眭达明
赵烈文既是曾国藩的心腹幕僚和心爱弟子,又是晚年曾国藩无话不谈的朋友。赵烈文能和曾国藩发生交集,就是四姐夫周腾虎(字弢甫,也写作韬甫)推荐的。
咸丰十一年(1861)冬天,赵烈文第二次进入曾国藩幕府不久,朝廷命曾国藩举荐人才,曾国藩特别保举了六个人,其中称赵烈文“博览群书,留心时务”,朝廷诏令咨送曾国藩大营录用。这样,赵烈文就从一个社会闲散人员,变成在吏部注册的国家候补官员了。
一年之后,赵烈文又以县丞保叙。
然而,就在赵烈文的人生翻开新的篇章,一切都觉得越来越美好的时候,周腾虎却于同治元年(1862)七月二十三日在上海病逝。
八月四日赵烈文得知周腾虎病逝消息后,顿时“惊怛欲绝”。之后他放下手头所有工作,谢绝一切来客,关起门来哭了个昏天黑地。哭完之后,他开始记当天的日记,其中写道:“惟君与吾之情,非复常交可拟,中道舍我,天之酷虐至此,夫复何言!”
八月六日,赵烈文又在寓所为周腾虎设立灵位,并作《哭弢甫文》予以祭奠:
呜呼周君!年不半百,事无一成,而竟死邪!上天酷虐,不遗典型,祸胡止邪,邦之虚邪,家之恤邪,而至此邪!君之襟怀,炳于日星;君之性情,厚于胶醇;君之品类,贵于兼金。尽君之美,罄纸不足,痛不能言,但有一哭。
古人有言,生我父母,知我鲍叔。噫嗟余生,终老离索。君之交游,万杰千英。癖谬所耽,而余独深。况余与君,趋道各异。何图高明,不我遐弃。
君得异书,必以示余,君有至言,必以诏余。茫茫之情,孰则继余?毕生之悲,孰则起余?名山幽岩,江流川原,君今已死,孰与游观?秘册高文,奇论异作,君今已死,孰与探索?呜呼哀哉!……
咸丰十一年(1861)三月二十六日,赵烈文追述自己早年的师承关系时,对他和周腾虎的师生关系表述得更加直接明白:“癸丑年遭乱(咸丰三年二月太平军攻克金陵后,前锋曾抵达镇江和扬州,苏州、常州告急——笔者注),吾时年二十二岁,遂辍举业,稍探古学,常请益于族兄伯厚(赵振祚)先生及诸友人周君弢甫(周腾虎)、刘君开孙(刘翰清)、龚君孝拱(龚橙),至今稍有知识,二三子与有力焉!”
另外,周腾虎和赵烈文都懂得医道,都能开方治病。咸丰十年(1860)九月二十六日的《能静居日记》,也有“弢甫来访,谈医理,遂以《神农本经》一部见惠”之类内容。
周腾虎的“奇士”称号,是赵烈文亲自封给他的,并得到了曾国藩等人的普遍认可。
光绪四年(1878)四月七日,赵烈文所撰《有清奇士周先生墓表》一文是这样说的:“烈生平善游,今天下行省十八,历其十一,所至见名儒硕士、豪杰长者以百计;公卿监司、郡邑守长以千计,皆未能奇。奇者乃在里閈,则周先生韬甫当之矣。”
所有这些,都表明赵烈文和周腾虎之间的关系,确实比较特殊;他们的情谊之厚,确实“非复常交可拟”。而以周腾虎这样的瑰奇磊落之士,对于赵烈文的思想性行,发生很大的左右作用,也就殆无可疑。
周腾虎去世十七年后,赵烈文写了一篇纪念长文《有清奇士周先生墓表》,既对周腾虎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一生进行了全面总结,又对周腾虎这个“奇人”所做的“奇事”做了生动描述。
周腾虎二十出头,刚离开校门,就到陕西省凤翔县协助父亲工作。凤翔是个大县,工作非常繁忙,身为一县之长的周父却“老耽诗酒,不治事”,所有政务都靠周腾虎处理。周腾虎这个刚出茅庐的毛头小伙,居然把凤翔县治理成了远近闻名的“模范”县:“政无巨细皆洽”。当时的陕西巡抚是大名鼎鼎的林则徐。他觉得周腾虎是个了不起的青年才俊,周父去世后,就将他招入幕中。林则徐是一个“负世厚望”的人,他的幕中可谓人才济济,但周腾虎入幕后,只要他提出什么意见和建议,林则徐“未尝不释然忘其位”。
离开陕西后,周腾虎在四川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到淮南从事盐务管理和改革工作。在此之前,淮南盐政管理十分混乱,周腾虎一来,就“上书鹾使者,言当更革状”。领导不仅完整采纳了他的建议,而且委托他全权负责此项工作,周腾虎“遂以寒生业鹾”。不到一年,就赚了“数百万”。
钱多有时并不是好事。周腾虎暴富后,“舍华屋,荐珍馔,交游狎至”,花钱如流水。他还在办公桌后面放置一个装满白银的大木柜,交代会计人员:只要是他的朋友要钱用,就让他们随意拿,拿多少都不要过问。歌舞宴会,更是“一日辄数十金”。
周腾虎有个少年同乡,受周腾虎委派,负责管理某个业所,这个纨绔子弟竟然“夜召妓,数辈裸逐室中”。有天清晨周腾虎偶尔路过这个业所,见此情景,却不以为怪,只是笑着说了句:“少年豪乃尔!”连句责备的话都没有。
不久农民起义爆发,天下大乱,“鹾事大败”。周腾虎不仅事业受挫,而且欠了一屁股债。但他自觉承担还债责任,不要朋友出一分钱。
太平军攻占金陵后,长江水运中断,清政府饷源枯竭,在清军江北大营帮办军务的刑部侍郎雷以諴“闻韬甫名,召与计事”。
周腾虎应邀到雷以諴幕府工作后,与早就在这里工作的钱江共同建议开征厘金。所谓厘金,就是征收行商的货物过境税和坐商的商品交易税。自此以后,厘金制度风行全国并成为清政府的重要财源,其征收数额也逐渐超过地丁和漕银收入。清政府后来能将太平军、捻军等农民起义镇压下去,主要就是依靠此项收入。赵烈文《有清奇士周先生墓表》说:“韬甫首建策,征商税,纳者以厘计(指议创厘金),饷大裕,数十年间海内踵行之,虽名臣巨公勿能变也。”
但不久周腾虎就离雷以諴而去,原因是雷以諴将钱江杀了。
雷以諴为什么要杀钱江?原来钱江这个人也和周腾虎一样,虽有本事却不知道夹紧尾巴做人。他不仅负才使气,睥睨同僚,而且言谈锋势凌人,常常出口伤人。特别是捐厘抽饷初见成效之后,他更是恃功自傲,不再把雷以諴放在眼里。雷以諴原本就是个得鱼忘筌、忘恩负义之人,对钱江的所作所为自然难以容忍。有一天雷以諴宴会下属,计议军事,钱江竟借酒使性,当着众同事的面含沙射影,指桑骂槐,让雷以諴大失面子(这个钱江就像三国时的祢衡,结局也同)。雷以諴制止他,钱江不仅不听,反而骂得更凶更难听。早就憋了一肚子气的雷以諴忍无可忍,就下令将钱江杀了,然后以“跋扈狂肆、谋不轨闻”奏闻(《清史稿·雷以諴传》),这不过是“欲加之罪”而已。钱江是个名人,雷以諴杀了他,自知难免舆论谴责,不得不诬以谋反的罪名。endprint
对钱江之死,陈其元的《钱东平创厘捐法》不仅写得更详细,而且表示了深深同情和惋惜:
当是时,江之名闻天下,然江恃功而骄,使气益甚。玩同幕于股掌,视诸官如奴隶,咄嗟呼叱,无所顾忌。于是上下交恶,谮毁日至,雷公亦稍稍疏之,胶漆而冰炭矣。江愈怒,即于雷公亦面加讥斥,雷积忿日久,第钦其才,姑含容之。一日饮次,议论相左,雷加诮让,江使酒大骂,雷怒甚,在旁者又怂恿之,立即斩首。乃以江跋扈狂肆,将谋不轨奏焉。冤矣。使当日江稍委蛇,必可不死。使雷公左右有略与周旋者,亦不至于死。(《庸闲斋笔记》卷十二)
雷以諴杀钱江时,周腾虎并不在场。他知道此事后,异常气愤,特意找上门去,指着雷以諴的鼻子大骂了一通:“你若之为,奚可与一日处?我所以来,为欲明大义,解倒悬尔,岂助若!”说完扬长而去。
众人都替周腾虎捏把汗,但雷以諴最终不敢为难他。
当时天下大乱,各统兵将帅都知道人才的重要,千方百计搜求、网罗有本事的人。只要听说周腾虎来了,统兵将帅们无不“倒屣迎之”,周腾虎于是“抵掌群帅间,声名藉甚”。
咸丰五年(1855),周腾虎来到江西星子县,投身曾国藩南康大营。曾国藩和周腾虎见面交谈后,即“一见倾倒,出知交上”。
周腾虎就是在江西星子向曾国藩推荐赵烈文的。
当时的曾国藩,既遭遇了九江之败,又与江西地方官员斗得死去活来,正处于人生最灰暗阶段,是他这辈子最倒霉的时候,周腾虎却能在困境中识英雄,认定他可以成就一番大业,眼光确实厉害。
同治六年(1867)六月十六日,曾国藩和赵烈文回忆往事时,还特意提到这件事:“弢甫始到余江西军中,即言自古成事,皆用心人。某遍历下游无一人知此,必致溃败后已。公虽兵微将寡,然成事者必公也。余时深佩其用心一语。其论世超出寻常者甚多,不可谓非异才。”
但周腾虎此次在曾国藩大营待的时间也不长,因为不久之后,他就奉曾国藩之命,与郭嵩焘一起赴浙江办差去了。
咸丰五年(1855)十二月十二日,赵烈文去江西曾国藩大营应聘,在江西省余干县一个叫瑞洪的地方,正巧遇上离赣赴浙的郭嵩焘与周腾虎,他们两人是去浙江筹办淮盐浙运事项。
所谓淮盐浙运,就是江西向食淮盐,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建都金陵后,水路中断,淮盐无法运抵江西,当地百姓只好改食从四川、广东等地偷运过来的私盐,不仅给百姓生活带来不便,而且国家盐税收入也随之流失。为挽回江西盐利和筹集军饷,咸丰五年(1855)四月曾国藩奏请在江西改销浙盐,获得批准。郭嵩焘与周腾虎就是受曾国藩委派,专程赶赴杭州,会同浙江巡抚何桂清等当地官员协商办理淮盐浙运具体事项。此后数年,淮盐浙运所得饷银获利甚丰,成为曾国藩和江西地方当局的重要财源。
淮盐浙运一事办理妥当后,周腾虎母亲去世,他回家丁忧(赵烈文第一次进入曾国藩幕府,也因母亲生病和去世,只待了一个月就回到江苏——笔者注)。在此期间,清军江南大营统帅和春手下筹办军饷的某位负责人,经常向周腾虎问计,周每次都能给对方有益指导。周腾虎还给广东某大员献计,让他在广东开征烟土税,每月增饷银二十万。
周腾虎做这些虽然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事成之后论功行赏,周腾虎不仅“笑谢勿受”,而且“拱手去之”。
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攻陷周腾虎家乡常州时,周腾虎在江苏巡抚徐有壬幕府工作(江苏巡抚衙门驻苏州),他当即自告奋勇招募兵勇负责收复常州。然而兵勇尚未募齐,周腾虎正在翻阅募兵名册,苏州就被太平军攻克,结果常州收复未成,周腾虎和儿子却一起成了太平军的俘虏;和春、徐有壬等清朝大员则相继死于太平军的这次进攻。
周腾虎是个脑瓜子特别好用的人,不久之后,他就成功逃了出来。他是怎么逃脱的,赵烈文没有详细介绍,只说“以计得脱”。
咸丰十一年(1861)八月,赵烈文第二次进入曾国藩幕府之后,周腾虎也于当年冬天来到安庆,再次投身曾国藩幕府。
他和曾国藩相聚后,似乎有说不完的话:“每论事,穷日夜不舍,左右亲近任枢机管事者,经旬不得见。”
在曾国藩幕府,周腾虎不仅顾盼自雄,而且“好为盛气质贵人”,加之“识最高,辩论如刃出匣”,因而让许多人感到不爽。
周腾虎还总是得理不让人,凡事都要争个是非曲直。一时如果争不出结果,便“血上注面,正赤如鸡冠”,这就使得那些看不惯他的人更为恼怒。
曾国藩知道周腾虎难与自己的身边人共事,就找了份差事,让他专程去上海办理。咸丰十一年(1861)十一月十三日曾国藩日记记载了这件事:“弢甫将赴上海催饷,禀辞鬯谈,余勉之以维持风教,勿自菲薄,引顾亭林《日知录》‘匹夫之贱,与有责焉一节以勖之。”可见当时周腾虎与周围同事的关系搞得相当紧张,他自己也很灰心丧气。
第二年四月十七日,周腾虎回安庆述职,附带送赵烈文家眷来安庆,但不到一月又离去。
五月十日,赵烈文送周腾虎乘船去上海,不想这一别竟成永诀。
随着中西贸易逐年增加,西班牙等西方国家的大量不同种类的银元源源不断流入中国。西方人带着满船银元来中国购买茶叶、生丝和瓷器的同时,也换回中国的银锭或生银。到了道光年间,外国银元不仅在东南沿海各省畅通无阻,并且不断向内地渗透,致使中国对外贸易受到严重损失。巨额白银外流,银价暴涨,危及国计民生,暴露了中国币制的混乱与不完善。朝野有识之士莫不忧心如焚,他们纷纷提议改革币制,主张自铸银元。
第一个提出自铸银元的是林则徐。道光十三年(1833)林则徐在江苏做巡抚时,目睹了外国银元给中国经济带来的种种危害,就上奏朝廷,委婉地提出了自铸银钱的建议。
咸丰五年(1855),周腾虎在其著作《铸银钱说》中,不仅公开发出了“铸造银钱”的呐喊,而且提出了明确的实施办法:“宜准洋银分两铸造银钱,……一仿洋银之式变其文字,以为中国宝货。……银钱铸成之后,准今之洋钱之价出入,取其盈余给工值火耗外,尚可以通有无,足国用,赡军食,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惠而不费,此之谓矣。”endprint
此后许多有识之士相继提出了改革币制的建议。
林则徐、周腾虎等人的建议和呐喊,虽未被清政府马上采纳,但他们发出的声音,还是起到了振聋发聩、醒人耳目的作用,林、周等人也因此成了近代中国币制改革的先觉者,使中国的近代货币思想初露端倪。
正因为周腾虎有如此之高的经济才能,所以早在咸丰五年(1855)十二月,浙江会稽籍御史宗稷辰在保举左宗棠的同一个保案里,就将常州周腾虎、管晏,桂林唐启华名列其中,说他们“策议深沉,才识过人”。又说他们“皆关心时务,今尚郁郁伏处田间。诚能破格招贤,连茹并进,则得一人可以平数州,得数人可以清一路”(《清史稿·宗稷辰传》)。
宗稷辰保奏周腾虎后,朝廷要征用他,不巧的是遇上周腾虎母亲去世,结果失去了良机。至于曾国藩后来的保举,则是主观上欲爱之客观上反害之,最后竟导致周腾虎暴卒于由沪返皖的轮船上,使曾国藩痛悔不已。如同治元年(1862)八月初三日,曾国藩得知周腾虎去世消息后,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接少荃(李鸿章,当时在上海带兵打仗)上海信,知周弢甫在沪沦逝。老年一膺荐牍,遽被参劾,抑郁潦倒以死。悠悠毁誉,竟足杀人,良可怜伤。”
读过曾国藩日记的人都知道,他的日记文字是相当简要的。听到某位友人或同事去世,能在日记中记上一笔,就已非常难得,把事情记完整并加上自己的评论和感叹,更是少之又少。咸丰十一年(1861)九月三日,曾国藩听到胡林翼去世消息后,在日记中也只是写道:“巳正接信,知胡宫保于八月廿六日亥时去世,哀痛不已。赤心以忧国家,小心以事友生,苦心以护诸将,天下宁复有似斯人者哉!”记周腾虎去世消息竟与胡林翼同样多文字,所记内容也基本相同,由此可见曾国藩是多么同情周腾虎的遭遇,并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并自责。
同治元年(1862)九月一日,曾国藩复赵烈文哥哥赵熙文信中,再次沉重写道:“韬甫潦倒半生,遽埋玉树,人世泛泛悠悠之口,乃能枉杀磊磊落落之才,足为扼腕。”
对一个普通幕僚的死,曾国藩如此痛悔,虽与他的不慎保荐导致周腾虎遽被参劾有关,但更重要的还是因为失去了周腾虎这个难得的人才而感到痛惜。
在曾国藩日记中是可以找到佐证的。如咸丰十一年(1861)十月二十四日的日记写道:“酉刻,与弢甫鬯谈。弢甫颇习夷务,所言亦晓鬯事理。”
可见曾国藩对周腾虎的才能确实非常看重,很希望他能为己所用
另外,对周腾虎敢在自己面前说真话的勇气,曾国藩也十分欣赏。如咸丰十一年(1861)六月二十八日,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与少荃久谈,至二更三点始散。论及余之短处,总是儒(同‘懦)缓,与往年周弢甫所论略同。”
曾国藩知道自己的智商很一般,性格也比较懦缓,做事缺乏魄力,但除了周腾虎和李鸿章,再没有人敢当面指出这一点。
而从上面所引曾国藩日记原话可知,周腾虎不仅敢当面指出曾国藩的性格弱点,而且是第一个这样做的人,这自然会给曾国藩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周腾虎去世时,他的家属均在南昌。同治元年(1862)八月十二日,赵烈文流着泪向曾国藩请假,专程赶赴南昌接四姐一家来安庆。此后三十余年,直到赵烈文去世,他不仅主动承担了照顾四姐一家生活,将她们带在身边居住,而且对周腾虎大儿子周孟舆的关心爱护,更是超过了对自己的儿子,这一切都说明他和周腾虎的情谊深厚,确实有逾寻常。
(本文材料未注明出处者,全都来源于赵烈文《能静居日记》和《落花春雨巢日记》,文中恕不一一注明。《能静居日记》岳麓书社2013年版,《落花春雨巢日记》尚未点校出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