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力
翻开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 有一个人们熟悉的名字———张治中。张治中将军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在蒋介石的嫡系将领中, 张治中是为数不多的没有与共产党军队打过仗的人之一。而且他一生主张国共合作, 并为此奔走努力, 被称为“和平将军”,为中国的和平统一大业尽心竭力, 作出了积极贡献。
2013年11月21日上午,在合肥举行的安徽省海外交流协会换届大会暨第三届理事大会上,张治中将军最小的女儿,美籍华人、美国华人社团联合会理事长张素久当选为荣誉会长。这位在洛杉矶颇活跃的侨界老人说起家乡,内心更有不少“一定做成”的美好规划。
我在合肥再见到张素久时,她穿着一身紫色外套,搭配一条淡粉色的长丝巾,头发也精心打理过。
张素久与我侃侃而谈这些年来在美国的生活,言谈中又不时夹杂着对家乡的眷念。“以前一直在洛杉矶,最近几年每年都回来4、5趟。”张素久说,而今后她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希望办成“关爱抗日战争老兵”活动。
陪同张素久女士接受采访的是她的儿子朱一山,目前是张治中文化教育基金会的常务副主席。朱一山说,母亲为了能更好地纪念外祖父,也更方便为家乡做些事,2012年11月份,经安徽省政府领导提议,在合肥成立了“张治中文化教育基金会”。在年内举行的“关爱抗日战争老兵”活动就由基金会来完成。目前已征集到50多名在世的抗战老兵的资料。“他们中有一些生活还存在困难,基金会将给予一定的帮助。目前基金会的资金来源主要也还是我们自己家人筹集的”。
除此之外,张素久这次回到家乡还提议,在巢湖市黄麓镇洪家疃村建立一个“集文化、教育、养老和休闲”的文化园,“家乡山清水秀,一方面适合养老和休闲旅游,另一方面我们也更希望把这么好的环境保护起来”。
“我们准备请美国的朋友回来投资和帮助建设,让家乡人过得更好,也拥有一个更好的环境”,张素久说,目前已经与巢湖市规划局初步签订了意向书。张素久告诉我,希望父母亲的骨灰将来也回到这里,长眠于故里。
张素久介绍说,家乡的黄麓师范就是父亲早年筹备建立的,现在“希望把它办得更国际化,顺应时代的潮流”。2013年10月上旬,张素久还请来美国、上海等地的专家,为黄麓师范大发展、规划建言献策。
作为抗日将领的后代,张素久也继承了其父亲的爱国情怀。如今,张素久也希望能将父亲的一生拍成电视连续剧,“不仅让人不要忘记那段历史,更要从历史中看到和平的珍贵。”据介绍,该剧将由张治中文化教育基金会和安徽电视台合作,计划在2015年完成。
时间转换到2010年的第一天,有121年历史的美国洛杉矶帕萨迪纳市,元旦玫瑰花车巡游中,出现了一辆上海世博玫瑰花车。这是中国大陆地区,继2008年元旦北京奥运花车之后,又一辆由南加州华人代表捐赠的花车。世博花车巡游是世博推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世博美国推介活动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上海市旅游局联合主办。这辆世博花车在全球5亿观众与100多万现场观众的注目礼中缓缓通过,表达了华人华侨身在海外、心系祖国的思乡之绪、爱国之情。其中不得不提到的一位关键人物是南加州华人社团联合会主席张素久。
“老年人,一般都是越活越清闲,而我却是越活越忙碌。”一杯咖啡,半块蛋糕,不想让人知道其年龄、不想让人知道其背景的张素久,就这样天南海北地聊着她的经历。一个小时,两个小时……
跟她聊天,有点像浏览她的网站。如果你对某一方面感兴趣,她会停下来,把这方面内容扩充成一个新的窗口,如果还不满足,那新窗口里面还有新窗口。就这样,在无数个新窗口打开之后,她的形象也就慢慢地鲜活起来。这些显然还不能包括她的所有人生经历,但却浓缩了她的人生精华。
有些东西你是永远无法改变的,比如生你的父母。张素久是张治中六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
“其实,我从来不和谁说我的父亲。但是,你在24年前就知道,我是张治中的小女儿。”张素久倒也坦承。
“我1935年,出生在重庆,先后在重庆、南京、上海、北京等地上过幼儿园、小学和中学。从小到大,我一直没吃过什么苦,这些都是因为父亲。这点,我承认。但有时,我又觉得我总活在父亲的光环下,随便做什么,都因为是张治中的女儿,心里总有点不服气。”在北京读初中时,张素久家离开学校只有几条街,但她硬要住在学校里。因为当时她内心中就是有一种想远离父亲光环的反叛。
“那时学校里有不少高干子女,但我从来不问他们的家长,就是不想让他们知道我是张治中的女儿。我可是有名有姓的。我叫张素久。”
张素久有三个姐姐两个哥哥。她出生前,大家都盼望着家里能再添一个男丁,结果生下来又是一个女儿,但家里一直把她叫“弟弟”。所以,张素久的性格有点像男孩,3岁学游泳,10岁学骑马,进大学学体操,到了50多岁时又学起了滑雪,很有冒险精神。
1952年,17岁的张素久考进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我本来的理想是学建筑设计,但当时国家根据需要,特开设两年制暖通专科。老师开了三次会,动员我们新生读这个新专业。我看没人报,便第一个自告奋勇报了名,还瞒了父亲。因为我知道他希望我能读本科,可以多读几年书,但我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想法。”
清华毕业后,她被分到天津大学教暖通专业,一干就是二十多年。1981年,国家鼓励公派留学,她所在的教研室分到一个名额。所有人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去不了,当时已经46岁的张素久,抱着“不要浪费名额”的念头,自己联系了实习单位,只身一人去了纽约。
她实习的那家公司在能源电力开发领域是很知名的企业,叫伊贝斯科(EBAS-CO)。该公司在曼哈顿世贸中心二号楼有16层办公室。当时,张素久实习的部门在83层。
实习了近一年,她又转到肯塔基大学当研究员。当时,她的两个女儿也希望来美国读书。伊贝斯科的两位工程师,父亲当年都曾就读于黄埔军校,是张治中的学生,他们敬重张治中将军,便主动提出为她的两个女儿作担保,于是张素久的两个女儿先后来到肯塔基大学学习。
“如果我回去的话,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大学老师。”说起想留在美国的想法,张素久倒也一点不保留,“但如果我能在这里学习工作,我想我将来肯定能回报祖国更多。”她说,那个年代中国内地与发达的西方国家之间,的确存在不少差距,很多人都渴望能有机会多体验一下外面的世界。
1987年,她的先生与儿子也来到了美国,一家人分开六年后,总算又再次相聚了。
什么可以遗传?长相,声音,性格,也许,还有组织协调能力。
张治中将军处理矛盾的组织协调能力,无论是他在国民政府任职期间,还是在多次国共谈判中,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一点上,六个孩子数张素久与她的父亲最相似。
中学、大学,张素久都是学生会干部。到了美国后的第三年,她在加州圣何塞一家做电脑配件的高科技公司,找到了来美国后的第一份工作:制图。两年后,因业务需要,公司登报招聘一名统筹协调工程师、制图员以及档案室和工厂等部门的主管。先后来了两个老美应聘,都不理想。在第三个人还没有来应聘前,张素久主动请缨,“让我试一试”。公司高层半信半疑,答应一试。结果张素久如鱼得水,干得得心应手,华人、白人都买她的账,仿佛这个职位是为她而设的。
“老外的处事方法比较简单,但是,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人际关系。要组织好一个团队,重要的有三点:一是做好榜样,二是绝无私心,三是各得其所。”
短期做了一段时间的生意后,从1992年开始,张素久与丈夫一起开了一家公司,并与中国国家科委、中国科技交流中心等国家机关及下属公司合作,组织了中国第一批证券、房地产、会计、保险等金融行业的短期培训班。
前两期组织的分别是房地产经理与证券经理的培训,时间两至三周。张素久拿出当时培训的手册,相当正规,培训内容也很充实,比如总共17天的房地产经理培训,请专家讲座就达到6天,其中还穿插实地考察。
在国内,张素久夫妇都做过二十多年的大学老师,培训学生也算是老本行。张素久的先生朱任中是哈工大的高材生,聪明过人。培训时,他跟着一起学习,后来他也成了大半个专家。
张素久说,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的发展正处在一个提速期,不少行业都需要与国际接轨,没有机会与时间在国外读书,这种短期的培训就很受欢迎。
“就如我父亲所说,有许多东西,是课本上学不来的,不到现场,不会有直观感受与认识。”
1999年,张素久被清华大学王大中校长聘为清华北美教育基金会总裁。2003年,张素久任美国北京联合会会长,2007年被选为美国南加州华人社团联合会(南华联)的主席。组织结构比较松散的南华联,实际起到的作用是统领整个南加州地区大大小小60多个华人社团,在遇到重大事情的时候,能够齐心协力,统筹规划。
“我上任后最想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能让北京奥运花车出现在帕萨迪纳新年玫瑰花车巡游中。”让中国大陆的花车出现在帕萨迪纳花车巡游中的想法,是一颗早早就种在张素久内心深处的种子。“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许多人努力了,但始终没有如愿。眼看2008年奥运会与2010年世博会将先后在中国举行,我们华人,尤其是大陆来的华人,都迫切希望花车巡游队伍中有一辆中国人的花车!”
当时,有一家专做粘纸系列产品的500强美国公司Avery Dennison,因为在中国也有分公司,他们便想搞一辆有中国元素的花车。张素久听说后,先取得北京奥组委的授权,然后与这家美国公司取得了联系,双方一拍即合:这家公司出一半费用,另外20万美金由张素久去筹措。“2007年初,经济还算不错,我这边钱很快就筹到了,一人2万美金,共10个人。这是纯粹的赞助,没有任何回报。”
资金是解决了,但又相继碰到了许多问题。比如,南华联与那家美国公司的名字谁放前谁放后,美国奥委会又提出要收取50万美金的奥运版权使用费,一些反华势力还不断制造事端,企图破坏奥运花车巡游。“每一件事的发生,都让绝大多数人觉得奥运花车肯定没戏了。”张素久提高了嗓门,“但我始终没有泄气,我认为我们一定能够成功。”
就这样,经过无数次的谈判沟通,一个个难关被张素久与她的团队攻克了。当2008年1月1日,奥运花车驶过主席台后,张素久与Avery Dennison具体负责花车项目的戴安狠狠地击了一掌,异口同声地说:“我们终于成功了!”
北京奥运花车巡游结束后,张素久就与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开始筹备起上海世博花车的事情,但第一次申请未被花车委员会通过,原因很简单,“2009年的元旦花车巡游不想要中国元素,而且世博会是2010年的事”。
如果2010年的玫瑰花车巡游申请再不成功,那也就意味着最少二三十年里,“上海世博花车”这个名词永远只能是虚拟状态。
张素久在上海有关方面的大力帮助与支持下,想方设法把花车委员会里一些重量级人物请到上海参加2008年上海旅游节花车巡游表演,并向他们详细介绍了上海世博会的筹办情况。这一招果然奏效:上海旅游节的花车表演这么出色,让美国人很兴奋。他们感到上海方面也在积极为张素久的工作提供帮助,在花车申请获得通过后,为让设计师能捕捉上海这座城市的精髓,上海方面邀请设计师来实地了解风土人情和城市风貌。2010年花车巡游让上海世博花车参加,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双赢的好机会。
资格审定通过后,资金却发生了问题。因为2008年春夏,一场山崩地裂的金融危机扑面而来。
世博花车的总预算是35万美金,张素久希望与奥运花车一样,能有一家公司出15万美金,其他20万找10个人分摊。
愿出15万的公司很快找到,但寻找另外10个出2万美金的人却碰到了一点困难。2万美金赞助,真叫是“不上不下”。“一些大公司,你让它出40万搞辆花车,它倒还会考虑,但要出2万,真是师出无名。而几百美金、一两千美金,很多人倒也愿意送个人情。偏偏这2万美金,在金融危机当头之时,确实有点难。”张素久说,赞助奥运花车的10个人中,只有3个人继续赞助了世博花车。其他7个人,都是她新开发的。
2009年4月,经过几个月的努力,35万美金终于筹措到位。张素久原以为一切将顺顺利利,哪知,当年10月过后,其中那位出资15万美元的最大赞助商,却因为种种原因准备退出。这时离2010年1月1日已不到50天。
张素久当时想:“是不是好事一定要多磨?”然而,事情发生得突然,解决得更突然。还没等张素久研究对策,另外10个赞助商中一个叫谢明的人站了出来。“他在群发回信中说,世博花车是中国人的骄傲,这里不是我们谈回报的地方。”谢明甚至直接在信中说,他愿意再出15万美金,并且不要求任何回报,只挂上他所属的另一社团的名字:美国百人会。
张素久说,这场“飞来横祸”几乎在一瞬间反而变成了好事:因为上海世博花车上现在没有任何赞助商的广告了。
“我真的从心底里感谢谢明关键时无私的援手,但我也不怪那家退出的公司,他们也有自己考虑的方式。”张素久说她内心总是很通透,凡事都有其道理,相互理解,大度一点总没错。
谈起父亲, 张素久珍藏许多父亲生前的照片和书信。她动情地说, 父亲一生清廉, 虽然没有留下什么钱财, 但那种无形的财富让她受益非浅。从当年给大哥、小哥分别取名为“一真”、“一纯”就可以看出父亲的为人和对子女的期望。父亲生前忧国忧民, 渴望建设一个富强、民主的中国。对他来说, 很可惜没看到祖国的统一, 但自己作为后代, 就该继承父亲的遗志, 为祖国的统一大业贡献力量, 以完成父亲的夙愿。
从张素久瘦削的身材中, 我们隐约还能感受到当年张治中将军的精干形象。在兄弟姐妹中, 张素久长得很像父亲, 她身边珍藏的当年和父亲在一起的各种照片, 足见父亲对她的疼爱。张素久说, 父亲对子女要求很严格, 从不允许他们用公家的车, 父亲也很好客, 所以周恩来总理、贺龙元帅、陈毅元帅、傅作义将军等老朋友会常常光临, 来家作客。
在张素久的眼里, 父亲能屈能伸, 有时做的事虽吃力不讨好, 但还总能办成。父亲对钱没有概念, 身上不装钱, 也不花钱, 家里的钱由不识字的母亲管。不过, 母亲很贤惠, 当年, 父亲担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育长时, 在家乡办过一所小学, 父亲当时的工资每月800块银元, 母亲每月只拿300块供家庭开销, 余下的500块全部支持父亲办学。
张素久最后感慨地说, 中国有两个字叫“余荫”, 这“余荫”的力量很大, 父亲虽故去40多年, 但直至现在, 大家只要知道自己是张治中的女儿, 都对她格外尊重, 信任有加, 这就是所谓的“荫及子孙”吧。
(责编 凌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