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龙广++刘斌
摘 要:
本文通过全面分析公平思想,发现任何公平问题的解决,必须在相关公平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才能完成。针对深圳证券交易所颁布的上市公司公平信息披露指引存在的缺陷,我们认为资本市场中信息披露相关各方应具备相应的公平条件才能共同相互作用以实现信息披露公平。最后就如何完善现行的公平信息披露制度,实现信息披露的实质性公平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公平信息披露;公平理论;上市公司
中图分类号: F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176X(2014)03001006
一、前 言
信息披露制度作为现代市场经济中十分重要的制度,从萌芽到建立,再到发展完善,至今已经历了数百年的时间。信息披露制度变迁史表明[1]股份公司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促使信息披露制度的不断完善。当下,信息披露制度是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的基础制度之一。
虽然信息披露制度早已有之并不断丰富完善,但公平信息披露制度出现很晚。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于2000年8月10日批准了公平信息披露规则,一般称之为“Reg FD”。 公平信息披露规则正式生效于2000年10月23日。我国深圳证券交易所在2006年8月10日发布了《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公平信息披露指引》,在2006年8月16日发布了《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公平信息披露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指引》将公平信息披露的要求覆盖了深交所的所有上市公司。2007年1月30日,中国证监会正式以主席令形式发布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在总则部分明确规定:信息披露义务人应当同时向所有投资者公开披露信息。此乃证监会首次以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形式确认信息披露的公平原则。
国内外学者对公平信息披露制度的经济效果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但在许多方面仍然存在分歧。笔者发现不管是对公平信息披露的规范性研究还是实证研究,研究者均似乎在自己狭隘的专业领域打转,并未从全域的视角分析人类的公平理论思想,导致我国公平信息披露制度的设计缺陷和公平信息披露制度执行效果有很大改善的空间。本文将跨学科、领域交叉,全景式多角度地分析公平理论及思想,准确把握信息披露公平的实质,就如何真正做到信息披露公平,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功能提出建议,以供方家指正。
二、公平思想透析
从古至今,人类从未停止对公平问题的探究。按照人类对公平认识的进程,公平理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要经济社会公平思想
社会公平是人类社会具有永恒的基本价值追求和基本行为准则。公平理论随着人类历史的演进而不断演化,人们对公平的认识不断深化。在我国古代,认为公平主要是指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各种事物,为“公”而求“平”,做到不偏袒、无私怨[2],体现了人们交往中对平等权利的要求;在古希腊,最初的公平观念来自于对不公平的社会关系的调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公平理论代表着古希腊公平理论的最高成就。柏拉图认为公平等同于正义,即是一切正当之人、事物与行为之间完全公平[3]。亚里士多德发展和完善了柏拉图的公平理论,认为公平原则就是同样的情况同样对待,平等的应当平等对待,不平等的应当不平等对待,并把公平形态分为相对公平和绝对公平两种。相对公平即指法律上的公平,绝对公平是指不受时空限制的建立在自然法基础上的公平,是一种最高价值的公平;在中世纪,公平思想受宗教的影响很大。上帝创世说认为公平就是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人类原罪说认为为了实现平等,人必须按照上帝的意志接受考验,救赎自己的灵魂[4];在启蒙运动时期,格劳秀斯、霍布斯、斯宾诺莎和狄德罗等一些西方思想家以自然法理论为基础,展开了对公平理论的研究;到了18世纪,代表性思想家如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从人的现实性角度出发对公平问题进行研究;到了近现代,因社会分化,各种社会不公平现象层出不穷,对公平问题的研究涌现出了最具代表性的边沁的功利主义学派思想、奥斯汀的分析学派思想以及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的哲理学派思想;当代,由于西方严重的社会贫富差距,引起许多学者诸如洛伦茨、奥肯、罗尔斯、哈耶克、诺齐克等以收入平等为主题对社会公平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公平理论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和历史的沉淀,发展到今天,形成了以下几种流行的经济社会公平理论。
1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观
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思想体现在《哲学的贫困》、《论住宅问题》、《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等著作中。归纳起来,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观主要有:(1)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人人共享、普遍受益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公平是人类社会的崇高境界,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首要价值。(2)只有“消灭阶级”,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3)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在经济领域,公平表现为按劳分配。(4)因为人天然具有的差别,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绝对公平无法实现,公平只能是相对的,即使按劳分配也不是绝对的公平。(5)公平源于社会劳动实践,是现存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将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和不同的学派具有不同的公平观,不存在任何超越特定历史条件、超越阶级的抽象的“永恒的公平”。
2福利经济学的功利主义公平观
福利经济学是功利主义在经济伦理思想方面的发展。福利经济学分为新旧两派。旧福利经济学以庇古为代表,庇古依据边沁提出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功利原则,主张国家实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救助制度以及转移支付制度(假设货币的边际效用递减)来实现社会公平。
西方经济学家比如萨缪尔森、希克斯、伯格森、勒纳、西托夫斯基、艾伦和李特尔等对庇古的旧福利经济学进行了批判和吸收,形成了新福利经济学。新福利经济学运用“序数效用论”、“帕累托最优”、“补偿原理”、“社会福利函数”等分析工具,证明政府应当保证个人的自由选择权利,通过完全市场竞争最优地配置资源,提高效率,在最大化个人福利的同时,实现社会福利的极大化。同时认为收入均等化也是使社会福利极大化的重要手段[5]。
3 古典自由主义的收入公平观
政治哲学家休谟、洛克、诺齐克以及经济学家斯密、哈耶克、弗里德曼等代表人物发展并形成了古典自由主义。古典自由主义的收入公平观认为,公平的分配应以获得某东西的权利为标准,只要分配过程能充分尊重市场经济中的个人经济自由,保证人们的基本权利不受侵犯,不论结果如何,该分配方式就是公平的。古典自由主义的收入公平观推崇市场功能,强调自由市场秩序中的“机会公平”,否定国家和政府在促进社会公平中起的作用,反对通过社会产品再分配实现“结果公平”。 古典自由主义的收入公平观实质是分配起点的“权利主义”和分配结果的“虚无主义”。
4 罗尔斯主义的公平观
罗尔斯从洛克、卢梭、康德等西方启蒙思想家提出的社会契约论出发,把契约理论推向一个更为抽象的层次,并对当代社会公平问题作出新的思考。罗尔斯在对功利主义思想、古典自由主义观点进行批判过程中,强调市场竞争的结果经常与社会正义相矛盾,这就需要不断调整和纠正不可避免的偏离社会正义的各种制度安排。罗尔斯主张“社会上状况最差的人的福利最大化”,侧重于提高社会劣势群体的福利。
罗尔斯将其公平观概括为“平等自由”和 “经济平等”两个原则,同时认为“经济平等”需 “满足差别原则”和 “机会公正平等原则”两个条件。罗尔斯主义公平观强调自由原则是社会制度安排的首要原则,肯定制度安排在实现社会公平中的积极作用。强调用制度调整保证分配公平,因此通过制度安排,确保公平正义的环境,实现机会公平和结果公平是国家的责任。
5森的“可行能力”公平理论
森在比较了功利主义平等、收入平等和罗尔斯式平等之后,指出以前的分析框架缺少个人“基本能力”的概念,提出可行能力平等观点。
“可行能力”公平理论认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不平等本质上是相关参与者之间可行能力的不平等造成的。因此,基于基本能力的考虑,即使情况不符合社会的边际效用相等或者总效用最大原则,也应将资源有偏向性地分配给基本能力弱的人。森的“可行能力”公平理论将政府的注意力引导到对公民能力的培养上。
6社会主义的公平观
社会主义公平观,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平观,它具有一般市场经济公平观的特征:竞争权利和机会均等;平等的竞争规则;竞争活动结果的个人之间利益差别的合理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坚持效率和公平的辩证统一,对社会不平等加以必要的限制,最大限度地实现全体社会成员之间的公平。
社会主义公平观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公平观的内在本质要求和价值追求。(2)社会主义公平观要求按劳分配。(3)社会主义公平观坚持公平和效率的辩证统一。(4)社会主义公平观要求政治公平。政治公平标志着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是社会主义的政治原则和公平原则的集中体现。(5)社会主义公平观内含伦理公平。伦理公平是社会主义的价值标准。只要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社会进步的伦理道德,都要鼓励和提倡。伦理公平的超前性表现在集体主义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实践相结合,顺次形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形成了各个时期的社会主义公平观。马克思主义公平观与时俱进,升华为当下的社会主义公平观。当下的社会主义公平观在党的“十八大”报告和随后国务院批准的《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以及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有新思想、新观点。
这些新的提法和观念内含了丰富的社会公平思想,是社会主义公平观的新发展。其主要内容:缩小收入差距,避免两极分化;保障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方面的权益及其分配的公平;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在公平与效率之间,由兼顾公平发展到注重公平,即在初次分配领域效率与公平并重,在再分配领域更加注重公平;社会改革成果共享,实现团结互助、利益均衡和互惠等。
(二)组织公平思想
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公平的认识也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不断地拓展。公平思想从经济社会的宏观领域被运用到企业等组织中,形成了组织公平思想。
对组织公平的探讨始于Adams[6],他提出了亚当斯公平理论。在此基础上,众多学者对亚当斯公平理论进行了继承、完善和发展,形成了组织公平思想体系。组织公平思想的构成由结果公平、程序公平和互动公平三部分组成。
结果公平(Adams公平理论)认为:组织员工首先把自己在工作环境中得到的结果(所得)与自己的努力(付出)进行计算,得出所得—付出比,然后将这一所得—付出比进行横向、纵向比较。如果比较的结果相等,他觉得自己处在公平环境中,员工的满意感、信任感和归属感上升,工作积极性提高,有利于组织绩效的增长;如果比较的结果不相等,则会产生不公平感,引起员工采取措施来改变它。不公平感将导致员工的消极情绪,引致工作努力程度的降低,对组织会产生负面影响。
程序公平理论认为:人们不但关心决策结果是否公正,而且非常关心决策过程的公正性。如果员工认为企业关于结果分配方面的决策程序是公平的,他们会受到更多的激励,努力工作。只要程序公平,即使决策结果对自己不利,员工往往也会接受这些结果。
互动公平理论认为:互动公平是指员工在与上级人际交往中所感受到的公正待遇的程度。管理人员真诚、礼貌、平等地与员工交往,能够提高员工感觉中的交往公平性,有助于赢得员工的信任。
组织公平理论告述我们,组织的管理者应设计合理有效的制度、做好与员工的沟通,即通过程序公平、互动公平实现结果公平,形成员工的组织公平感,促进组织绩效的提高。
(三)行为经济学公平思想
经济社会现实以及大量的实验和理论研究表明,人们的决策行为并不符合完全自利模式:人们不仅关注自我利益的增加,同时也关心别人的利益,人是具有诸如公平偏好等多种社会偏好的,而且公平偏好对社会经济活动具有广泛的影响。行为经济学从两个基本假定(其一,人是有限理性的;其二,个体不完全是利己主义的,还具有一定的利他主义)为基础,从人的现实决策过程出发,建立符合心理事实的个体决策模型,以此来分析具体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
首先,大量的行为经济学实验表明行为人的公平偏好影响人的决策。最后通牒博弈实验[7]-[10] (Guth & Schmittberger & Schwarze,1982;Camerer & Thaler 1995;Roth 1995和Cameron 1999 ) 结果显示:没有提议者试图拿走所有的收益,也没有提议者提议分配给反应者超过50%,反应者得到的分配额比例众数为50%,平均数达到了40%—50%。实验表明,博弈参与者具有公平偏好。反应者如果感到分配的比例是不公平的,将以拒绝提案来惩罚提议者。提议者显然知道这一点,于是会提出一个自认为较为公平的分配比例。或者提议者本人就是一个公平偏好者,认为提供一个分配比例远高于0的方案才是公平的。随后改变博弈实验条件,出现的免惩罚博弈实验[11]、独裁博弈实验[12]、礼物交换博弈实验[13-14-15]、信任博弈实验[16]-[19]和公共品博弈实验[20]-[24]等均证实行为人的公平偏好事实。
其次,以行为经济学实验发现为基础,一些经济学家建立了各种模型,提出了各种公平偏好理论来解释传统经济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比如Rabin[25]的互惠偏好模型解释了“以德报德,以怨抱怨”行为;Fehr和Schmidt[26]的F-S公平偏好模型,模型中用“收入差距厌恶”来描述“互惠”的要素,内在化行为人的意图。Bolton和Ockenfels[27]的ERC公平偏好模型认为参与者会把自己的收入与参照群体的平均收入进行比较,形成了反映公平、互惠及竞争偏好的效用函数,以指导自己的决策行为。
(四)脑神经经济学的公平思想
经过大量的实证、实验及社会经验,人的公平偏好存在性毋庸置疑。随着脑神经科学的发展,研究技术的进步,脑神经经济学研究者已经可以分析人脑的各部分功能,从而可以分析在经济决策中大脑是如何工作的,从而发现了人的公平偏好的脑神经基础。
研究发现,人脑的扣带前回(ACC)是 “自我意识”脑区,两侧岛叶前回发挥情感的认知、同情心的认知以及不确定性的认知三重职能。TPJ(左侧颞叶与顶叶的交汇处)、MFC(前额叶中回)与RTPJ(右侧“颞-顶”回)的功能结合,决定了人的他心理论能力。尾核兴奋程度与利他惩罚者支付惩罚成本有关。人脑的纹状体(striata)是损益权衡的主要脑结构,损益权衡过程中,伴随丘脑系统分泌神经化学递质,影响人们的情绪比如快乐和痛苦的感受水平[28]。Sanfey等[29]发现当受到不公平的对待时,人的扣带前回、前额叶侧背部、岛叶脑区强烈地兴奋,因为前额叶侧背部发出理性信号给自我意识中枢(扣带前回),要求接受虽然特别不公平但仍比拒绝有利的一些后果。而岛叶是诸如恶心、痛苦等负面情感的脑区,它发出信号给扣带前回要求拒绝这一特别不公平的方案。最终扣带前回收到两种相互冲突的信号,强烈兴奋试图寻找出路。
研究发现,大脑的情绪系统、认知系统、奖赏加工系统和计算系统协同地参与不公平厌恶与损失厌恶加工,并在经济利益和主观满意感权衡之下指导做出优化的决策行为。
(五)演化生物学的公平思想
演化生物学认为,人类社会从原始的小群落进化到现代社会,必须合作,有效应对严峻的环境以及不确定性事件的发生,才能更好地生存、繁衍后代。合作的前提是公平。人类社会在演化的过程中,进化出了公平感,这种公平的道德情感根植于人类的大脑,形成了强有力的神经机制。来自多个领域的大量证据表明,公平逐渐变成一种稳定的策略,用以维护社会经济活动的和谐,使合作、互惠互利得到强化,成为惯例,白占便宜的行为遭到惩罚,变成例外。
综上所述,公平问题广泛存在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伦理等许多领域,涉及学科包括政治学、哲学、经济学、法律学、管理学、心理学、宗教学和伦理学等,以及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比如政治哲学、道德哲学和经济伦理学等。公平是一个有关全部社会科学领域的广义概念,是一个复杂的极易引起争议的规范性范畴。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公平有不同的含义,比如纵向公平和横向公平;动态公平和静态公平;宏观公平和微观公平;形式公平和实质公平;绝对公平和相对公平;起点公平、程序公平和结果公平;经济公平、规则公平、制度公平、伦理公平和心理平衡等。因此,公平是一个复合概念,任何公平问题的解决,必须在相关公平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才能完成。
三、我国公平信息披露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深圳证券交易所在2006年8月10日发布了《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公平信息披露指引》,在2006年8月16日发布了《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公平信息披露指引》。《指引》包括总则、公平信息披露的原则、公平信息披露的措施、有关特殊事项信息的公平披露、监管措施和对违反本指引的处理、附则共计六章二十五条。公平信息披露制度的核心条款是:上市公司(包括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其他代表上市公司的人员)及相关信息披露义务人发布未公开重大信息时,必须向所有投资者公开披露,以使所有投资者均可以同时获悉同样的信息;不得私下提前向特定对象单独披露、透露或泄露。
根据前述对公平思想的全面分析,发现《指引》设计比较简单,具有明显的就事论事的特点。《指引》直接针对信息披露本身就如何实现信息披露公平进行了相应的制度设计,没有考虑资本市场中信息披露相关各方应具备相应的公平条件才能共同相互作用以实现信息披露公平。信息披露相关方主要包括信息披露监管主体、信息披露义务人和投资者等。《指引》要实现公平信息披露的目标,显然要求信息披露相关各方各自独立具备公平意识、公平伦理道德以及实现公平的可执行能力以及整个社会的良好的公平文化。然而,《指引》对此只字未提。因此,《指引》在执行过程中产生的公平信息披露的积极经济效果并不特别明显[30-31]。
好的制度只有在一个与之匹配的制度环境中才能发挥出应有的积极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补充《指引》的制度安排:
第一,在全社会进行广泛深入的公平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平文化,让公平理念深入人心,沉淀形成高尚的公平伦理道德。
第二,用制度约束信息披露监管主体,将其监管权力关在“制度笼子”里,提升监管能力,实现公平监管。
第三,强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义务人的信息披露教育,增强其信息披露公平意识,提高其公平信息披露的素质和能力,做到信息披露内容公平、信息披露对象公平、信息披露起点公平和形式公平。
第四,建立投资者教育长效机制,增强其公平偏好以及对不公平厌恶的敏感性,提高其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决策的能力,畅通机制,有利于投资者针对信息披露不公平行为提起诉讼。
第五,《指引》中对违反公平信息披露行为的处罚力度太小,应加大惩处力度,使得违规成本远高于违规所得,真正对信息披露的不公平行为进行有效的遏制。通过完善公平信息披露制度发挥作用的环境,让信息披露相关各方有效地公平互动,才能真正实现信息披露实质性公平,增强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基本功能。
参考文献:
[1] 高明华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指数报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2] 刘少波、吴玮琳公平信息披露规则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10,(3):125-130
[2] 周庆国公平的一般含义和基本特征[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11):36-40
[3] 黄秀华公平理论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当代价值[J]广西社会科学,2008,(6):53-58
[4] 宋圭武,王渊公平、效率及二者关系新探[J]江汉论坛,2005,(9)
[5] 徐炳奎西方社会保障三大理论流派述评[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6] Adams,JS 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Inequity[J]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1965,67(10):422-436
[7] Guth,W, Schmittberger,R,Schwarze,BAn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Ultimatum Bargaining[J]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1982,3(4):367-388
[8] Camerer,CF,Thaler,RH Ultimatums,Dictators and Manners[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5,9(2):209-219
[9] Roth,AE Bargaining Experiments[A]J Kagel,J,Roth,AHandbook of Experimental Economics[C]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5253-348
[10] Cameron,LA Raising the Stakes in the Ultimatum Game:Experimental Evidence from Indonesia[J] Economics Inquiry,1999,37(1):47-59
[11] Bolton,GE,Zwick,R Anonymity Versus Punishment in Ultimatum Bargaining[J]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1995,(10):95-121
[12] Forsythe,R,Horowitz,JL,Savin,NE Fairness in Simple Bargaining Games[J]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1994,(6):347-369
[13] Akerlof,GA Labor Contracts as a Partial Gift Exchange[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82,97(4):543-569
[14] Fehr,E,Kirchsteiger,G,Riedl,A Does Fairness Prevent Market Clearing?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3,108(2):437-459
[15] Falk,A,Fehr,E,Fischbacher,U Testing Theories of Fairness-Intentions Matters[R] University of Zurick Working Paper,2000
[16] Berg,J,Dickhaut,J, McCabe,K Trust, Reciprocity and Social History[J]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1995,(10):122-142
[17] Fahr,R, Bernd,I Fairness as a Constraint on Trust in Reciprocity: Earned Property Rights in a Reciprocal Exchange Experiment[J] Economic Letters,2000,66(3):275-282
[18] Cox,JC Trust and Reciprocity: Implications of Game Triads and Social Contexts[M] University of Arizona at Tucson Press, 2000
[19] Fehr,E, List,JA The Hidden Costs and Returns of Incentives-Trust and Trustworthiness among CEOs[D] Working Paper No134, University of Zurich, 2002
[20] Isaac,MR, Walk,JM Group Size Effects in Public Goods Provision: The Voluntary Contributions Mechanism[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8, 103(1): 179-199
[21] Andreoni,J Why Free Ride? Strategies and Learning in Public Goods Experiments[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1988, 37(3): 291-304
[22] Croson,RT Partners and Strangers Revisted[J] Ecoomics Letters, 1996,53(1): 25-32
[23] Burlando,R, Hey,JD Do Anglo-Saxons Free-Ride More?[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1997, 64(1):41-60
[24] Fehr,E, Gachter,S Cooperation and Punishment:An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Norm Formation and Norm Enforcement[R] University of Zurich, Institute for Empirical Research in Economoics, Discussion Paper, 1996
[25] Rabin,M Incorporating Fairness into Game Theory and Economic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3,83(5):1281-1302
[26] Fehr,E,Schmidt,KM A Theory of Fairness,Competition,and Cooperation[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9,114(3):817-868
[27] Bolton,GE,Ockenfels,A ERC:A Theory of Equity,Reciprocity,and Competition[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0,90(1):166-193
[28] 汪丁丁行为经济学讲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29] Sanfey,AG,Rilling,JK,Aronson,JA,Nystrom,LE,Cohen,JD The Neural Basis of Economic Decision-Making in the Ultimatum Game[J] Science,2003,300(5626):1755-1758
[30] 朱爱萍公平披露对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基于流动性、交易者行为和信息泄露的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31] 刘少波,彭绣梅公平信息披露与分析师预测精度——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证券市场导报, 2012,(3):33-38
[32] Falk,A,Fischbacher U A Theory of Reciprocity[R]CEPR Discussion Papers,20013014
[33] Charness,G,Rabin,M Understanding Social Preferences with Simple Tests[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2,117(3):817-869
[34] 刘少波,吴玮琳公平信息披露规则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10,(3):125-130
Analysis on the Fair Theory of Regulation Fair Disclosure
Long-guang Qiu1,2 ,Bin Liu1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0, China;
2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Yin Bin University, Yin Bin 644007,China)
Abstract: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fair ideas, finds that any fair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must be on fair terms with the relevant case For the Shenzhen Stock Exchange listed companies issued guidelines on fair information disclosure flaws, the article thinks that disclosure of information relevant parties in the capital market should have the appropriate fair conditions in order to jointly interact to achieve fairness of information disclosure Finally on how to improve the existing fair information disclosure system in order to achieve substantive fairness of information disclosure ,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 Regulation Fair Disclosure; Fair Theory; Analysis
(责任编辑:杨全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