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内部教学质量保障基本要素及路径

2014-07-05 19:26林金辉刘梦今
中国大学教学 2014年5期
关键词:高等学校

林金辉 刘梦今

摘 要:内部教学质量保障是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内部教学质量的基本要素主要有师资、生源、课程、教学条件、教学环境、教学管理等。在分析这些要素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内部教学质量保障;高等学校

从类型上看,中外合作办学有机构、项目之分。这一区分,是从2004年教育部发布《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开始的。《实施办法》指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指中国教育机构与外国教育机构以不设立教育机构的方式,在学科、专业、课程等方面,合作开展的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教学活动”[1]。不同于以前把机构、项目混为一谈,把项目单列出来,体现了分类管理、分类促进的思路。自2004年至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迅速发展。截至目前,经教育部审批和复核的本科及以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1011个,其中项目956个,占94.6%。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面临着水平参差不齐、整体质量不高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其可持续发展以及中外合作办学的整体声誉。教学质量是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探讨如何保障教学质量,对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内部教学质量保障是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中外合作办学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目前已经进入了高水平示范性发展的新阶段[2]。在这个新的发展阶段,质量建设已成鲜明的主题。

质量建设,首先要解决质量评价标准的问题和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问题。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高低,关键要看其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学是人才培养最主要、最基本的途径,人才培养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学质量。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关系着中外合作办学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着我国教育对外开放和国际化水平的提升。

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作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战略,有助于办学者实现对教学过程中关键要素的经常性诊断,使教学质量得到持续改进;有助于实现对教学过程的系统化管理,通过制度建设、质量文化建设,形成全面的约束与激励机制;有助于切实保障学生的利益,提高中外合作办学的声誉。可以说,内部教学质量保障既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学工作运行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其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

目前,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管理方面,人们更加注重外部质量保障,如教育部组织的中外合作办学评估和正在探索中的由社会组织开展的质量认证。从西方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和成功经验来看,质量保障应实现由外部强制性质量约束向自我规范和约束的过渡,把建立内部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作为高校普遍的自律行为。虽然中外合作办学评估重视和强调办学单位的自评,但从教育部2009年和2013年推行的2次中外合作办学评估结果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迎评现象比较突出,成就导向明显,突出表现成绩,缺乏自省与反思精神,一些项目存在对办学不足之处有意隐瞒或者分析不到位的现象。因此,健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内部自评机制建设,推动其积极构建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及其运行机制,具有现实的针对性。

二、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的基本要素分析

教学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复杂多样。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学质量进行有效保障,必须首先搞清楚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有哪些。结合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学工作的实际,本文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的基本要素逐一进行探讨,为理清教学质量保障的基本思路奠定基础。

1. 师资因素

有学者认为,“大学教师质量的高低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最重要的影响……从本质上分析,大学内部有关教学质量促进的政策、制度、组织、方法等都需围绕着改进与提升教师的教学态度、能力和行为等而加以制定、实施与展开。”[3]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优质师资不足,是制约其教学质量提升的主要“瓶颈”。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根本宗旨;对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进行消化、吸收、创新以及本土化改造,是中外合作办学质量提升的必由之路。而所谓优质教育资源,师资是其中的关键性因素。现实中,很多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教师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无法满足教育教学的需求,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从外方看,一些项目引进的外籍教师并非来自外方高校的优秀教师,而是已经退休或者国外高校从社会上临时招聘来的。更有甚者,在我国境内“就地取材”,寻找“外国脸”滥竽充数;很多外籍教师是语言类教师,外方高校派来的专业课教师很少,难以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外国教育机构教师担负的专业核心课程的门数和教学时数应当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部课程和全部教学时数的1/3以上”[4]的要求;此外,一些项目不顾教学规律,过多采用“飞行教学”,外籍教师集中授课,使得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从中方看,教师队伍的建设也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很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放在高校的国际学院进行统一管理,中方教师来自其他学院的相关专业或从社会上聘请。其他学院的教师需要完成自己所在学院以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的教学任务,负担重,课余时间也无暇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交流,师生间的互动无法保证;从社会上招聘的教师,则有“临时雇佣”的嫌疑,责任心和能力都有可能存在与质量保障相矛盾的问题。此外,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应有教师交换和培训的内容,不少项目合作双方出于成本的考虑,对此重视不够,教师能力提升难以保障。

2. 生源因素

生源质量是影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学生选择中外合作办学,意味着要面临多元文化的挑战,扎实的知识基础、积极的学习态度以及较强的学习能力,是迎接和应对挑战的前提。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招生时降分录取的现象大量存在,导致生源质量较差,制约办学水平的提高;而办学水平不高,又反过来影响生源质量,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一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无视核定的办学规模或招生计划,擅自扩招,致使教育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学生合法权益受到损害。降分录取、超规模招生都是办学者对中外合作办学理念的误读导致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意义不是数量规模的扩大,主要不是解决学生上大学需求的问题,办学不能因为利益驱动,着眼于赚取更多学生的学费而忽略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个核心。在已经完成的2013年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评估中,这一现象引起了重视,教育部对违规超计划招生情况尤其严重的4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进行了通报并责令限期整改[5]。不在通报之列的不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其生源问题也普遍存在。

3.课程因素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不少。一是先进性不足,特色不突出。从广度上看,在通识教育广受重视的今天,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应充分借鉴外方的通识教育经验,提供足够数量的通识教育课程,以培养具有广泛知识基础和具有创造能力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从深度上看,应及时吸纳国际上的先进理念和前沿知识,更新课程内容,保证课程体系与时俱进。然而,一些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开设的课程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无法体现先进性。有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尤其是一些“双校园”模式的项目,具有明显的留学预科导向,为了兑现招生时对学生和家长的承诺,把更多学生送出国拿到合作方的文凭,不遗余力地强化英语教学,其课程体系的设计连教育部四个“三分之一”的要求都达不到,更谈不上体现先进性了。二是系统性不够,存在拼凑现象。调研发现,一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课程比较零散,缺少整体性设计,大一、大二更多地是进行外语强化,很少接触专业课知识。三是本土化欠缺。中外合作办学培养的国际化人才是中国人自己的国际化人才,要具有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和责任意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必须在借鉴的基础上创新与超越。有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常常有意无意地强调自己开设的是“国外原汁原味的课程”,使用的是“国外原版教材”。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和误导。有研究表明,西方大学的课程与第三世界的需要并不直接相关。社会问题、农业技术、教育革新与实践等,在不同社会之间是各不相同的。西方世界共有的科研策略和方法在第三世界也许没有实际价值[6]。如果片面强调国外课程的全面复制和全盘照搬,不能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教学质量保障便无从谈起。

4. 教学条件因素

教学和实验设施的紧缺,不仅会影响教学效果,还会降低外方教师来华教学的积极性。调研中发现,很多外方教师不肯长期留在中国进行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实验设备等无法满足其科研需求,不利于提升其学术水平。此外,在信息化时代以及MOOC掀起在线教育狂潮的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面临着新的挑战。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依托于举办高校,可以享用学校现有的资源。但由于教学过程的特殊性以及学生缴纳了高昂的学费,办学者应当在已有可享用教学条件基础上有所改造,有所改善,有所加强。例如,实验室、资料室、语音室、课外活动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聘请国外知名学者进行学术讲座以及与外方共建学习资源和教学资源网络平台等,都应满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运行的需要和教学质量保障的需要。2次评估及笔者的调研发现,一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片面逐利,为了节约办学经费,对教学设施的投入非常有限,很难满足教师和学生进一步发展的需求和教学质量的提升,这是近年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内部教学质量保障方面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

5. 教学环境因素

教学环境的优劣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成效的取得有着深刻的影响。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挖掘学风、教风等无形要素,营造好学、乐学、善学的教学环境。尤其是小班化教学值得提倡和强调,因为它有利于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调研发现,一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虽然在班级规模上进行了控制,但对于小班化教学所要达到的效果并没有进行充分的监控,使得小班化教学流于形式,难以为学生的质疑意识、批判精神和探究欲望营造良好的氛围。又如,一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在其所依托的高校中,由于种种原因难以融入高校的集体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中去。这一现象给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学质量的提升造成了不利影响。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使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特殊性充分发挥、转变为优势和亮点,是办学者不容忽视的问题。

6. 教学管理因素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教学管理是其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它包括对教学过程的规划、调控与反馈,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一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通过与外方合作,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引进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国际化的教学管理团队。作为管理对象,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和外籍教师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其教学管理也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

一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对于教学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管理理念落后,教学管理方式囿于传统,鲜有创新。例如,学生评教作为教学评价的方式,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学质量的保障有着重要作用。有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没有开展此项活动;有的项目虽然组织学生评教,却流于形式。在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方面,一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教学管理人员工作经验不足,缺乏专业培训;有的项目没有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的专职人员。此外,在教学规章制度的建设、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方面,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还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

三、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的基本路径

1. 理念创新先行,着力培育质量文化

理念创新是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质量保障的先导。目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内部教学质量保障力度不够,基础薄弱。究其原因,根本在于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缺乏源自内在需求与发展目标的动力,更多地受到外在动力的牵引和推动;理念的缺失或不足,使内部教学质量保障难以形成长效的机制。应通过理论研究、政策和舆论引导,逐步使中外合作办学者形成与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相适应的理念,主动承担教学质量保障的责任,摒弃逐利观点。在形成个体先进观念的同时,应使这些观念形成一种共识,从而把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质量文化培育起来。质量文化是组织内部成员的质量行为模式及由此体现出来的质量价值观念和质量价值规范;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影响人们行为的传统习惯、行为准则、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总和[7];其内容包括质量目标与质量计划、质量价值观、质量意识和革新意识[8]。培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者、教师和学生认同的质量文化,有利于减小各项内部质量保障制度实施的阻力,保证质量保障措施贯彻和执行的力度与效果,为质量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的构建提供不竭的动力,赋予深层的价值驱动。

2. 把握关键要素,深化综合改革

本文已在第二部分对影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的各种要素进行了分析。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应该把握这些关键要素,体现针对性和系统性。很多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施行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工作难以取得根本性的成效,甚至是“隔靴搔痒”,原因就在于没有抓住主要矛盾,难以突破深层次利益关系的藩篱。师资、生源、课程、教学条件等方面的改革,往往一触及到利益层面,就难以进行下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必须避免舍本逐末、避重就轻,要通过关键因素的把握和深层次问题的解决,通过“深水攻坚”式的综合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保障的实效性,实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健康可持续发展。

3. 重视质量保障全员性,强化多元主体参与

高等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汇聚着多元利益的场域,作为有外方高校参与办学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其利益主体则更为多元。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内部教学质量保障要落到实处,必须得到多元利益主体的认同、参与和支持。首先,教学管理者要做好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以及日常管理、服务和辅助工作。其次,作为质量保障措施的践行者和直接受益者,教师与学生应成为教学质量保障的主干力量;没有教师与学生的参与,教学质量保障的措施在执行中难以发挥预期的效果,甚至会遭到抵触。应发挥积极听取师生对于教学质量保障的意见与建议,确保质量保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再次,充分调动外方教育机构参与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的积极性。为了维护教育体系的国际声誉,对办学质量的共同诉求已成为跨境教育的国际趋势,部分国家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已在我国境内开展一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质量保障活动。如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QAA)于2012年底对复旦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10所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活动进行了评估[9]。问题在于,这类评估或质量审计,属于外部质量保障活动,难以代替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内部质量保障。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的思想指导、制度设计、措施制定和队伍建设等方面,如何发挥外方教育机构的作用,是设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内部质量保障路径时应加以探讨的问题。

4. 加强制度建设,构筑质量保障支持系统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内部质量保障,需要强有力的制度支持。跨国教育内部教学质量保障是当前世界高等教育共同关注的议题,很多国外建立的制度,可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借鉴。例如,国外的教学委员会制度、“教学档案袋”制度等 [10],都值得借鉴。同时,鉴于目前我国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相关的制度建设过于薄弱的现状,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应采取相应措施,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推进和加强相关制度建设。

5. 改革教学管理体制,建设创新性管理团队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运作模式有两种,一种是依托于其专业所在的学院,另一种是所有项目集中在国际学院。无论是哪种模式,为充分发挥其办学特色,都应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所在的学院建设成教学改革“特区”,赋予其在教学质量保障方面的自主权。学校层面在做好宏观把握和顶层设计的同时,应适当给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放权,为其开展具有针对性、创造性的教学质量保障工作提供充足的空间。这不仅有利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本身的质量保障,还可以为所在学院和学校的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此外,应建设具有独立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学管理团队,并提供培训的机会,加强能力建设,为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内部教学质量保障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门户网站.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EB/OL].[2014-04-02]. http://www.moe.gov. 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64/200407/1172.html.

[2] 林金辉. 中外合作办学:政策、管理与质量保障[M].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前言Ⅱ.

[3] L.S.Kaplan, W.A.Oings. Teacher quality, teaching quality and school improvement[M]. Bloomington, IN: PhiDelta Kappa Press, 2002: 56-100.

[4] 教育部门户网站.教育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教外综(2006)5号][EB/OL]. IN: PhDeltaKappa#Press, [2014-04-02]. http://www.moe.gov.cn/ 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4/201006/89021.html.

[5] 教育部门户网站. 2013年中外合作办学评估工作已完成[EB/OL].[2014-04-02].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 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63/201403/165807.html.

[6] 菲利普·阿尔特巴赫.比较高等教育:知识、大学与发展[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6-135.

[7] 贺祖斌.“后评估”时期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的建立[J]. 中国大学教学,2009(3):69-71.

[8] 陈玉琨等著.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9] QAA. QAA review of transn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EB/OL].[2014-04-02]. http://www.qaa.ac.uk/Newsroom/News/ Pages/TNE-China.aspx.

[10] 吕林海,陈申,龚放.大学内部教学质量管理的经验研究——基于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的个案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10):72-77.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国家级重点课题“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批准号:AIA100003)研究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李文玲]

猜你喜欢
高等学校
信息化建设在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思考
高校财务资源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及应用
基于管理学理论的高校学生宿舍管理体系探究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背景下高校实践教学改革探析
浅谈高校廉洁教育的对策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高等学校教学及科研设备政府采购操作实务
浅谈高校宿舍管理与宿舍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