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双艳
2011版《新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部分,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与此同时在各学段的朗读目标中还都有一个相同的要求,那就是“有感情地朗读”。要求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要品味语言,体会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进行朗读,用有感情地朗读来表现自己的理解。同时提倡朗读要自然,不能用矫情做作的腔调来朗读。
那么让学生如何朗读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对学生要进行指导。下面,我就根据教学经验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朗读是自古以来的读书方法,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简单的言语,却成为千百年来的教学真理。由此可见,朗读之于课文,在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对文本中的词句理解、感人的情景描写、丰富的思想感情,只有经过反复朗读,才能读出文本的味道,读出文本的深层含义,以声解义,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朗读也需要培养学生的兴趣。我们要让学生多参加各种活动,给予他们展示的舞台。在朗读训练中,我充分发扬赏识教育,多鼓励、重评价,具体文本具体对待;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展示,把那些胆子大的、能力强的学生先培养起来,树立为朗读优秀的榜样。与此同时,我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如自由读、小组读、接力读、指名读等方式,让学生敢于张嘴朗读。
在阅读课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朗读方法指导。在进行朗读训练时,我们要注意汉语语法规律,培养学生的汉语语感,注意学生声带、发音、语气、语调、语势等全面练习,并让他们配合动作表情进行朗读,做到声情并茂。
要想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应该在低中高年级学段都要进行训练,循序渐进,逐步提升。首先要进行基本训练,文章不要过长,只要选择一百字左右的文本即可。这个训练在低年级段进行训练正适合,只要学生能够做到声音洪亮,发音准确,读字清晰,不丟字、不多字、不错字,注意到疑问句、感叹句、陈述句的语气即可。其次要进行基础提升训练,选择三百字左右的文本,字正腔圆,通畅自然,准确读出陈述、疑问、感叹、祈使等几种句子的不同语气、语调。第三就是进行巩固训练。这是中年级学段的重点训练任务,选择四五百字左右的文章,巩固前面的朗读成绩,能够读出长句中的停顿和句中的轻重缓急,且依据文章的思想内容,让学生的朗读有明确的目的。同时,让学生走进文本,充分地品词析句、深入地体会情感,引导他们读出感情,恰当而自然地带着感情去朗读。最后是强化提高练习。在选择文本的时候可以选用八百字到一千字左右的文章朗读,并将以上各阶段的训练中的各种技巧综合运用到朗读中去。这一阶段就要求学生的语言流畅、语气连贯,并且要具有较强的感染力,着重在感情运用上下功夫,感情表达准确丰富、声情并茂。我们还应根据文本的内容,帮助学生努力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他们在情境中展开丰富的想象,让文本上的语言文字化作有声有色的画面,引导他们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中获得足够的情感体验,这样就使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与朗读者的感情融为一体,激发了学生真实的朗读情感。这时,学生就能自然地步入情境、进入文本,用自己的心灵敲击作者的心灵,与作者心脉相通了。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的要求可以有所侧重。”因此,我们在评价学生的朗读时,要从语音语调和语气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查,并以他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防止矫情做作。
总之,在新课标实施的路上,我们要让朗读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成为开启语文的智慧的钥匙,成为学生展示语文能力的一个舞台!
(河北省迁安市第三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