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舞袖舞写意化与诗意化的艺术形式

2014-07-07 19:32曾明慧
艺海 2014年6期
关键词:古典舞韵味艺术

曾明慧

[摘 要]中国古典舞袖舞是在传统戏曲水袖的基础上创建而来,因其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韵味,力求体现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及写意化与诗意化的艺术形式。水袖是徒手身韵的深化,一举手一投足更要“神先领、意先行”, 而“意念先行”、 “心神先领”表现在肢体的运用上就是对气息的控制,通过气息的虚实、转换,使动作更富表现力和艺术张力。

[关键词]袖舞 中国古典舞

中国古典舞袖舞是在传统戏曲水袖的基础上创建而来,因其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韵味,力求体现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及写意化与诗意化的艺术形式,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被正式纳入北京舞蹈学院的课程体系之中。经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在前人成果之上对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做出了进一步梳理与完善,主要表现为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为依托凸显服饰道具的“舞蹈”属性。现阶段袖舞课程经过多年教学实践的探索与检验,对教材的分类梳理更趋于科学化、体系化,对于袖形、袖技、袖劲与身法韵律的联系有了更深的认识与体悟。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袖情、袖意的表达体现,对古典舞“舞律”的追求进行新的诠释和展现。。

纵观袖舞的发展进程,袖舞以她灵动的姿态,赋予中国古典舞无限风情、无限意味。《观舞赋》对其描述为:“裙似飞鸾,袖如回雪”。它不仅是一种独具风貌的舞蹈形式,更体现出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和美学思想。

袖技属于袖舞课的基础训练部分,包含抖袖、扬袖、绕袖、出袖、收袖、推袖、冲袖、抓袖、搭袖、片花等。主要解决身体与袖的关系,因此组合相对较短,节奏变化相对稳定,动作、动律比较单纯,这样就让学生在动作过程中有充分时间顾及气息、头眼、发力、袖体的形态、上下身配合等。

“缓”:慢,与“急”相对,还有放松、松弛的意思。在“缓”的节奏下,身体和袖的运用方式有多种,但更为重要的是训练身体和心意的控制力,如:直线扬袖。身体经含一节一节展开,劲力由脚下传导至腰到胳膊肘再至手腕,袖体呈直线状力达袖稍,在身袖一体与脚下呈对角线延伸至最远时,也是最难以控制的临界点。这时应将意识与袖体继续延伸,等待袖体自然下落,身体、重心随之下沉,而后脚相应的往点地方向延伸。整个运动过程舒展、通畅,充满气韵。“缓”的运动状态很能考验舞者的艺术修养,如起势的心先起、意先领,气息传导,眼神的运动路线、强弱变化,以及全身整体的配合协调。

“急”:在古典舞中强调的是迅速、迫切的意思。要求的是“快而不乱”、“灵巧机敏”,是对心意和劲力控制把握游刃有余的体现。如片花组合的性格特点就是“灵动活泼型”,组合为快板节奏。快速的片花不表示一直是同一频率,即使是快节奏也可以处理为附点节奏、切分节奏,配合脚位、上身拧、仰、含与方位变化,使得表现力丰富、变化清晰、层次分明、韵厚味醇。

受传统中庸思想及阴阳辩证哲学观影响,古典舞的缓与急,往往是相交织对比变化而行,也即“动中寓静”、“静中含动”、“点线交织”等。“急”不是一味的“急”,而是快慢对比之下显示出来的“急”,不仅注意身体运动表面的动静变化,而且强调人的身体和心灵整体内外的缓急节奏变化。

到了综合性组合部分,无论是组合长度、节奏变化还是动作的复合程度都远远高于初级阶段。但并不意味组合越绚丽繁复越好,组合的训练性和袖舞的本体性仍是重中之重。从形式的繁简变化转向情感表达内容的深度探求,从华丽复杂的外在表象转向对内心情感的意境表达。这一阶段已不再停留在袖技、外部形态的掌握层面,更多的强调“袖情”、“袖韵”的表达,以袖舞意,以袖抒情。袖舞的袖既是身体的延伸,也是思想情感的延伸和外化。

袖因其材质的特殊性,通过各种线条、路线,劲力的变幻可随着情绪、人物、意境的不同塑造出温婉典雅的风格类型,也可表现刚武潇洒的人物意绪。以“扬袖”为例:直线扬袖和弧线扬袖的风格气韵就截然不同。直线扬袖善于塑造刚劲潇洒的气质形象,弧线扬袖(见图1)善于塑造优雅柔曼的风格韵味,组合交错就可舞出千姿百态的情感意韵。而绕袖组合又将富于女性审美 的元素、动律集中展现开来。 运用重心的多变与动势的迂回婉转使中国女性水一样流动的曲线和柔美质感得以展现。流动的波纹线,具有弧形美, 情深意浓、细致入微。每次转身,后背也在传情达意,每次流动,余韵犹存。

在邵未秋老师的袖舞课上,笔者充分体会到她努力引导学生从动作表象体会中国古典审美及其背后的深刻内涵,使“形”与“神”合,并将“神”放在更高、更重要的位置。而 “韵味”的传达是建立在对肢体、技法运用娴熟的前提下,对艺术更高境界的追求。 她在文章中也曾提到“袖技的训练目的,是为感情的表达提供更加舞蹈化的渲泄方式,所以,袖的每一次开合收放所经过的由静到动、由动到静的过程,都应该是起于心、发于腰、形于体又归于情的过程,这是内涵外现的过程。袖的舞动只有以内涵为依托,才能成为表现思想、凝聚情感的舞蹈形式。” (邵未秋:《袖舞教学纵横谈》,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以抖袖为例:劲力应从脚下传导至腰,经过胳膊肘至腕部最后发力至扩开五指,力量根据袖稍等角度而加大或收小,如袖稍到达四十五度,则腕部劲力稍小,如袖稍到达身侧九十度,则周身幅度都要放大,气息的控制尤为重要,与徒手相比“提”的时间要延长,与袖体同呼吸,达到“身袖合一”。在开合较大的动作中,为使袖体呈现其应有的线条形态,脚下、腰部、以及手臂、头眼的幅度要达到最大限度。

水袖是徒手身韵的深化,一举手一投足更要“神先领、意先行”, 而“意念先行”、 “心神先领”表现在肢体的运用上就是对气息的控制,通过气息的虚实、转换,使动作更富表现力和艺术张力。能做到这个程度已是不错了,但更高层面的艺术美应充满“韵味”。正如“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袅袅秋烟里。轻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边初拂水。-----杨玉环《赠张云容舞》”。形神兼备,意蕴无限的袖舞也可引发观众的无限共鸣与联想,这些难以用语言文字形容和量化的 “韵味”,也是中国古典舞最宝贵和追求的境界。“有余意之谓韵”,也就是中国古典美学所提出的“味外之旨”、“韵外之致”。中国古典文化对“意蕴”二字的解构,往往更倾向于载体的简单表达,却拥有本体的无限延伸可能,古云“不可言传,只可意会”,我们的肢体语言,就是载体,这些语言所表达的艺术美感,人物情绪及背景,则是需要达到意蕴深远的本体。上述两个衡量标准都突出一个“外”字,即好的艺术作品,应像一杯好茶,浅尝一口,满嘴余香,让人回味无穷。

(责任编辑:晓芳)

参考文献:

[1]王克芬 著:《中国舞蹈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2]《唐满城舞蹈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 年 8 月第 1 版。

[3]袁禾 著:《中国舞蹈意象论》,文化艺术出版社

[4]邵未秋主编:《中国古典舞袖舞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

[5]苏娅 著:《求索新知》,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 年 1 月第 1 版。

[6]于平:《中国古典舞与雅士文化》,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 年 6 月第 1 版。

[7]李正一:《论中国古典舞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在中国古典舞高峰论坛上的发言》,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8]邵未秋:《袖舞教学纵横谈》,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endprint

猜你喜欢
古典舞韵味艺术
承古之韵的当代“古典舞”
高校古典舞教学中的表演素质培养策略研究
略述《三脚螭龙壶》的壶姿韵味
略述《四方仿古》的壶中韵味
纸的艺术
论古典舞气息在古典基训课堂的重要性
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的身韵教学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秋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