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的操作要义与实践——以湘教版《地球的结构》一课为例

2014-07-05 01:30翟云霞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4年6期
关键词:圈层传授探究

翟云霞

(南通中学,江苏 南通 226001)

浅谈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的操作要义与实践
——以湘教版《地球的结构》一课为例

翟云霞

(南通中学,江苏 南通 226001)

中学地理是一门提高个人基本科学素养和技能的学科,高中地理教学领域的教育研究工作者一直致力于探索如何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中提高学生学习技能和学习积极性。分析、归纳地理探究式教学的操作要义,能够为高中地理课堂探究式教学提供反馈信息,进而指导地理探究式教学过程。

地理;探究式教学;操作;实践

一、探究式教学的内涵

探究式教学,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开展交流与合作等探究活动,从而获得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从教学的角度看,探究式学习是与传授式学习相对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以问题为导向,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方式。

二、探究式教学的过程

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可以搭建脚手架,为学习者建构起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亦提供一个概念框架,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因此,在对《地球的结构》一课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已有水平,根据重点和难点创设学生活动,铺设问题链,有层次地展开教学。

(一)进入情境,诱之

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因此,地理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问,培养学生主动质疑的习惯。在《地球的结构》一课的开始,以经典影片《地心毁灭记》的影片花絮和海报为引,充分调动学生探究地球内部结构的求知欲望,并从海报中的宣传语“the only way out is in”让学生探究如何进入地球内部,从而顺理成章地进入“地球内部结构”的话题。

(二)独立探索,导之

探索开始前,教师要给学生与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着概念框架逐步攀升。

在解读“地震波的类型和特点”这一部分时,教师可提供学生两段阅读材料让学生自主分析该部分知识,并呈现“地震波波速变化与距地表深度关系图”,让学生思考如何根据地震波波速变化规律将地球内部分层,并让学生在白板上画出界限且说明理由。

这种方式以教师指导为主,由最初的指点到最终培养学生具有探究的兴趣、习惯和能力,实现学生自觉自愿地获取知识的目标,体现了探究式教学是学生主动地去探究事物的本质和形成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获取知识。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学生能在探究中积累知识,并通过探究知识的来龙去脉,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三)协作学习,助之

在传授式教学中,教师对教学中每个环节都有严密安排,对各个环节的设置和顺序都要做精心的设计,但是过于注重形式,限制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探究式教学只是呈现了一个大致的方案,教学的具体环节由教学的实际过程来决定,这个过程是灵活机动的。

针对地球的3个内部圈层结构的特点,根据书本上对应的文字资料和“地震波波速变化与距地表深度关系图”,教师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推选发言人上台讲解该层结构特点。通过小组协商、讨论,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复杂的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四)任务转移,师之

探究式教学不仅关注教师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而且强调学生自身的主动建构。因此,探究式教学强调教师搭建的支架应是动态的、渐进的,教师应当逐步将管理学习的任务转移给学生。

解剖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特点时,教师安排3个“发言人”在针对地球内部每个圈层的特点进行总结陈述后,必须接受其他小组成员的提问并予以解答。“小先生教学法”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学们看到自己的同学当“小先生”,对课堂的关注程度、配合程度大大提高,对于他们自己熟悉的语言表达方式,容易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比教师的单纯讲授更加活跃。

(五)分组辨析,朗之

在辩论式教学中,教师要如同会议的主持人,有效控制好主题和节奏,既要体现自身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较新的思维方式,又要鼓励学生“破旧”,大胆质疑和论证,从而“立新”。

关于“岩石圈的归属”问题,教学中设置了一个辩论环节,让学生从圈层的划分依据和岩石圈与地球内、外圈层的相互关系等角度讨论“岩石圈属于内部圈层、外部圈层还是过渡圈层”。这个环节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辨析的过程中建立自然地理的系统观,从中明确地球实际是个由内外圈层组成的上下、双向交流的复杂系统,而不是割裂地看待地球的各个圈层。

三、探究式教学的完善

(一)探究须有备而来

由于探究式学习要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所以课堂容量比较小,紧凑感不强。如果学生没有十分充分的知识储备,课堂上的探究效率将会极低。因此,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技术、技能水平和认知水平,制定出适宜的教学目标,同时,为使学生少走弯路,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应给学生提供符合探究性学习需要的丰富资料和信息,帮助他们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做出有意义的选择。

例如,教师在课前要与讲授地壳、地幔和地核特点的3位“小先生”们一起探讨这部分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要简单地指导学生的用语,教会学生如何处理问题。教师指导“小先生”要有“粗”有“细”:过于细致,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过于粗糙,则不能体现“小先生”的高超水平,因此教师指导要得法。

(二)探究非摒弃传授

学生探究学习的意识、行为乃至习惯和方法都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递进的,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究应是相依渐离的关系。但这种关系的实现需要传授式教学过程的支持,也就是说最初是在传授式教学中引入探究成分,随着学习的深入,可减少这种指导,加大传授式教学中的学生探究内容和范围,直至学生完全可以自己探究。

例如,在研究“软流层的位置和岩石圈的范围”这一主题时,学生单纯从书本上的文字描述来看,还有些摸不着头绪,教师的讲授对其探究的有序进行就是完全必要的。奥苏贝尔说:“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学习到纯探究学习,其间还存在着接受中有探究、探究中有接受的混合学习。”因此,传授式教学过程承担着孕育探究并为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和强化探究提供空间的作用。

总之,以湘教版《地球的结构》一节课为例,教师通过设置有梯度的问题,多元的讨论形式,抽丝剥茧展现真知。最终,学生也以科学精神,自主、自发地接近教学内核,达成教学目的。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发自肺腑的,小组讨论是热烈真诚的,所有参与学习、听课、评课的师生都能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然而,这种学习方式的瓶颈在于课前要让学生自学部分教材,为课堂的探究提供背景材料,否则,探究式学习可能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境地,探究式学习也会变成假探究、无实质的形式主义。因为师生课前均要准备较多材料,费时且费力,所以,这种学习方式真正在每节课都落实下来还是比较困难的。笔者认为,探究式学习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能照顾学生的学习情绪,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可以以探究为主,传授为辅,力求探究方式多元化,真正让探究式学习融入地理教学。

符 洁)

猜你喜欢
圈层传授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No.4 圈层用户不断拓展,圈层经济价值释放
B站冲破圈层
年轻人“圈层化”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让圈内新闻飞出圈层——“振兴杯”宣传的一点思考
传授技艺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