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四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改革。改革是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高职院校只有不断推进改革,才能总结、提升和巩固不同历史时期高职教育取得的发展成果、经验和教训,才能健康、持续和有力推进新时期高职教育、高职院校发展的不同模式、不同内涵、不同要求的改革夙愿。第二个关键词:创新。只有“创新”才是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不断取得新成效、新内涵的动力,高职院校只有把握住创新这把利刃,才能破除固化思维对高职教育的束缚,在改革中迎刃而上,争创出自己的品牌,争得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席之地。第三个关键词:开放。开放是一种发展的态度,是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坐标系。高职院校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办学的开放程度。要加大开放发展的半径指向,更加强化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推进高职院校的管、办、评分离,提升市场引导办学的适应力和革新力,把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起来,把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起来,把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起来,把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起来,把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起来,优化对外结构、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第四个关键词:包容。包容是一种办学精神。高职院校唯有“循思想自由原则,采兼容并包主义”的办学方针,才能兼具多元,群贤毕至,百花争艳。高职院校无疑要更具担当,担当创新型国家转型升级发展的重担,担当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和改造的重担,担当起教育振兴、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重担,始终把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包容多元人文激发发展潜力;始终把发展作为前提,包容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不同尝试,唯有包容的高姿态,才能寻求思想的更加解放,才能寻得高职院校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源。
民办高校管理模式新探索
“委托管理”在教育界尚属一种新理念。托管意味着管理权或经营权的转移,是经济领域和企业概念向教育领域和学校迁移渗透的产物,在教育学和学校实践中已有一些探索。目前高校之间实行托管尚不多见,而在非政府主导下的民办高校之间,利用市场机制大胆开展“委托管理”,或许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和三亚城市职业学院的合作还是首例。民办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功不可没。有数据显示,从2000年至2007年的8年大扩招中,平均每年央属院校扩招6.7万人、地方院校扩招222.9万人、民办院校扩招115.6万人,三类院校的扩招比例为2∶65∶33,“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既指过去也向未来。民办高校之间实行“跨省托管”是改革的深化。很显然,在高等教育日渐由“稀缺资源”转为“选择资源”的竞争时代,最先遇到考验的是高职类院校,而高职院校中,首当其冲的是新建校和收费高的民办高职院校。三亚城市职业学院交予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委托管理”,采取“三个分开”的经营管理模式,都不再“重复昨天的故事”。对前者来说可看作是转危为安、化弱为强的“倒逼式”改革,对后者而言,又是扩外强内、引领辐射的“跨越式”变革。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是一所从国企举办的职工大学转制而成的“混合所有制”民办高校,本身具有实施“委托管理”的办学和管理经验。这一次,又以双方自愿和市场的方式,跨省牵手三亚城市职业学院,不仅帮助身陷生存困境的民办高职院校实现了“突围”,而且为不同类型和情况的民办院校,探索了一条发展新机制、新模式、新路径,也为如何建立起“产权明晰、法人治理、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大学制度,提供了改革样本,值得关注。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可以缓解就业难
大学生就业难是近几年出现的突出社会问题。而现有的教育培养的人才结构与人才市场需求结构不对称,是导致大学生毕业后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针对这一涉及到千家万户的民生问题,以及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人才需求问题,要深化改革职业教育,扶持民间资本发展民办学校,以解决大学生毕业后学科不对口和就业难问题。要深化改革职业教育,让教育与人才需求相融合,包括设立校企合作机制,以企业、机构与学校联合自主招生方式,做“菜单式”培养计划,实施订单化、标准化、实用化培养,将职业教育融入经济社会人才需求之中。建议由国家发改委牵头,联合教育部、工信部、科技部、人力资源部等与就业有关部门,整合国家研究机构、信息单位、智库部门等各研究资源,以及邀请有代表性的企业代表参与,形成联席机制,并以国际视野对国内外未来一段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趋势做深入调研,同时结合国家的发展规划,制定所需要的专业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比例,明确职业教育的目标,以此来定向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形成职业教育与就业协同发展,避免学非所用造成职业教育与就业脱节,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对称。建议政府制定完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扶持政策,健全民办教育管理与服务体系,对民营资本投入教育领域给予有效扶持,从而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校企“融合式”人才培养有效克服就业不适症
校企联合培养、优势互补是拓宽学生就业渠道、为企业培养和提供特定规格人才、满足企业需要的最好方式。近年来,辽宁省渤海大学管理学院通过与锦州银行的合作,总结提出校企合作的“融合式”人才培养机制。一是人才培养目标的校企一体化定位机制。要改变传统模式下学校单方面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做法,探索学校在校企合作框架下应该考虑的因素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同时,了解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利益需求和用人质量要求,探讨校企双方认可的人才质量标准,在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目标上相互渗透,做到目标相融。二是课程体系的校企协同设计机制。通过校企合作协调设置课程体系,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与企业工作过程相互渗透,理论知识与企业所需紧密结合,完全按照企业的工作岗位、工作流程来设置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校企双方对课程体系进行协同设计,让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与企业用人要求相一致,准确体现和反映一体化的人才培养目标。三是教师队伍的校企交叉任职机制。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组成教师团队,交叉兼职,并对教师团队的任职标准、授课内容、授课时间、授课方式、授课过程质量控制和效果评估等内容进行制度设计。四是人才质量评价的职业化机制。在校企合作的框架下,学生的质量评价应以企业员工的职业能力标准为准。分析评估人才质量职业化的影响因子,提炼出职业化评价的必要指标,形成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按照指标对每个学生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输入考核系统,综合计算出学生的最终成绩。五是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建立一个致力于资源与行为融合的组织机构,成立理事会及相应的学院,并配备相应的教学资源,有助于企业与学校的进一步深度合作,激励和约束机制要能调动校企双方合作的积极性,同时化解合作危机和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