老鹰射去。)
【教学意图:教师有效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处于一种“愤悱”的状态后再进行劝说。这样,学生的表达就会更有情有义,之后的朗读也就会更有感情。将学生的口语表达训练与朗读训练相融合,可谓一石二鸟。】
师:同学们,看来要读懂人物的内心世界,我们不仅可以抓住人物的语言,还可以抓住人物的——(板书:动作)
师:下面我们继续接着读课文,你一定会发现一个与气急败坏形成鲜明对比的心理描写。找到这个词语,把它画出来。
(生读课文,画词语。)
师:说说看,你找到了哪个词?
生:懊悔不已。
(师板书并提醒“已”的写法。)
师:成吉思汗到底看到了什么令他懊悔不已呢?
生:他爬到了岩石顶寻找水源时,看到了水池里有一条剧毒的死蛇,他知道自己误杀了鹰。
师:如果鹰不撞翻自己的杯子会是什么后果?
生:他可能就喝了有毒的水死了。
师:是啊,此时的成吉思汗终于明白了——
生(读):“那鹰救了我的命!”他大声喊道,“可我是怎么回报它的呢?我把它杀了呀!”
师:那只自己宠爱的鹰打掉他的杯子是为了——
生:是为了救他的命啊。
师:因此,他懊悔极了。读——
生:“那鹰救了我的命!”他大声喊道,“可我是怎么回报它的呢?我把它杀了呀!”
师:那只训练有素的鹰撞掉他手中的杯子是为了——
生:救他的命。
师:可他射杀了它,他懊悔极了。读——
生:“那鹰救了我的命!”他大声喊道,“可我是怎么回报它的呢?我把它杀了呀!
师:那只机敏的鹰撞翻他的杯子还是为了——
生:救他的命。
师:可是他却将自己的救命恩人给杀了,他怎能不懊悔呢!读——
生:“那鹰救了我的命!”他大声喊道,“可我是怎么回报它的呢?我把它杀了呀!”
【教学意图:分层次的引读,再次将学生的朗读推向高潮,情感再次得以升华,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对成吉思汗、对鹰也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师:同学们,你们眼中的这只鹰还仅仅是一只训练有素、非常机敏的鹰吗?它还是一只什么样的鹰?
生:聪明的鹰。
生:勇敢的鹰。
生:忠实的鹰。
生:善良的鹰。
师:此时,这只鹰已经不再只是一只鹰了,应当说,它是成吉思汗的朋友。是一个什么样的朋友?
生:亲密无间的朋友。
生:忠实的朋友。
师:通过品味人物的语言,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成吉思汗深深的懊悔。让我们再去关注他的行动,看看哪些词语还能让你有所体会。
(生读书,勾画。)
师:你通过哪些词体会到他此时的懊悔不已?
生:小心翼翼。
师:来,你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他懊悔不已,沿着石壁爬下来,小心翼翼地拾起死鹰,放进自己的猎袋。”
师:非常好,一种沉痛的心情,读得再慢一点就更好了。
(生再读)
师:你用低沉的声音,告诉了我们你的懊悔不已。我们一起再读一读。
(生齐读)
师:同学们,你们非常敏锐,抓住“小心翼翼”再次体会到了人物的内心。能不能尝试着在其他两个表示动作的词语前面加上修饰词,表示出自己的感受来?请试试看。
(师课件出示句子)
他懊悔不已,沿着石壁
地爬下来,小心翼翼地拾起死鹰, 地放进自己的猎袋。
(生思考后写下来进行交流)
生:他懊悔不已,沿着石壁慢慢地爬下来,小心翼翼地拾起死鹰,悲伤地放进自己的猎袋。
生:他懊悔不已,沿着石壁慢慢地爬下来,小心翼翼地拾起死鹰,双手颤抖着放进自己的猎袋。
(听课教师掌声)
生:他懊悔不已,沿着石壁慢慢地爬下来,小心翼翼地拾起死鹰,依依不舍地放进自己的猎袋。
师:是啊,就是这样的一位朋友,可他自己却亲手射杀了它,今后再也看不到它飞翔了,那是怎样的依依不舍啊!
生:他懊悔不已,沿着石壁沉痛地爬下来,小心翼翼地拾起死鹰,轻轻地放进自己的猎袋。
生:他懊悔不已,沿着石壁伤心地爬下来,小心翼翼地拾起死鹰,亲切地看着它,轻轻地放进自己的猎袋。
师:此刻,我们再读这段话,你一定会读得更好。自己练习练习。
(生练习读后齐读这段话)
师:课文读到这里,相信同学们对成吉思汗一定有了新的认识。课文中有一句话写道——(课件出示句子)
成吉思汗是中国历中上一位著名的君王和勇士,也是一个
的人。
师:你觉得他还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一个知错就改的人。
生:一个会反思的人。
【教学意图:表示动作的词语以及修饰词,同人物的语言一样,也能够表达人物的心情。学生习得这一表达方法,并不是依靠教师的讲授或者启发,而是学生通过朗读自己发现的。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有效的训练,因此,当学生发现方法后,我及时带领学生进行练习实践,巩固方法。】
师:同学们,这样的悲剧我们都不愿意看到,如果可以重新开始,你觉得怎样才能避免这个沉痛的教训发生?
生:遇到任何事情都不要发怒,要深思熟虑,再做出决定。
生:做事情要经过慎重的思考。
生: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
师:是啊,让我们大声地告诫自己——
生: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
师:让我们永远地铭记着这样的一句话——
生: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
师:让我们带着这样的一句话走进生活,让这句话时刻提醒自己——
生: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
拓展,深入了解成吉思汗
师: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老师留给同学们的课后作业是:第一,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心情;第二, 同学们可以登录“王老师小语工作室”阅读《误杀爱犬》等文章;第三,老师还为同学们推荐一本书《成吉思汗传》,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下课。
【教学意图: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要多读。多读,不仅指读的遍数多,还指要读更多的文章。这里推荐学生阅读同一主题的文章,就是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同时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对成吉思汗有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评析】
字词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工程,因为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文章是通过词句表情达意的。“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阅读教学只有引导学生对关键词句进行理解和品味,才能使学生深刻地体会课文及其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综观王老师这课的字词教学,给了我们以下几点启迪:
一是以词理线。《成吉思汗和鹰》是一篇叙事性课文。阅读这类文章首先要把握故事梗概,理清故事的发展脉络和铺陈线索,这是一项重要的阅读能力。对学生进行这项能力的训练,王老师设计了三个层次:首先,出示“第一组词语”让学生认读。学生通过对三行刻意排列词语的认读,整体感知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其次,王老师出示“第二组词语”让学生认读,读后要求学生说出脑海中浮现出的两幅完全不同的画面。学生通过对“喜爱、宠爱”和“拧断、射杀”这两组词语的比较,抓住了“矛盾”的焦点,感受到了故事主人翁的情感变化,聚焦了故事的重点部分。第三,要求学生“仔细地读读课文(第8~18自然段),画出成吉思汗情绪变化的词语”,从而使学生理出了人物情感变化的这条“暗线”。这三个层次的训练,梯度分明,步步深入,使学生既把握了故事的梗概,又深刻地感受到了故事的曲折、生动。
二是以词激情。《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本课在落实这些要求时有着独到的做法:如紧扣“嚷”字,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心情;抓住“气急败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劝说”和“朗读”,将口语表达训练与朗读训练有机融合,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感情;通过“懊悔不已”拓展开来,联系上下文阅读,体会人物活动的细节和语言,加写“修饰词”,使学生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王老师抓住了这些关键词语,就是找到了人物感情的“喷射口”,把学生置身于文本描写的情境之中,使学生真切地进行着“移情体验”。
三是以词悟意。这里所说的“意”,是指文章的意蕴、内涵。阅读的过程是从“言”到“像”再从“像”到“意”的一个推进过程,即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于目”而“成于像”,再通过对文章“表象”“意境”的感悟、体验,把其蕴含的情感、道理“会于心”。由“像”到“意”的转换既是阅读教学的重点,也是阅读教学的难点。这个故事的寓意是通过主人翁“懊悔不已”的话明确地告诉读者的。但是,王老师没有只满足于学生肤浅的“明白”,他通过引导学生对成吉思汗“小心翼翼”拾鹰细节的品味和“懊悔不已”内心情感的体悟,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事情”的严重后果。如果在文本的内涵探究中只满足于对文本揭示“寓意”的简单记忆,那就是变相地“贴标签”或“灌输”。而王老师通过关键词语的教学,聚焦人物的动作和内心,放大了“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事情的严重后果”,这对学生的触动是刻骨铭心的,对学生的教育是永久难忘的。除此之外,王老师还通过引导学生对鹰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成吉思汗射杀的不是一只不谙人情的动物,而是有情有义、忠诚献身的朋友、战友;通过引导学生对成吉思汗进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做了错事并不可怕,怕的是不能及时吸取教训,知错不改。这对深化文本的主题、升华学生的认识都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四是以词学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高年段(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的目标要求。那么,如何落实这项目标呢?王老师的着眼点不是单纯地传授写作知识,而是集探究文本内涵、体会文本情感、培养阅读能力和领悟写作方法于一体,对学生进行了综合性的阅读训练。他扣住这一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对词语的学习,使学生领悟到了写人的基本方法——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如“生气”时的“嚷”“射”“气急败坏”,形象、逼真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发怒时”的简单、莽撞;“懊悔”时的“喊”“小心翼翼地拾”“懊悔不已”,生动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弄清“真相”后的懊悔、自责和教训。学生通过这些词语的学习,不但深刻地体悟到了文本的情感和内涵,而且真切地领悟到了这些写人的具体方法。
五是以词寻根。汉语言文字承载着丰富的文化资源,而汉字、词汇往往是汉语的文化之根。王老师借助教材资源,通过对“可汗”的认读、解析,适当地向学生传播了汉字文化,既使学生读准了字音、理解了词义,又拓展了学生的阅读,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汉字文化。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厚学生的学养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最后需要强调说明的是,我对王老师课的评析之所以“丢大抓小”,除了限于篇幅和避免重复之外,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字词是汉语言文字之根。我们应该把字词教学作为阅读教学的基石,抓准、悟透、训实、用活。这样,才可能避免阅读教学的“空心”和“泛化”,切实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江苏南京市凤凰母语教育科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 张振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