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扬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系,河南 开封 475001)
从开封麒麟舞看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与传承
高扬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系,河南 开封 475001)
2008年,开封市兰考县麒麟舞被评为河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非遗”一样,又一个濒临绝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这一结果让我们看到一个非常急迫的现实状况——面对这些即将失传的优秀文化遗产,应当以怎样的方式保护它,使它继续“生活”在人们的生活视野中,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阻止它的绝迹,使它繁盛于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的体系里。本文以开封麒麟舞为切入点,对于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传承问题进行一系列讨论和分析。从音乐美学、审美意识、感性论、感性体验等哲学角度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梳理。作者期望为非遗的发展与传承贡献一点力量,并能引起相关工作人员、研究人员的关注,为开封麒麟舞的发展与传承贡献绵薄之力。
麒麟舞 中国传统艺术 感性论 感性体验 音乐审美
开封麒麟舞由来已久,是一种伴随着汉族人民生活习俗而不断流变发展的民间表演艺术,与当地人们的现实生活具有紧密的联系。2008年,开封市兰考县麒麟舞被评为河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向我们昭示了两个方面的信号:一方面,这种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表演形式受到了世界人民和相关组织的重视,其所具备的艺术价值和独特魅力获得了官方的认可。另一方面,如同被冠以“珍稀动物”的称号一样,“非遗”称号的获得将麒麟舞所面临的绝境向社会各界广而告之。因而,面对当下如此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面对如此丰富的精神和物质财富,面对文化大融合的大趋势,麒麟舞应该以一种怎样的姿态继续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001 年,昆曲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古琴艺术、蒙古长调、维吾尔族木卡姆、京剧等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艺术形式相继加入这一行列。“非遗”的评选让许多没有接触过这些艺术形式的人们知道了它们的名字,却不一定能真正地改变这些文化遗产的命运和归宿。因为,在音乐艺术的领域里,认知不能与体验画等号,知名度也不能直接体现这些艺术形式所能带给人们的美的感受。作为一种“听觉与视觉”相结合的综合表演形式,麒麟舞的内在神韵不是文字所能直接传递的,在一系列关于“非遗如何传承与发展”问题的讨论中,如找不到影响“外遗”在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本质问题,改变人们对“外遗”认识的习惯性思维而只在形式上予以保护,都将是“治标不治本”的结局。
在讨论“认识论”、“感性论”与传播的相关问题前,我们需要对开封麒麟舞的基本现状进行分析。
对于不了解开封麒麟舞的人来说,要清楚地理清其发展现状可以从对照比较的过程中实现,如以当下作为人们茶语饭后常备的电视节目为对比对象,在二者的比较中,我们便能清楚地看到开封麒麟舞要走向人们的视野所表现出的差距。
第一,与电视节目相比,开封麒麟舞不能体现当今时代的基本内容,失去了时代性的重要特色。麒麟舞本是火神祭祀中的代表仪式。在十九世纪初期,麒麟舞在开封地区的火神会上曾经名噪一时,成为当时炙手可热的一种群体娱乐节目。然而,在当今人们的生活中,这种五彩斑斓的神兽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在人们为生存而拼搏、为梦想而奋斗的时代,人们对于这种“火神崇拜”已经到了无法理解的地步。
第二,与电视节目相比,开封麒麟舞没有多样化的内容,其信息的含量较小。正如上文所述,麒麟舞的起源来自于祭祀,祭祀有固定的仪式制度和形式过程,因而,在没有添加新内容的麒麟舞的表演中,内容和表演方式的单一性和原始性,与当下的时代需求是极不相符的。由于人们所接触到的社会思想内容的复杂性,我们的眼球和耳朵往往被令人眼花缭乱的综艺节目、电视剧、电影等吸引,对于都市生活占据大比例的当代中国来说,麒麟舞以往的表演形式和内容已经与当下人们的需求格格不入了。
第三,与电视节目相比,开封麒麟舞多媒介的传播方式,没有合理地利用信息时代通讯和网络的发达技术,没有得到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持。当下是一个多元媒体发达的社会,自媒体和公众媒体能够将区域内极微小的信息瞬间扩散开来,而麒麟舞这样的传统艺术形式很少出现在我们日常所关注的媒体传播平面上,因而,在传播途径上,开封麒麟舞的发展和传承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第四,与电视节目相比,开封麒麟舞没有“全明星阵容”,不处在人们关注视线的显要地位。“全明星阵容”是当下电视节目的一个重要特点,然而,事实上的“明星”多是指曝光率和知名度高的演员。开封麒麟舞无论是剧目、演员还是其演出方式,远远达不到具有广为传播的知名度。因此,人才的培养以及按现代传播方式进行推广都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总的来说,开封麒麟舞的发展现状体现为以下几点:(1)与时代发展相分离,缺乏创新和继续发展的能力;(2)内容与表现形式相对单一;(3)人才的培养严重不足;(4)传播途径与传播效果不太理想。四点当中最后一点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前三点现状和不足是人们所共知的,可以通过合理的途径解决,而最后一点却一直困扰着许多研究者,是牵涉到推广传统艺术门类的非常核心的价值观问题。
正如上文所陈述的那样,开封麒麟舞的传播和保存过程中遭遇了很多难以破解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开封麒麟舞如何“去除糟粕、取其精华”的问题,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符合群众审美的问题,以及麒麟舞如何融合时代的新内容,以何种形态和方式出现在观众面前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纠缠着我们的思维,始终找不到突破口。然而,通过一系列的论证研究,我们发现,在诸如开封麒麟舞这一类传统艺术的传播和保存过程中,人们的(包括大部分传播和保存活动的组织者、研究者和欣赏者)认识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偏差——即我们在宣传过程中,往往以“麒麟舞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为由,以丰富和开拓眼见为目的,以理性的、固化的知识链条为传播的主要内容,而忽视了欣赏者作为主体时的感性体验的过程。这种带有结果导向的、以认识论为基础的思维方式,往往误导了人们的兴趣取向,阻碍了直观感受的形成。正如邢维凯在《音乐审美经验的感性论原理》中指出的那样:“在于人的对象性关系中,世界不仅仅是物质的,而且是感性的。换言之,人类所面临的不仅仅是一个独立于自身之外的,不依我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世界,而且是一个与我同在的,被我的感性所包容、体验着的‘人类心目中的’世界。”①也就是说人与世界的关系中不仅包含着理性的认识,而且包含着许多感性的体验。这种对应关系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是如此,在当代人类与传统艺术的世界中也是如此。在艺术创作、艺术传播、艺术保存的过程中,由于对于理性认识、知识结构的过度重视,使我们忽视了艺术作品产生作用的真正途径——那就是感性体验的过程,而这种对感性体验重要性的漠视,也就促使我们进一步在“音乐蕴涵了怎样的哲理”、“承载了怎样的历史”、“表现了怎样的价值”的漩涡中不断迷惑,而不能将麒麟舞与观众直接地联系起来。总而言之,要真正突破开封麒麟舞的传播瓶颈,需要更深层地认识传播过程中的根本问题。
马克思与恩格斯确立了当代辩证唯物主义,发展到今天,我们依然感受到这种哲学观对生活中诸多问题的重要指导作用,也始终秉承着“物质第一性”的原则实事求是地寻找着真理的答案,然而在艺术领域中,我们往往可以发现这样的问题。例如,教师讲解某一个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或朗读教材上的一些知识内容时,在没有听过作品之前,知识结构的完整与否和知识的多少并不能等同于我们对某种艺术形式的直接体验过程,也就是说在艺术的领域里,我们不能忽略感性体验的过程,而以理性认识为最终的目标。因为理性认知不是艺术创作的最终目的,追求美并将美转达到观众的感官系统才是艺术家的本职工作。因此,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学说中有如下的字句:“说人是肉体的、有自然力的、有生命的、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也就等于说,人有现实的、感性的对象作为自己的本质即自己的生命表现的对象,或者说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②这段话说明在以理性认识论为原则的哲学范围中,哲学先贤们已经充分认识到“感性”的重要性,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将认识论的原则未加选择就套用了。
再回到开封麒麟舞的传承问题。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来说,这种文化艺术的发展与传承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其感性的体验过程上,将理性知识看做是对其全貌进行了解的一种基础,而不是最终目的。这种出发点的改变将很大程度上改变我们传播实施时的思维导向,将在传播主题上采用更加亲民的方式,将欣赏者的审美需求摆在首要的位置,在创新的道路上将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来创作真正能带给民众美的享受的作品,使他们能够从作品中听到自己的心声,听到时代的呼唤。
进一步说,发展与传承都应该以实践活动为中心,例如2011年5月,由河南省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场展演。在展演场上,来自开封市兰考县的麒麟舞表演者身着传统“麟服”,紧随着伴奏的节奏而欢腾起舞,这种亲民的演出形式获得了当时民众的一致好评。在现场观看了麒麟舞的民众真正地体会到麒麟舞的独特魅力,而那些通过各种文献资料、知识信息简介了解麒麟舞的人始终处在理性认识的层面上。当然,如果有一定的理性认识作为感性体验的基础,则感性体验的深度和高度肯定强于只有一般认识基础的人。因此,通过这种实际的现场的传播方式,可以看到理性知识的灌输和感性体验过程对传统艺术传播的关系。
另外,在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活动中,学校艺术普及的教育也带动了传统艺术的传播。值得注意的是,在普及过程中,尤其在社会、学校和团体普及的过程中,我们仍然应该以感性的体验为最终目的,而不是浮夸或这一艺术能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因为艺术作品从产生到呈现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表达某种思想情感,直抒胸臆是她主要的基本出发点。因而,无论是开封麒麟舞的普及,还是古琴艺术的普及,我们都应该从艺术作品的本体出发,从实际的感受出发,让学生真真切切地认识到某一个作品、某一种表现形式给心灵带来的震撼或滋养。
除了以上我们常常忽略的思维习惯上的问题外,开封麒麟舞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同样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便是人才的培养。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好的创作者创作好的作品,好的作品可以成就好的演员,但好的演员往往也能成就好的作品,演员和作品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紧密联系。麒麟舞所面临的现状如表演形式过时、表现内容单一、不能与时俱进等,都牵涉到人才培养的问题。如果没有好的创作人才,麒麟舞如何能从现状中突围,如果没有好的表演者,好作品如何能正确地呈现给观众,而没有明智的传播人才,谁能将好的表演最终送达到尽量广泛的观众群中呢?因此说,在人才培养的问题上,创作者、表演者和组织者及其他相关的各个方面的工作人员都是我们应该重点培养的方向。只有具备各个方面的人才能得到真正的保障,才能确保一个艺术作品有足够的快速生长的能力和朝气,才能在充满挑战的今天获得一席之地。
开封麒麟舞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其他“非遗”所共有的性质特点,面临“非遗”所面临的相同的传承和发展的问题。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不缺乏科学技术上的多种发明,我们的生活跟随世界潮流在快速发展。但是,许多优秀的传统艺术却在充满挑战的社会中不断萎缩,最终退出我们的生活舞台,成为教科书上短短的几行字和一副插图,这种现状是许多传统文艺的悲哀,也是后辈人的悲哀。因为,在没有温度的教科书里,我们无法理解前辈在这些艺术表演中是何等热血沸腾,也难得有机会体验群体式的、宗教意味的狂欢给心灵带来的安慰。因此,不仅仅是开封麒麟舞的传承和发展是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其他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应该审慎地考虑自身在传播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采取的方式。作为后来人,我们应该在寻找答案的道路上不断地“上下求索”。也许文中部分观点有失偏颇,但无非都是出自一颗热爱麒麟舞的心,无非是希望这种即将从人类历史舞台上退出的艺术形式能够得到仅有的一丝温情。衷心希望本文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能够引起相关研究者对这一文化事物的关注和重视。
注释:
①邢维凯.音乐审美经验的感性论原理(上)[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3(01):4.
②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61:168.
[1]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
[2]伍国栋.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传统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3]斯蒂芬·布鲁姆,菲利普·伯尔曼,丹尼尔·纽曼编.汤亚汀译.民族音乐学与现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4]萧梅.田野的回声:音乐人类学笔记[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5]桑德诺瓦.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6]邢维凯.音乐审美经验的感性论原理(上)[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3(01).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兰考县麒麟舞的传承与发展(2012-qn-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