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芳玲
摘 要: 弱势群体子女心理问题是当前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为了研究之便,把弱势群体归为贫困、残疾、单亲、下岗失业职工和农民工,弱势群体子女即指上述各类人群的子女。弱势群体子女由于父母在经济、政治和社会中的弱势,经常置身于“困苦”的环境,加之其心理抵御能力差,很容易引发某些心理疾病或社会问题。中小学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阶段,是人生的奠基阶段,关注并有效解决中小学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问题既是家长、学校,又是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弱势群体 中小学生心理问题 解决对策
当今快节奏的生活给人们带来各种各样的压力,就连本应天真无邪、纯洁活泼的孩子也同成人一样承载着不应承载的压力。因为没有加以重视和及时疏导,这些压力超过孩子们的心理负荷,就使孩子们的心理发生种种扭曲,出现许多超乎想象的心理问题。虽然教师和家长非常关心孩子的成长,但他们关心的重心仍是孩子的学习和身体健康,而缺乏对孩子心理方面的关注。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对中小学弱势群体子女进行心理方面的关注。
一、弱势群体子女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家庭的原因。
包括经济、教育方式、家庭关系等原因,家庭经济十分困难,属于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有的教育方式不当,对孩子过于宠爱、纵容,对其成长大包大揽,导致孩子自理能力、适应能力差,心理承受力弱;有的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老师的事,很少花时间关心子女的学习和成长;有的家庭经常闹矛盾,父母婚姻不和,有的甚至是单亲家庭,与子女交流不够,导致孩子性格孤僻、自暴自弃,产生消极、厌世的情绪,给他们的成长蒙上一层阴影;有的家庭對孩子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理迫切,给孩子的成长施加很大的压力,使他们产生反抗、抵触的情绪。
2.社会的原因。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各种竞争日趋激烈,国家对部分下岗职工、残疾人家庭、进城务工人员等低收入弱势群体的扶助力度不够,导致贫富悬殊过大,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对这些弱势群体子女的求学、成长产生消极的影响。
3.学校的原因。
有的学校对弱势群体的危害及其社会影响认识不够,“重视”只停留在表面,教育手段单一,教育方法陈旧,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堵不疏,使得弱势群体学生在交际、竞争等方面存在较大困难。
4.学生的原因。
一些弱势群体子女学习动力不足,纪律意识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较少与他人交往,适应环境能力差,面对家庭、社会、学习的压力无所适从,压抑、苦闷、悲观、无助等情绪潜滋暗长。
二、解决弱势群体子女心理问题的对策
1.加强科学管理,针对弱势群体子女的思想情况,做好教育工作。
(1)在师德教育中树立转变一位后进生与培养一个优等生同样光荣的意识。为学习困难或行为偏失的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并由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共同负责,做好针对性的辅导、教育工作。
(2)开展德育活动,每星期各班应组织主题鲜明的班会活动,使班会课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主阵地。
2.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掌握一些维持和促进心理健康的知识,能自己认识和处理一些基本心理问题。
(1)培养学生克服挫折和承受挫折的能力。让学生明白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面对挫折我们应积极努力地克服,不能被挫折打倒,要努力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另外,还要让学生懂得不要背负太多压力,要学会释放压力。要让他们知道,压力过大会对身心健康造成伤害。
(2)培养学生情绪调控能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种种困惑和烦恼,要教会他们一些调控情绪的方法和措施,如倾诉法、宣泄法、注意力转移法、换位思考等。
(3)教会学生自信。教育学生应像李白那样“天生我才必有用”,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对自己充满信心。同时,面对自己的缺陷也要愉快地接受,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界上没有一点缺点都没有的人。
(4)让学生学会人际交往。帮助弱势群体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促进他们心理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会他们懂得尊重他人,与人平等相处,乐于与人交往,只有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别人才乐于与己交往。同时,鼓励他们虚心向朋友或长辈学习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有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惑要大胆与家长、老师或朋友交流。
3.设立悄悄话信箱和心理服务室,提供心理咨询与治疗。
利用悄悄话信箱的形式,让弱势群体学生把心里的种种困惑告诉心理辅导员,辅导员应该在严格保密的原则下,耐心对弱势群体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并建立个案,对弱势群体学生提供后续帮助,直至脱离“弱势群体”。
4.对学生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利用家长学校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强化对弱势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校对弱势群体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在家庭里得到延续。学校心理咨询室要对家长开放,让家长掌握孩子的心理发展状况,以便家长在家里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学校应关注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状况,丰富信息收集途径,把关于孩子心理发展的最新信息及时向家长通报,让家长不断充实、更新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
5.关注弱势群体学生的需求。
我们要帮助中小学弱势群体学生彻底走出阴影,必须知道他们最需要什么,只有他们的需求得到合理、最大限度的满足,他们才会积极学习和参加各种有益活动,从而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