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凯 苗英瑞 郭喜兰
摘要:车道被占用是当今社会中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会对道路的实际通行能力产生严重影响。其影响因素有车道宽度、路段通道数、交通管理等。该文着重分析了因事故车辆对不同行车道的占用、单向车道宽度、上游车流量、交叉口信号控制灯等因素对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采用了停车线法对十字交叉口进行分析,构造函数模型求解不同占道情况下的通行能力。通过建立排队系统模拟仿真交通车辆排队,搭建模型模拟交通流动力特性。
关键词:停车线法;排队论;计算机仿真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12-2887-03
1 问题重述
车道被占用是指因交通事故、路边停车、占道施工等因素,导致车道或道路横断面通行能力在单位时间内降低的现象。由于城市道路具有交通流密度大、连续性强等特点,一条车道被占用,也可能降低路段所有车道的通行能力,即使时间短,也可能引起车辆排队,出现交通阻塞。如处理不当,甚至出现区域性拥堵。
车道被占用的情况种类繁多、复杂,正确估算车道被占用对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程度,将为交通管理部门正确引导车辆行驶、审批占道施工、设计道路渠化方案、设置路边停车位和设置非港湾式公交车站等提供理论依据。
注:只考虑四轮及以上机动车、电瓶车的交通流量,且换算成标准车当量数。
2 问题分析
问题一 通过观察分析,我们着重查找交通事故发生至撤离期间的道路车流变化。可以发现,在事故发生后,道路开始出现拥堵状况,即我们初步设定车道被占用的时间为20分钟。拥堵过程中不仅有各种型号的机动车辆陆续通过,还有自行车、三轮车以及来往围观的人群,而人流和车流的冲突都影响了道路的通行能力。进行实验观察的道路的上游有一个十字交叉口,有交通信号灯控制来往车辆。所以,在事故段上,一般以一分钟一批车辆的拥堵正持续发生,即推测信号灯的周期与通行状况有很大的联系。
我们通过调查每5分钟的停驶车辆数以及每60秒钟的道路内停车数,以及调查每时段内的总交通量,从而分析该事故路段的实际道路通行状况。
实际通行能力是指在设计或评价某一具体路段时,根据该设施具体的公路几何构造、交通条件以及交通管理水平,对不同服务水平下的服务交通量(如基本通行能力或设计通行能力)按实际公路条件、交通条件等进行相应修正后的小时交通量。为了计算本题目中的实际通行能力,首先统计出各个时间段内停驶车辆,得出车辆在该道路上的总延误时间,根据直行车道设计通行能力公式,可分析事故所处的横断面实际通行能力的变化过程。
3 基本假设
1)假设车辆在正常行驶在直行道的过程中,不存在忽然变道行驶的状况;
2)假设车辆在从交叉口行驶到横断面的过程中,速度是均匀的;
3)假设在出现占道事故之后,变成的单行道宽度增加到了3.5米以上,达到了折减系数所能产生的最大值;
4)假设在考虑的所有占道情况中,不存在两个事故同时发生的情况,也就是一个时间段的横断面上只发生一起占道事故;
5)假设道路比例流量在出现占道后保持不变,即不存在车主在发现堵车之后转弯另寻其他道路的情况;
6)假设在十字交叉口处,车辆启动后右行到达停车线的时间为2.96秒;
7)假设在事故发生时,通过横断面的车辆不存在故意围观停车的现象;
8)假设实验观察统计实际数据时,由于某些不可避免导致的系统误差不存在;
9)假设所参考的所有资料都真实可信。
4 符号说明
[Cs]:表示一条直行道的设计通行能力([pcu/h]);[T]:表示十字交叉口信号控制灯的周期;[tg]:信号灯周期内绿灯的持续时间;[t0]:绿灯亮后,第一辆车启动,到达停车线的时间;[ti]:交叉口直行或右行的车辆到达停车线的平均时间;[φ]:表示十字交叉口的道路折减系数;[C单]:表示路段的单向通行能力;[Ci]:表示单向路段上第[i]条车道的通行能力;[C0]:表示一条通道的理论通行能力;[n]:表示单向路段的车道数目,在此题中,[n=3];[φi条]:表示单向路段中第[i]条车道的折减系数;[φ交]:表示十字交叉口对横断面的影响所产生的折减系数;[φ车道]:表示车道宽度对横断面的影响所产生的折减系数;[Ls]:表示排队系统的平均队长;[Lq]:表示排队系统的平均排队长;[Ws]:表示排队系统中车辆的在道路上的平均逗留时间;[Wq]:表示车辆在道路上排队的平均等待时间;[Tb]:表示横断面(服务台)的平均忙期;[Pn]:表示排队系统中稳态时系统状态为[n]的概率;[kjam]:表示道路的拥塞速度,辆[/km];[h]:表示道路的最大允许流量(通行能力),辆[/h];[V]:表示道路上自由流的速度,[km/h];[W]:表示由于拥堵引起的向后传播的扰动。
5 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问题一:描述事故所处横断面实际通行能力的变化过程
1)模型的建立:根据题意,我们建立模型I计算事故段的实际通行能力,其中直行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计算公式【1】]:
[Cs=3600T(tg-t0ti+1)φ] [Cr=3600ti] (1)
[Cs]为一条直行道的设计通行能力([pcu/h]);[Cr]为右转向道路的设计通行能力[(pcu/h)];[T]为信号灯周期([s]);[tg]为信号周期内绿灯时间([s]);[t0]为绿灯亮后第一辆车启动,到达停车线的时间([s]);[ti]为直行或右行车辆到达停车线的平均时间([s/pcu]);[φ]为道路的折减系数。
2)模型的求解:据统计,车辆占道的时间大约为20分钟,过程中有很多车辆都被阻塞过,所以我们分区段统计每个小时间段车辆的延误情况。将占道时间分为四个小段,每段五分钟,统计五分钟内被延误或被迫停止过的车辆数目。为了统计数据的精确性,在五分钟内,我们又分为五个小段,每分钟一段,统计过往的不同型号的车辆数目。经讨论后决定将车型按照大、中、小三种车型来分,以家用轿车为换算基准,小型车主要包括四轮以上的电瓶车等类型;中型的车主要包括3-5吨运货车,小型载货车、中小型的大巴、家用轿车;大车主要包括公交车,大型的大巴、5吨以上的载货汽车等。 具体调查数据如下:endprint
由现场观察可知,由于横断面上游交通信号灯的影响,在车占道的位置导致的交通拥堵并不是连续的,上游下来的车辆是由交通信号灯的周期决定的。统计得出,信号周期内绿灯的时间为30[s],绿灯亮后第一辆车启动,到达停车线的时间为2.5[s],直行或右行车辆到达停车线的平均时间根据视频无法准确得出,通过查阅上网资料,大约为2.96[s]。由于车辆占道在了第一主干道,是公交车和大型货车的主要干道,所以此时我们假设折减系数[φ]为1
将上述数值代入公式(1)中,可以得到一条直行道的设计通行能力[Cs]为:
[Cs=3600T(tg-t0ti+1)φ=360060(30-2.52.96+1)×1≈617.43pcu/h]
根据题目附件4的上游路口交通组织方案,我们可以看出,在十字交叉口,到达事故点的车辆来源于两个方向,一个是上式求出的直行道通行能力,一个是右转向通行能力,这个方向的车辆时不受信号灯控制的。所以计算公式为:
[Cr=3600ti×21%]
可解出,[Cr=255.40536pcu/h],则到达事故道路的通行能力为:
[C总=Cr+Cs]
计算得出,[C总=872.83536pcu/h]。
3)结果分析:通过表1可知,横断面阻断车辆最多的时间段在16:52:32—16:57:32,直到最后的疏通状态,整个延误车辆分布可呈现正态分布。同时,我们还计算了不同时间段内,由于占道被迫停驶的车辆数目。
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可以知道国际上对于通行能力的规定值[3],具体如下表:
表3 美国、日本关于基本通行能力的规定值
[道路断面形式\&计算单位\&基本通行能力\&日本的道路技术标准\&美国公路通行能力手册(1965)\&建议我国采用值\&双向双车道\&双向往返合计\&2500\&2000\&2000小汽车
1000解放路货车\&多车道\&平均每一条车道\&2500\&2000\&上列数值可视情况适当折减\&]
我们计算出的通行能力为[872.83536pcu/h],比国际规定值低,这也充分说明了车辆占道对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是很明显的。
6 模型的评价和改进
1)模型的优点:该文的前两个问题都采用函数模型的方法去解决,找到道路通行能力和道路宽度、距离交叉口长短、占用车道等条件之间的线性关系,方便直观的求出了通行能力。同时分析出在四种不同的情况下,通行能力大小的变化,进而找到其中的规律所在。函数模型的方法简单有效,便于去理解和解释。
2)模型的缺点:在问题一中,我们着重分析了由十字交叉口影响的直道通行能力。但是没有考虑到事故点在直行道路上与交叉口的距离。即我们把事故发生点默认在了离十字交叉口很近的地方,但又忽略了排队长度对十字交叉口的影响。所以,可以说使用的函数模型方法是一个假想的理想状态,与实际情况略有偏差。这是建立模型考虑的不完整性。
而且综观前两问,求的都是通行能力,但是站在解决时我们采取两个不同的考虑方法,得到的答案相差很大,这也是一个重大的失误点,为此我们寻求两种方法产生误差的原因。
3)模型的改进:对于问题一,由于没有考虑到距离交叉口长度240米这一点,导致两种方法解答的计算结果有误差,则可以引入折减系数来解决。根据表5-8,当距离为240米时,交叉口产生的折减系数为0.48。依据公式(1):
[Cs=3600T(tg-t0ti+1)φ]
这个公式中的因变量主要有控制信号灯的时间周期,十字交叉口来往车辆通过停车线的时间和干道的折减系数。其中折减系数是直接相乘,成正比例关系的,所以可以直接引入交叉口距离系数,得到如下公式:
[Cs′=C总×φ交]
通过计算,得到的[Cs′]为[418.960pcu/h]。在第二问的函数模型求解时,第一种情况的道路通行能力[C1)]为[417.312pcu/h],可以看出两者的相差不大,说明这种改进方法是真实有效的。
参考文献:
[1] 杨开春,段胜军,徐讯雷.城市道路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分析与应用[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05,8(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S].关于车型分类及车辆折算系数的规定.
[3]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S].关于道路基本通行能力的规定.
[4] 韩中庚.数学建模方法及其应用[M].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 杨蓓蓓,张小宁,孙立军.基于元胞传输模型的交通事件消散建模[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8,27(3).
[6] 尚华艳,黄海军,高自友.基于元胞传输模型的实时交通信息设计[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8,34(2).
[7] 纪英,高超.道路堵塞时排队长度和排队持续时间计算方法[J].山东交通学院,2009(11).endprint
由现场观察可知,由于横断面上游交通信号灯的影响,在车占道的位置导致的交通拥堵并不是连续的,上游下来的车辆是由交通信号灯的周期决定的。统计得出,信号周期内绿灯的时间为30[s],绿灯亮后第一辆车启动,到达停车线的时间为2.5[s],直行或右行车辆到达停车线的平均时间根据视频无法准确得出,通过查阅上网资料,大约为2.96[s]。由于车辆占道在了第一主干道,是公交车和大型货车的主要干道,所以此时我们假设折减系数[φ]为1
将上述数值代入公式(1)中,可以得到一条直行道的设计通行能力[Cs]为:
[Cs=3600T(tg-t0ti+1)φ=360060(30-2.52.96+1)×1≈617.43pcu/h]
根据题目附件4的上游路口交通组织方案,我们可以看出,在十字交叉口,到达事故点的车辆来源于两个方向,一个是上式求出的直行道通行能力,一个是右转向通行能力,这个方向的车辆时不受信号灯控制的。所以计算公式为:
[Cr=3600ti×21%]
可解出,[Cr=255.40536pcu/h],则到达事故道路的通行能力为:
[C总=Cr+Cs]
计算得出,[C总=872.83536pcu/h]。
3)结果分析:通过表1可知,横断面阻断车辆最多的时间段在16:52:32—16:57:32,直到最后的疏通状态,整个延误车辆分布可呈现正态分布。同时,我们还计算了不同时间段内,由于占道被迫停驶的车辆数目。
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可以知道国际上对于通行能力的规定值[3],具体如下表:
表3 美国、日本关于基本通行能力的规定值
[道路断面形式\&计算单位\&基本通行能力\&日本的道路技术标准\&美国公路通行能力手册(1965)\&建议我国采用值\&双向双车道\&双向往返合计\&2500\&2000\&2000小汽车
1000解放路货车\&多车道\&平均每一条车道\&2500\&2000\&上列数值可视情况适当折减\&]
我们计算出的通行能力为[872.83536pcu/h],比国际规定值低,这也充分说明了车辆占道对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是很明显的。
6 模型的评价和改进
1)模型的优点:该文的前两个问题都采用函数模型的方法去解决,找到道路通行能力和道路宽度、距离交叉口长短、占用车道等条件之间的线性关系,方便直观的求出了通行能力。同时分析出在四种不同的情况下,通行能力大小的变化,进而找到其中的规律所在。函数模型的方法简单有效,便于去理解和解释。
2)模型的缺点:在问题一中,我们着重分析了由十字交叉口影响的直道通行能力。但是没有考虑到事故点在直行道路上与交叉口的距离。即我们把事故发生点默认在了离十字交叉口很近的地方,但又忽略了排队长度对十字交叉口的影响。所以,可以说使用的函数模型方法是一个假想的理想状态,与实际情况略有偏差。这是建立模型考虑的不完整性。
而且综观前两问,求的都是通行能力,但是站在解决时我们采取两个不同的考虑方法,得到的答案相差很大,这也是一个重大的失误点,为此我们寻求两种方法产生误差的原因。
3)模型的改进:对于问题一,由于没有考虑到距离交叉口长度240米这一点,导致两种方法解答的计算结果有误差,则可以引入折减系数来解决。根据表5-8,当距离为240米时,交叉口产生的折减系数为0.48。依据公式(1):
[Cs=3600T(tg-t0ti+1)φ]
这个公式中的因变量主要有控制信号灯的时间周期,十字交叉口来往车辆通过停车线的时间和干道的折减系数。其中折减系数是直接相乘,成正比例关系的,所以可以直接引入交叉口距离系数,得到如下公式:
[Cs′=C总×φ交]
通过计算,得到的[Cs′]为[418.960pcu/h]。在第二问的函数模型求解时,第一种情况的道路通行能力[C1)]为[417.312pcu/h],可以看出两者的相差不大,说明这种改进方法是真实有效的。
参考文献:
[1] 杨开春,段胜军,徐讯雷.城市道路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分析与应用[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05,8(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S].关于车型分类及车辆折算系数的规定.
[3]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S].关于道路基本通行能力的规定.
[4] 韩中庚.数学建模方法及其应用[M].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 杨蓓蓓,张小宁,孙立军.基于元胞传输模型的交通事件消散建模[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8,27(3).
[6] 尚华艳,黄海军,高自友.基于元胞传输模型的实时交通信息设计[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8,34(2).
[7] 纪英,高超.道路堵塞时排队长度和排队持续时间计算方法[J].山东交通学院,2009(11).endprint
由现场观察可知,由于横断面上游交通信号灯的影响,在车占道的位置导致的交通拥堵并不是连续的,上游下来的车辆是由交通信号灯的周期决定的。统计得出,信号周期内绿灯的时间为30[s],绿灯亮后第一辆车启动,到达停车线的时间为2.5[s],直行或右行车辆到达停车线的平均时间根据视频无法准确得出,通过查阅上网资料,大约为2.96[s]。由于车辆占道在了第一主干道,是公交车和大型货车的主要干道,所以此时我们假设折减系数[φ]为1
将上述数值代入公式(1)中,可以得到一条直行道的设计通行能力[Cs]为:
[Cs=3600T(tg-t0ti+1)φ=360060(30-2.52.96+1)×1≈617.43pcu/h]
根据题目附件4的上游路口交通组织方案,我们可以看出,在十字交叉口,到达事故点的车辆来源于两个方向,一个是上式求出的直行道通行能力,一个是右转向通行能力,这个方向的车辆时不受信号灯控制的。所以计算公式为:
[Cr=3600ti×21%]
可解出,[Cr=255.40536pcu/h],则到达事故道路的通行能力为:
[C总=Cr+Cs]
计算得出,[C总=872.83536pcu/h]。
3)结果分析:通过表1可知,横断面阻断车辆最多的时间段在16:52:32—16:57:32,直到最后的疏通状态,整个延误车辆分布可呈现正态分布。同时,我们还计算了不同时间段内,由于占道被迫停驶的车辆数目。
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可以知道国际上对于通行能力的规定值[3],具体如下表:
表3 美国、日本关于基本通行能力的规定值
[道路断面形式\&计算单位\&基本通行能力\&日本的道路技术标准\&美国公路通行能力手册(1965)\&建议我国采用值\&双向双车道\&双向往返合计\&2500\&2000\&2000小汽车
1000解放路货车\&多车道\&平均每一条车道\&2500\&2000\&上列数值可视情况适当折减\&]
我们计算出的通行能力为[872.83536pcu/h],比国际规定值低,这也充分说明了车辆占道对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是很明显的。
6 模型的评价和改进
1)模型的优点:该文的前两个问题都采用函数模型的方法去解决,找到道路通行能力和道路宽度、距离交叉口长短、占用车道等条件之间的线性关系,方便直观的求出了通行能力。同时分析出在四种不同的情况下,通行能力大小的变化,进而找到其中的规律所在。函数模型的方法简单有效,便于去理解和解释。
2)模型的缺点:在问题一中,我们着重分析了由十字交叉口影响的直道通行能力。但是没有考虑到事故点在直行道路上与交叉口的距离。即我们把事故发生点默认在了离十字交叉口很近的地方,但又忽略了排队长度对十字交叉口的影响。所以,可以说使用的函数模型方法是一个假想的理想状态,与实际情况略有偏差。这是建立模型考虑的不完整性。
而且综观前两问,求的都是通行能力,但是站在解决时我们采取两个不同的考虑方法,得到的答案相差很大,这也是一个重大的失误点,为此我们寻求两种方法产生误差的原因。
3)模型的改进:对于问题一,由于没有考虑到距离交叉口长度240米这一点,导致两种方法解答的计算结果有误差,则可以引入折减系数来解决。根据表5-8,当距离为240米时,交叉口产生的折减系数为0.48。依据公式(1):
[Cs=3600T(tg-t0ti+1)φ]
这个公式中的因变量主要有控制信号灯的时间周期,十字交叉口来往车辆通过停车线的时间和干道的折减系数。其中折减系数是直接相乘,成正比例关系的,所以可以直接引入交叉口距离系数,得到如下公式:
[Cs′=C总×φ交]
通过计算,得到的[Cs′]为[418.960pcu/h]。在第二问的函数模型求解时,第一种情况的道路通行能力[C1)]为[417.312pcu/h],可以看出两者的相差不大,说明这种改进方法是真实有效的。
参考文献:
[1] 杨开春,段胜军,徐讯雷.城市道路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分析与应用[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05,8(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S].关于车型分类及车辆折算系数的规定.
[3]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S].关于道路基本通行能力的规定.
[4] 韩中庚.数学建模方法及其应用[M].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 杨蓓蓓,张小宁,孙立军.基于元胞传输模型的交通事件消散建模[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8,27(3).
[6] 尚华艳,黄海军,高自友.基于元胞传输模型的实时交通信息设计[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8,34(2).
[7] 纪英,高超.道路堵塞时排队长度和排队持续时间计算方法[J].山东交通学院,2009(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