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鹏+黎宏+刘立+韩英
摘 要 为了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需求,高等教育近年来从教学规模到教学内容都进入了高速扩张期。本文对高等教育的质量及评价体系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了一些偏于形式的高校“合并”“戴帽升级”现象的不合理性,提出一些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建议。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教育质量 大学排行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Analyses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Rapid Expansion
ZHANG Peng[1], LI Hong[1], LIU Li[1], HAN Ying[2]
([1] Colleg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5;
[2] Analytical & Testing Center,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5)
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the social needs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recent years, from the size of the teaching content into a period of rapid expansion. In this paper, the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a comparative analysis, pointed out some form of college somewhat "merger", "hats upgrade" irrational phenomenon,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education quality; University Rankings
教育水平,尤其对大学教育水平、教学质量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强盛的基本要素。纵观国内、外发展史,每一个崛起的强盛国家,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都能看到一些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作用: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的发展壮大过程中都伴随一批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出现;中国的崛起,中国大学综合水平的提高是近年来,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晚年也曾经提到“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①从政府、科学界以及全社会方方面面均在高度关注中国的发展中,科研能力、教学质量对社会发展的推动能力的提高。
近几年来,高教研究的专家学者们和相应的研究机构投入了大量的人力 、物力进行专题研究工作。从1978年,潘懋元发表《必须发展高等教育理论的研究》文章,②标志着我国大学教育理论、教学质量研究进入大众视线; 1983年由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单位联合发起成立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高教研究进入了有组织的研究阶段。近十年来,为适应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出现了大规模、全国性的高校、大专院校、中等专科学校的“合并”、“戴帕升级”的现象,各种不同形式的大学教育质量的评估活动也层出不穷。如近年来让全社会高度关注的大学排行榜的出现,对中国高教在如何提高综合能力、科研能力、教学质量方面做了大量的尝试,在促进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同时,也留下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1 什么样的大学是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高质量大学
在全国出现大规模高校“合并”,“戴帕升级”的时候,许多从事高教研究的学者,都关注到这种现象可能带来的各种结果。中国需要建设多少所世界一流大学?中国的发展、崛起只需要综合类大学培养的人才?什么样的大学是世界一流大学,早在1999年中山大学高教研究所陈昌贵教授对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要素做了一个简单的解述,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体现在——学科建设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经费投入,综合管理水平。在这五个基本要素的支撑下,培养出高质量的专业人才。一流大学应该具备的五大要素是指其综合能力水平,还是其某一专一领域的水平,是应该注意的问题,社会的发展从农耕时代注重过去知识的利用,工业时代注重当前技术的开发,信息时代注重未来技术的研究开发的发展规律看,③一流大学的五个基本要素应该是注重引领社会发展的未来技术研究领域,而这些新领域创新性的研究能力的形成,不是能够通过对现有大学的合并而在形式上成为一个“大”大学能够简单实现的;另一方面,任何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不是单纯依靠几所一流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而推动;有着上千所大学的美国日本,世界一流大学屈指可数;是少部分一流大学和大批的培养专业人才的大学一道提升了其社会的整体创新能力,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大学、大专、中专培养出来的一大批专门人才,对社会的推动作用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因素。前一段时期中国大规模的“高校合并”趋势下,形成了大专院校集体升为大学、中专升大专以及随之而来的大量扩招的一种普遍现象。在某种意义上,这种形式上的提升,实质上是教育资源、社会资源的浪费,大批“升级”学校扩招培养出来研究生、本科生到社会上都降级就职;而社会上大专生、中专生、技校生缺乏,这些职位的缺口,大都由研究生、本科生填补。这种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办学理念值得反思,以及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很大。
2 高教质量的评价体系对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导向
中国高等院校经过一个重组升级、系列改革后,有效促进了高教质量的提升,但对这种新格局下的各大高校的教学质量的科学、公正的评价体系的构建的急迫性,催生出了一些高教质量的评价体系和相应的管理政策、管理措施:其中大学排行榜的出现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同时也潜在地影响着学校管理者的思路。④endprint
2.1 大学排行榜对促进大学提高办学质量的两面性
在大学教育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地方,一些方向对办学理念的偏失,对形式的过分追求,而忽视了办学质量,高校排行榜的出现,引起全社会对高教质量的关注,对高教质量的提升,有积极作用。
大学排行榜,由《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杂志于1983年提出并开始实施,逐渐改善,随后局部在西方发达国家推广;中国于1999年7月,中国网大首次推出了中国大学综合排行榜。这种大学排行榜通过排序的方式向社会考生及家长提供各种可比资料,而涉足了教育市场问题;其评价指标有可能引导着学校管理者追求排名,追逐指标而弥失了办学质量提高的根本,而涉足了教育质量的问题。因此,大学排行榜对大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明显的两面性,要发挥其正面效应有必要完善大学排行榜的科学性。
2.2 有待改善的大学排行榜的社会评价体系
中外大学排行榜有5个可查阅的系统,中国国内的现行的排行评价体系中比较有影响的有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和管理研究院大学排行榜评价系统,其评价指针体系如表1和表2:
表1 2001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大学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分配
数据表明,这些评价体系指标差异较大;同时,同一所大学在不同的评价体系,其排位情况相差甚远;以如下大学及排位相近的一些高校作为分析对象,可以看到其不同的评价体系的评价结果,最大的排名差异在1倍以上,统计资料如表3:
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大学的排行榜与反映大学水平的很多重要指标,出现大面积的差异,有些指标的差距甚大。反映出中国大学榜的评价体系有许多需要改善的地方;有许多学者已经注意到这种大学排行榜对社会的误导问题,分析了当今大学排行榜的弊端,如王处辉分析了我国几所大学排行榜的评价体系后,指出了它的八个典型缺陷;顾海兵认为中国大学排名已经陷入误区,步入禁区;综合各种文献材料的对比分析:现代的大学排名需要改善如下几点:
(1)评价机构的权威性、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体系,从制度上无法保证公平;大学的排名评价机构应该是一个介于政府和大学之间的全国性专门的学术机构;不能依附于某一大学,某一地区政府,以保证其评价过程中的客观性;
表2 2005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指标体系
(2)评价体系,应该是公开、透明的,操作过程应该是可监控、可查阅的,应该先建设适应于中国各种大学的实际情况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中,一定要摒弃大学规模等同于质量的做法;中国的大学类别繁多,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同领域培养优秀人才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同大学,有其不同长处,所以不宜用同一个标准来评判所有的大学;评价体系中一定要摒弃大学的综合性等同于质量的做法;在中国大学招生过程中,有不同的宣传广告方式和一些带有偏向的因素,引导着高考学生的填报志愿的意向,每个大学每年的招生平均分数也受制于报考热度,因此,高考的招生录取分数是教学质量的前端参数,在评价体系中应该摒弃高考录取分数等同于教学质量的做法;同时,经费的投入受政府的关注度、地区经济差异的影响,评价体系中应该摒弃经费的投入量等同于质量的做法,充分考虑该类因素的影响差异,真正体现出大学的教学质量的主要控制因素。
3 结束语
近期中国大学处于高速扩充式发展阶段,各种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在逐步完善中,各种政府导向在逐步科学化;总结经验,防止前期大量的大学合并,伤害了一些特色学科的发展;一些不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催生出一些学术造假问题;大学教育不管形势怎样变化,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培养出对中国社会发展有强大推进作用的知识分子群体是根本。
建议在大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加强:(1)针对不同类型的学校建立科学的、有针对性的评价体系,不宜全国一刀切;(2)资料收集的科学性、透明性;(3)增补反映教学质量的重要参数:该校毕业生在中国社会进步中的贡献值;该校进、出学生能力的提升值;在该校主要的学科领域中前驱性的研究水平。
*通讯作者:刘立
注释
① 钱老之憾:中国教育缺失科学精神.新华社,2009-08-06.
② 樊桂清.关于我国大学排名现存问题及发展趋势的研究——中外比较的视野[D].东南大学教育学硕士论文,2005.
③ 张鹰.建设一流大学的重要内容.中国高等教育,1999(15/16).
④ 石娟.对我国大学排名的思考.理工高教研究,2009.4.28(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