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晓婕
【摘 要】本文认为应在三个方面创造广播的“相对优势”,打造广播的“三个维度”。即从发挥广播的特性入手,让广播“动”听;依据市场需求为节目定位,培养广播的“群”;用最新科技手段武装自己,让记者成为特种兵,“单兵成台”。
【关键词】广播 动听 创新
【中图分类号】G221 【文献标识码】A
进入21世纪,科技对于大众传媒发展趋向的决定力是如此之巨大,受众对于信息需求的质和量是如此之个性而广泛。无论是自称传统,还是以新兴自居,各种媒体之间的界限都在不断消弭,不断走向融合。媒体间的竞争优势也在此消彼长,不断转换。一切都变成了相对。在这样一个群雄并起、逐鹿传播市场的复杂格局下,广播如何不断创造自己的相对优势,保持持续竞争力,是每一个广播人必须思考的问题。
任何一种媒体都具有区别于其他媒体的独特个性。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发生7.0级强烈地震后,各类媒体使出浑身解数,在大救援中充分彰显了自身的优势。广播更是当仁不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在第一时间启动了国家应急广播报道程序。4月22日,又联合四川广播电视台、雅安人民广播电台、芦山县广播电视台在震中开办应急频率,首次以“国家应急广播”为呼号,对灾区大众进行全天24小时的定向滚动播出。新华社记者白瀛在4月22日的报道中写到,“22日11时收测数据显示,芦山县广播电视信号已全部恢复播出,能够收到31套调频广播、3套中波广播和16套短波广播。”①广播的优势在众家媒体面前一枝独秀,尽显风采。
2013年12月3日,国家应急广播中心揭牌,国家应急广播社区网站正式上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王求在启动仪式上讲话指出:“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利用广播传播应急信息已成为世界普遍采用的有效手段。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广播在及时传达政令、发布信息、引导舆论、稳定人心、协助救灾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②这也是对广播优势与特性的最权威诠释。
专家学者对各种大众传媒的共性与个性都进行过充分的解析论证。接收的灵活性、收听的自由性是广播独具的个性。广播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当今受众的个性要求,能够“一心多用”地听,随心所用地听。虽然其他媒体也有“听”的功能,但是,此听非彼听。比如,依靠屏幕传播信息的电视媒体,它的特点是视听结合,以视为主。图像虽然直观,但是文字必须简约,这势必制约作品意境与内涵的深层次表达。人随画面走,即使是修养深厚、知识广博的人,也只能浅思考、浅理解,那种身心的愉悦和享受需事后归纳整理。广播则不然,饱含生命力的文字与声情并茂的表达能够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合上双眼,没有画面的制约,借助于形象思维,瞬间就能够进入一种境界,享用信息,获取所需。曹植在《洛神赋》中描述洛神“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我想,任何电脑特技工作站做出的画面,都无法表现曹植的所见所感。然而,广播可以。主持人的声音能够让听者如曹植之所见所感。“听”把主动权还给了受众,思考即时而深入,“听”是广播的根基所在。
一、打造广播的三个维度,让广播立体起来
第一个维度是发挥特性,让广播动听。“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曹娥之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都是对“听”觉效果的绝佳注解。
动听的关键是首先要入耳,感动听众;其次要入心,让听众激动;第三要入脑,形成与听众在信息上、心灵上的互动。
让听众“动”起来应该做到三点。第一,要认真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要求,扎实开展中央组织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走转改”活动,这是让广播动听起来的根本原则。广播作品只有源于生活,忠实于实际,接“地气”,才能动听。如果稿件来自农村而没有泥土的芳香,来自城镇却不闻市井俚语,又怎能和大众贴近?这个距离绝非是一句“听众朋友”所能拉近的。第二,要挖掘、培养来自媒体的内生动力。一篇稿件的形成,是记者编辑将亲耳听到的、亲眼见到的、亲身体验的、内心理解的见闻转化为文字的过程。记者编辑没有创作的冲动,就不会有感动的文字,播音员主持人自己没有感动,就无法声情并茂地表达内容,感动听众。因此内生动力是让广播动听起来的根本保证。第三,要不断吸收和利用最新科技成果,不断升级、改造整个传输系统,为“动听”助力,这是让广播动听起来的重要手段。
第二个维度是细分传媒市场,打造自己的受众群。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同的生存状态,导致人们对信息消费的需求多元化,也导致消费不同信息的人聚合为不同的群。创造广播的相对优势必须以服务于这样的群为前提和基础。
媒体的公司化运作已经成为大众传媒发展的必然趋势。资本的逐利本性使大量转战传媒市场的资金并非只为效力于社会公益事业。在市场调研和广告产品投放时,投资商所关注的是经过细分的一个又一个受众群,而媒体不过是获取资本收益的手段。因此,创造广播的相对优势必须运用市场经济的思维,充分研究受众群体,找准节目定位,不断涵养、聚合自己的听众群,以达到吸引社会资本,壮大广播竞争能力之目的,从而形成资本助推媒体,媒体打造受众群,受众群拉动消费,消费创造资本的良性态势,实现广播的自我强化、自我提升、自我扩大发展。
媒体的强强联合应该是打造受众群体的又一佐证。2011年11月,成都都市圈(经济区)媒体联盟成立。他们宣称,在当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前提下,媒体联盟的成立既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又符合媒体发展壮大的要求。它将集聚优势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谋求合作共赢。事实上,这一切无非是意欲抢占市场份额,瓜分受众群体。因此,立足于市场,打造自己的受众群体势在必行。从这个意义上思考,广播分成新闻、音乐、生活等专业频率,都只是初级层次的划分。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消费需求的不断创造,传播市场的细分裂变将更加深入、微观。抢先一步,才能赢得先机。
第三个维度是在颠覆中创新,磨砺广播的独门“利器”。王求台长强调,“我也希望中央台和各级广播电台在建设应急广播体系的过程中,大力加强与新媒体的融合,实现多终端覆盖,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共同构建跨领域、跨地域合作的新格局。”③我认为,这不应仅仅是对应急广播而言,更应该是对创造广播相对竞争优势的具体要求。事物的发展过程是一个扬弃的过程。必须看到,任何一种新媒体的诞生,无不是现存媒体优势的集合、最新科技手段的集合。身处日新月异的传媒市场,广播人必须以开放的思维,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在不断否定之否定中,创造自己的相对优势,保持强大竞争力。
二、要从三个方面创造广播的相对优势
首先要创新理念,求变创新,谋求新突破。理念决定认知,创新出竞争力。这是广播生存和发展的不二选择。
2013年4月芦山地震后,各路媒体应声前往,传播战幕旋即拉开。设备损毁、电力中断、交通瘫痪是媒体面临的共性问题。此时此刻服务灾区的最为现实的传播工具就是收音机和大喇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勇于创新,首次以“国家应急广播”为呼号,在芦山县开播应急电台,向灾区民众定点、定向发布即时信息,使得方便快捷、方式多样、信息全面、及时准确的广播特性得到充分彰显。王求台长说,“这次具有突破性和挑战性的尝试,对于建设国家应急广播体系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④由于对芦山地区抗震救灾、稳定民心起到了巨大作用,广播受到了当地群众热烈欢迎。广播相对竞争优势的完美发挥,也彰显了其在国家应急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其次是创新手段,培养“特种兵”。当今媒体间的竞争,无非是一个“快”字。谁能够最先最快满足受众需求,谁就能够赢得受众、赢得市场。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同样的伤痛把唐山和汶川紧紧连在一起。唐山人民广播电台的四名记者投身到了抗震救灾最前线,他们或协同作战,或各自为战,为中央电台特别直播节目连线近20篇次,与唐山电台、石家庄电台、河北省电台电话连线报道400余篇次,与四川省及其他市、县各级电台连线120篇次;协助新华社完成素材采集提供3篇,协助国家级、省市级媒体及当地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采访数十次。一部小小的手机既是记者手中的话筒,又是机房的传输设备,更是特殊条件下的一家广播电台。注重运用当前最先进的技术装备武装前方记者,使之成为信息化的“特种兵”,成为传播战场的“重火力”。单兵成台,将是打造广播相对优势的必然选择。
第三是同中求异,打造符号鲜明的信息服务平台。广播的特点在于“听”,在听中互动,在互动中听得更为深入。以“听”为核心,延伸信息触角,延展思维平台,创造信息产品,提升消费品质,是打造广播相对优势的基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见权威难,请权威上节目更难,原因皆是权威们每天的工作日程太满。然而,2002年,远在美国的世界免疫学权威李政道博士却欣然受邀,参与了唐山人民广播电台策划的《新年新希望——捐献造血干细胞大型公益活动》连线直播节目。是广播的特性突破了时空障碍,使李博士有时间参与和听众的实时互动交流,前沿的信息知识能够与普通人实时共分享,实现了成本的最小化,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大数据时代降临,信息流奔腾涌动,全球处处直播间。把无数信息流连线编织成平台,广播不仅要承载起受众的信息消费需求,更应该引领信息消费时尚,要让听众不离广播便拥有全世界。
注 释
①白灜 《芦山广电信号已恢复 国家应急广播芦山临时电台开播》,新华网四川频道2013年4月22日,http://www.sc.xinhuanet.com。
②③④中国广播网,2013年12月3日,http://www.cnr.cn。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广播电视台)
(本文编辑:刘园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