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红星
摘 要 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因而政府教育投入水平也各有差异。本文对近年教育经费投入规模以及2006年新义务教育法实施后农村与全国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水平之差距,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
关键词 教育经费 规模 差距
中图分类号:G467.2 文献标识码:A
Empirical Analysis of Education Funding in Recent Years
WEN Hongxi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Yanbian University, Yanji, Jilin 133002)
Abstract The level of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f al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is not the same, and therefore the level of government investment in education also varies. In this paper, the scale of investment in education funding in recent years, and in 2006 a new post "Compulsory Education Law" of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funding gap with the national level, the empirical analysis concludes.
Key words education funding; scale; distance
教育经费投入与政府教育体制和政府财政管理体制以及各国具体情况、历史背景密不可分。
1 教育体制
目前,我国教育体制如图1所示。
图1 中国教育体系
资料来源:罗欢镇,《中国教育与经济发展》,2008,第15页。
学前教育,是指3~5岁儿童进入幼儿园接受的教育。小学教育,为6~11岁儿童设立。中等教育,为12~17岁的提供的教育。中等教育机构为普通中学、职业中学和各类中等专业学校。普通中学通常分为初中和高中,学习年限各为3年。高等教育,指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高等学校承担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任务。继续教育,继续教育包括成人技术培训、成人非学历高等教育以及扫盲教育。
2 教育经费投入规模
2.1 多渠道教育经费来源
从表1分析可知,总体来说我国教育经费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和事业收入两项,其余作为教育经费必要补充的经费来源。
财政性教育经费以2006年为转折点,有了明显的变化。2006年,我国颁布了新的《义务教育法》,实行了免费义务教育,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得到了保障。新《义务教育法》的实施,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按比例保障了免费义务教育的实施,财政性教育经费由2006年的5,161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23,869亿元,增加了4.6倍。同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的比重也由2006年的64.7%上升为2011年的77.9%。
在我国,教育经费中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和社会捐(集)资办学经费所占的比重偏低。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占教育经费的比重不超过6%,而且社会捐(集)资办学经费占教育经费的比重从2005年的1.0%降至2011年的0.5%。这种状况与国家的财政政策和教育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一,对于社会捐(集)资办学经费,出捐(集)资的个人以及社会团体还没有具体的税收优惠政策。第二,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来看,民办教育发展面临制度供给困境。现有教育制度和法律法规中许多是针对公办学校来制定的,因此,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仍然有一些方面缺乏法律的相关规制。
2.2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规模
在我国,从1950年到1979年的大约30年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一直是1%左右,而且财政性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也徘徊在5~7%左右。①
1993年2月26日中国中央、国务院发布并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1995年9月1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下简称《教育法》)。这两项法规性文件对教育进给投入提出了明确要求,归纳起来为“三个增长”和“两个比例”。2005年以来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规模见表2。
表2 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规模(2005-2012)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2-2012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12年)数据而整理。2012年的数据是根据《关于201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而整理。
表2显示, 1993年《纲要》中提出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4%的目标”,到2011年为止还未实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12年中国的财政性教育经费要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这是自1993年《纲要》首次提出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4%目标后,经历近20年后终于确定的一个时间表。而且,从表2中可以看到,2012年我国终于实现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
制约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资规模的因素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偏低。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之后,从1997年开始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停止下滑,而且快速增长,到了2012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达到了22.6%。但是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比较,其比值偏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发达国家为40%~50%的水平,发展中国家为35%。②这就制约了国家拿出更多的钱投入教育等社会各项公益事业的比例。再加上,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收入的比例(表3的B/D)也大体上15%左右,与发达国家的20% 有一定的差距。第二,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与“事权”不对等,地方政府“财权”过小、“事权”偏大。通过1994年“分税制”改革,中央集中了大量的财政收入。与此同时,中央和地方的支出划分几乎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财权”与“事权”不对称。而且1994年的“分税制”财政改革,只划分中央与省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省以下基层政府间的财政关系却还没确定下来。但是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财政主要由县级政府来承担。进一步完善“分税制”,明确省以下政府间的“财权”与“事权”关系,调动基层政府对教育投入的积极性。第三,地方财政支出结构有待优化。地方政府的财政行为可能会仅仅从局部利益出发,而忽视全国性的公共利益。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导向下,地方财政支出过多地投向基础设施等经济建设性支出,而忽视科教卫等支出,出现地方财政的生产性公共支出过剩的“支出优序”。这也部分地导致地方财政性教育经费不足。
表3 2005-2011年全国与农村小学与中学校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元)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6-2012年)数据而整理。
3 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在农村与全国水平之差距
农村义务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实施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贫困家庭中小学生“两免一补”政策等。
近几年,我国义务教育财政预算内经费投入农村逐渐趋于全国水平,主要表现在生均经费、生均事业费、生均公用经费、生均基建经费上。虽然农村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其差距逐步缩小。
从表3可以看出,小学阶段,2011年与2005年相比,生均经费、生均事业费、生均公用经费、生均基建经费的差距有所缩小,特别是生均基建经费的差距明显改善,由2005年全国是农村的1.36倍降为2011年的1.18倍。中学阶段,全国与农村初中,2011年与2005年相比,生均经费、生均事业费、生均公用经费、生均基建经费的差距有所缩小,特别是生均基建经费的差距明显改善,由2005年全国是农村的1.56倍降为2011年的1.19倍。
注释
① 王智新.现代中国教育.名石书店,2004:114.
② 岡本英男.东京经济大学会志.东京经济大学经济学会,2006:204.
参考文献
[1] 曹润林,陈情.关于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的若干思考.地方财政研究,2013(3).
[2] 吕杰,冯晓.我国义务教育财政政策演进、效果及述评.北方经贸,2013(4).
[3] 王善迈.深化教育财政体制改革.中国教育报,2014(3).
[4] 李宣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理念走向“现实”的法律思考.中国教育学刊,2010(4).endprint
摘 要 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因而政府教育投入水平也各有差异。本文对近年教育经费投入规模以及2006年新义务教育法实施后农村与全国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水平之差距,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
关键词 教育经费 规模 差距
中图分类号:G467.2 文献标识码:A
Empirical Analysis of Education Funding in Recent Years
WEN Hongxi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Yanbian University, Yanji, Jilin 133002)
Abstract The level of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f al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is not the same, and therefore the level of government investment in education also varies. In this paper, the scale of investment in education funding in recent years, and in 2006 a new post "Compulsory Education Law" of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funding gap with the national level, the empirical analysis concludes.
Key words education funding; scale; distance
教育经费投入与政府教育体制和政府财政管理体制以及各国具体情况、历史背景密不可分。
1 教育体制
目前,我国教育体制如图1所示。
图1 中国教育体系
资料来源:罗欢镇,《中国教育与经济发展》,2008,第15页。
学前教育,是指3~5岁儿童进入幼儿园接受的教育。小学教育,为6~11岁儿童设立。中等教育,为12~17岁的提供的教育。中等教育机构为普通中学、职业中学和各类中等专业学校。普通中学通常分为初中和高中,学习年限各为3年。高等教育,指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高等学校承担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任务。继续教育,继续教育包括成人技术培训、成人非学历高等教育以及扫盲教育。
2 教育经费投入规模
2.1 多渠道教育经费来源
从表1分析可知,总体来说我国教育经费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和事业收入两项,其余作为教育经费必要补充的经费来源。
财政性教育经费以2006年为转折点,有了明显的变化。2006年,我国颁布了新的《义务教育法》,实行了免费义务教育,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得到了保障。新《义务教育法》的实施,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按比例保障了免费义务教育的实施,财政性教育经费由2006年的5,161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23,869亿元,增加了4.6倍。同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的比重也由2006年的64.7%上升为2011年的77.9%。
在我国,教育经费中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和社会捐(集)资办学经费所占的比重偏低。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占教育经费的比重不超过6%,而且社会捐(集)资办学经费占教育经费的比重从2005年的1.0%降至2011年的0.5%。这种状况与国家的财政政策和教育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一,对于社会捐(集)资办学经费,出捐(集)资的个人以及社会团体还没有具体的税收优惠政策。第二,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来看,民办教育发展面临制度供给困境。现有教育制度和法律法规中许多是针对公办学校来制定的,因此,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仍然有一些方面缺乏法律的相关规制。
2.2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规模
在我国,从1950年到1979年的大约30年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一直是1%左右,而且财政性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也徘徊在5~7%左右。①
1993年2月26日中国中央、国务院发布并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1995年9月1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下简称《教育法》)。这两项法规性文件对教育进给投入提出了明确要求,归纳起来为“三个增长”和“两个比例”。2005年以来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规模见表2。
表2 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规模(2005-2012)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2-2012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12年)数据而整理。2012年的数据是根据《关于201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而整理。
表2显示, 1993年《纲要》中提出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4%的目标”,到2011年为止还未实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12年中国的财政性教育经费要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这是自1993年《纲要》首次提出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4%目标后,经历近20年后终于确定的一个时间表。而且,从表2中可以看到,2012年我国终于实现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
制约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资规模的因素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偏低。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之后,从1997年开始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停止下滑,而且快速增长,到了2012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达到了22.6%。但是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比较,其比值偏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发达国家为40%~50%的水平,发展中国家为35%。②这就制约了国家拿出更多的钱投入教育等社会各项公益事业的比例。再加上,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收入的比例(表3的B/D)也大体上15%左右,与发达国家的20% 有一定的差距。第二,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与“事权”不对等,地方政府“财权”过小、“事权”偏大。通过1994年“分税制”改革,中央集中了大量的财政收入。与此同时,中央和地方的支出划分几乎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财权”与“事权”不对称。而且1994年的“分税制”财政改革,只划分中央与省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省以下基层政府间的财政关系却还没确定下来。但是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财政主要由县级政府来承担。进一步完善“分税制”,明确省以下政府间的“财权”与“事权”关系,调动基层政府对教育投入的积极性。第三,地方财政支出结构有待优化。地方政府的财政行为可能会仅仅从局部利益出发,而忽视全国性的公共利益。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导向下,地方财政支出过多地投向基础设施等经济建设性支出,而忽视科教卫等支出,出现地方财政的生产性公共支出过剩的“支出优序”。这也部分地导致地方财政性教育经费不足。
表3 2005-2011年全国与农村小学与中学校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元)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6-2012年)数据而整理。
3 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在农村与全国水平之差距
农村义务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实施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贫困家庭中小学生“两免一补”政策等。
近几年,我国义务教育财政预算内经费投入农村逐渐趋于全国水平,主要表现在生均经费、生均事业费、生均公用经费、生均基建经费上。虽然农村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其差距逐步缩小。
从表3可以看出,小学阶段,2011年与2005年相比,生均经费、生均事业费、生均公用经费、生均基建经费的差距有所缩小,特别是生均基建经费的差距明显改善,由2005年全国是农村的1.36倍降为2011年的1.18倍。中学阶段,全国与农村初中,2011年与2005年相比,生均经费、生均事业费、生均公用经费、生均基建经费的差距有所缩小,特别是生均基建经费的差距明显改善,由2005年全国是农村的1.56倍降为2011年的1.19倍。
注释
① 王智新.现代中国教育.名石书店,2004:114.
② 岡本英男.东京经济大学会志.东京经济大学经济学会,2006:204.
参考文献
[1] 曹润林,陈情.关于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的若干思考.地方财政研究,2013(3).
[2] 吕杰,冯晓.我国义务教育财政政策演进、效果及述评.北方经贸,2013(4).
[3] 王善迈.深化教育财政体制改革.中国教育报,2014(3).
[4] 李宣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理念走向“现实”的法律思考.中国教育学刊,2010(4).endprint
摘 要 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因而政府教育投入水平也各有差异。本文对近年教育经费投入规模以及2006年新义务教育法实施后农村与全国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水平之差距,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
关键词 教育经费 规模 差距
中图分类号:G467.2 文献标识码:A
Empirical Analysis of Education Funding in Recent Years
WEN Hongxi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Yanbian University, Yanji, Jilin 133002)
Abstract The level of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f al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is not the same, and therefore the level of government investment in education also varies. In this paper, the scale of investment in education funding in recent years, and in 2006 a new post "Compulsory Education Law" of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funding gap with the national level, the empirical analysis concludes.
Key words education funding; scale; distance
教育经费投入与政府教育体制和政府财政管理体制以及各国具体情况、历史背景密不可分。
1 教育体制
目前,我国教育体制如图1所示。
图1 中国教育体系
资料来源:罗欢镇,《中国教育与经济发展》,2008,第15页。
学前教育,是指3~5岁儿童进入幼儿园接受的教育。小学教育,为6~11岁儿童设立。中等教育,为12~17岁的提供的教育。中等教育机构为普通中学、职业中学和各类中等专业学校。普通中学通常分为初中和高中,学习年限各为3年。高等教育,指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高等学校承担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任务。继续教育,继续教育包括成人技术培训、成人非学历高等教育以及扫盲教育。
2 教育经费投入规模
2.1 多渠道教育经费来源
从表1分析可知,总体来说我国教育经费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和事业收入两项,其余作为教育经费必要补充的经费来源。
财政性教育经费以2006年为转折点,有了明显的变化。2006年,我国颁布了新的《义务教育法》,实行了免费义务教育,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得到了保障。新《义务教育法》的实施,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按比例保障了免费义务教育的实施,财政性教育经费由2006年的5,161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23,869亿元,增加了4.6倍。同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的比重也由2006年的64.7%上升为2011年的77.9%。
在我国,教育经费中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和社会捐(集)资办学经费所占的比重偏低。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占教育经费的比重不超过6%,而且社会捐(集)资办学经费占教育经费的比重从2005年的1.0%降至2011年的0.5%。这种状况与国家的财政政策和教育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一,对于社会捐(集)资办学经费,出捐(集)资的个人以及社会团体还没有具体的税收优惠政策。第二,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来看,民办教育发展面临制度供给困境。现有教育制度和法律法规中许多是针对公办学校来制定的,因此,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仍然有一些方面缺乏法律的相关规制。
2.2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规模
在我国,从1950年到1979年的大约30年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一直是1%左右,而且财政性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也徘徊在5~7%左右。①
1993年2月26日中国中央、国务院发布并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1995年9月1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下简称《教育法》)。这两项法规性文件对教育进给投入提出了明确要求,归纳起来为“三个增长”和“两个比例”。2005年以来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规模见表2。
表2 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规模(2005-2012)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2-2012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12年)数据而整理。2012年的数据是根据《关于201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而整理。
表2显示, 1993年《纲要》中提出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4%的目标”,到2011年为止还未实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12年中国的财政性教育经费要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这是自1993年《纲要》首次提出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4%目标后,经历近20年后终于确定的一个时间表。而且,从表2中可以看到,2012年我国终于实现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
制约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资规模的因素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偏低。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之后,从1997年开始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停止下滑,而且快速增长,到了2012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达到了22.6%。但是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比较,其比值偏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发达国家为40%~50%的水平,发展中国家为35%。②这就制约了国家拿出更多的钱投入教育等社会各项公益事业的比例。再加上,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收入的比例(表3的B/D)也大体上15%左右,与发达国家的20% 有一定的差距。第二,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与“事权”不对等,地方政府“财权”过小、“事权”偏大。通过1994年“分税制”改革,中央集中了大量的财政收入。与此同时,中央和地方的支出划分几乎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财权”与“事权”不对称。而且1994年的“分税制”财政改革,只划分中央与省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省以下基层政府间的财政关系却还没确定下来。但是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财政主要由县级政府来承担。进一步完善“分税制”,明确省以下政府间的“财权”与“事权”关系,调动基层政府对教育投入的积极性。第三,地方财政支出结构有待优化。地方政府的财政行为可能会仅仅从局部利益出发,而忽视全国性的公共利益。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导向下,地方财政支出过多地投向基础设施等经济建设性支出,而忽视科教卫等支出,出现地方财政的生产性公共支出过剩的“支出优序”。这也部分地导致地方财政性教育经费不足。
表3 2005-2011年全国与农村小学与中学校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元)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6-2012年)数据而整理。
3 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在农村与全国水平之差距
农村义务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实施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贫困家庭中小学生“两免一补”政策等。
近几年,我国义务教育财政预算内经费投入农村逐渐趋于全国水平,主要表现在生均经费、生均事业费、生均公用经费、生均基建经费上。虽然农村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其差距逐步缩小。
从表3可以看出,小学阶段,2011年与2005年相比,生均经费、生均事业费、生均公用经费、生均基建经费的差距有所缩小,特别是生均基建经费的差距明显改善,由2005年全国是农村的1.36倍降为2011年的1.18倍。中学阶段,全国与农村初中,2011年与2005年相比,生均经费、生均事业费、生均公用经费、生均基建经费的差距有所缩小,特别是生均基建经费的差距明显改善,由2005年全国是农村的1.56倍降为2011年的1.19倍。
注释
① 王智新.现代中国教育.名石书店,2004:114.
② 岡本英男.东京经济大学会志.东京经济大学经济学会,2006:204.
参考文献
[1] 曹润林,陈情.关于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的若干思考.地方财政研究,2013(3).
[2] 吕杰,冯晓.我国义务教育财政政策演进、效果及述评.北方经贸,2013(4).
[3] 王善迈.深化教育财政体制改革.中国教育报,2014(3).
[4] 李宣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理念走向“现实”的法律思考.中国教育学刊,201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