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2014-07-05 23:25刘如冰
考试周刊 2014年25期
关键词:叶圣陶范文语感

刘如冰

语感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自夏丏尊和叶圣陶倡导语文教学应重视语感训练以来,已逐渐为人们理解和认同,但并没有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

什么是语感?

夏丏尊和叶圣陶在《文心·语汇与语感》中说:语感是“对于辞类的感觉力”。叶圣陶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对语感作了描述:“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是不够。必然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换句话说,对语言文字才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语感技能“是感觉、知觉、记忆、联想、思维等复杂心理因素的复合,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是自动化了的意识活动,是听、说、读、写中自动化了的部分,是后天的素质和后天的‘积淀相融合的一种心智技能”。“是一种‘社会的人对具有认识、情感内容的言语对象的全方位的反应”。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多听多读,接受范文熏陶

从大处看,语感可分为听感、说感、读感、写感四个系统。其中听感、读感是接受性的,人们总是先在听、读活动中形成语感,然后用于说写。范文是遣词造句、组织语言的典范,如果学生多听多读范文,经常接受规范的高质量的语言刺激,那么无形之中就会养成正确地遣词造句的习惯,教师除要重视对课文的范读外,还可以从课外精选精彩的文章,让学生多听,多从语音、语调、重音、停顿等方面充分感受,反复琢磨,并跟随练习诵读,逐步把范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多年来,语文教学一直存在只重“语意”不重“语感”的倾向,反映在教学方法上,就是只重“讲”不重“读”。事实上,“语感”不是一味靠“讲”,而是靠多读,读出“语感”、“语味”。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道出了“读书”的真谛。因为“读”的本身,就是一种琢磨和体验的过程。读,尤其是有感情地朗读,其最大特点就是以声传情通过语音的抑扬顿挫,语速的快慢急缓,就能把语言中的音、意、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从而使语言本身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吸引读者对它产生强烈兴趣,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朱作仁语)。

比如,当学生朗读“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几句古诗时,得到的是整体感受——一幅错落有致的山村风景画,他们不需要考虑诗句的语法结构,研究每个字的字体、源流,而是由字词和句子的结合,通过朗读再现了客观景物、环境气氛。他们透过这些文字,仿佛看到烟村、亭台和山花,感受到山村的幽美和宁静,这种感受是意会的。如果不是让学生去朗读、去背诵、去感受、去意会,而是进行繁琐的讲解分析,搞得支离破碎,就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读还要多读,包括大量阅读和多种形式的读。语言感受能力与语言材料积累密切相关,大量阅读为语感培养提供了广阔的智力背景和厚实的认知前提。纵观古今中外的文学名人,无不博览群书,厚积薄发。语感能力是在反复、大量感受语言材料中提高的。

二、多说多写,加强言语实践

说感、写感属于表达性语感。人们总是先在听、读中形成语感,然后用于说、写活动,听、读是说、写的基础。一个人掌握语言的情况,可以分为“所知”与“所有”两个部分,“所知”即所理解的部分,来自对语言的认知;“所有”即所占有的部分,来自对语言的运用,即所谓“自己的语言”。比起“所知”,一个人的“所有”总是更直接经常地反映出心灵世界。一个人总是凭借“所有”进行思维活动,同他人进行交际和交流思想感情,“所有”充足,各种用途、各种型号的“零件”齐备,思维活动、交际活动自然就能自由、顺畅、高效率地进行,达到“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的境界。所谓“意不称物,文不逮意”(陆机)的情况就是由“所有”贫乏造成的。人们之所以能够做到得之于心就应之于口,应之于手,说自己的话,就是说写型语感操作的结果,“所知”是听读型语感操作的结果,“所有”是“所知”的升华。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说写型语感训练是十分重要的。

目前的语感训练一个明显的倾向是“厚”读感“薄”写感,违背了语言学习规律。语言实践的完整过程是“语言——内容——语言”,这个过程把形成语感的感性直觉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即“语言——内容”是解决“表达了什么”;“内容——语言”是解决“怎样表达”。语言规律的指导要“导”在“表达了什么”和“怎样表达”两个方面,“怎样表达”更重要。因为只有既针对内容又针对语言而且以语言为主要对象的语言实践才能增强语感。因此,语感训练始于“读感”归于“写感”,若厚此薄彼,就会使“读感”和“写感”失去平衡,致使许多学生读了几百篇课文之后,连最基本的听清、说顺、读懂、写通的要求也达不到。因此,我们必须促使“读感”和“写感”训练高度统一。除了专门的作文或说话课外,还应结合阅读教学,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练习说写的机会。“惟有这样的读书,才能发掘文章的蕴蓄,没有一点含糊。也惟有这样阅读,才能够养成用字造语的好习惯,下笔不至有损失”(叶圣陶)。

三、启迪想象、联想,领会意境

从心理学角度看,语感是人们的一种心智技能,“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它是建立在对语表意义的感受基础上的,是对语感意义的转化、生发、扩展。语感的产生是以“感”为主的,它离不开具体生动的想象、联想,因此,要得到敏锐、丰富、深切的语感,不能单靠查字典理解,而应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品味语言文字,启发联想、想象。叶圣陶先生认为:“文艺作品往往不是倾筐倒箧地说的,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罢了,还有一部分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没有说出来,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领会它。如果拘泥于有迹象的文字,而抛荒了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至多只能够鉴赏一半,有时连一半也鉴赏不到,因为那没有说出来的一部分反而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这段话启示我们,在进行语感训练时,教师应善于启迪学生想象,使学生根据语言文字,在脑中加工再造,显现出相应的具体形象,并受到形象的感染、情义的熏陶,从而领会课文的意境,获得丰富的语感。

四、引导联系生活经验,悟中领会

叶圣陶先生指出:“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刻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越见深切。”从心理学来说,这个论断是符合言语理解的心理过程的。只有把生活经验与语言文字相联系,才能培养敏锐的语感。

综上所述,敏锐的语感能力要从小培养,才能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每篇课文各有特点,在培养学生语感的同时,不能千篇一律,而要因材施教。endprint

猜你喜欢
叶圣陶范文语感
霜的工作
范文引路 习得方法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春色几许(简谱)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