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对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反映着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资源的合理利用情况,是一个地区经济发达程度的衡量标准之一。文章通过从四个阶段对恩施州的产业结构发展历程的分析,得出了恩施州的经济通过多年的努力发展,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甚远,需要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
关键词:恩施州;产业结构;发展历程
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产业部门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及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文章将恩施州产业结构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时期即1949年到1978年;第二个阶段为改革开放到市场经济的提出即1979年到1992年十四大的召开;第三个阶段是三个代表时期即1993年到2002年;第四个阶段是科学发展观时期即2003至今。
一、新中国成立以前恩施州地区产业结构的简单分析
新中国成立以前恩施州地区不管是原始社会时期、奴隶制社会时期还是封建制时代恩施州地区都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内陆贫困地区,人们为了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使得农业成为这几个时期的主导产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工业、服务业发展都相当落后。
二、四个阶段时期恩施州产业结构发展分析
1.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时期即1949年到1978年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在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作为资源转换器,使经济资源在各产业部门进行配置,只有资源在各产业的配置达到合理时,经济效益才得以提高。产业结构合理,经济就可以在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否则就会延缓经济发展。同时,如果产业结构比例失调,也就隐示存在大量的资源低效率利用、经济效益低下。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发展至关重要。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时期,整个中国的产业结构都有着重大的变化,作为国土一部分的恩施州也不例外,但是相比较而言恩施州发展是比较落后的。1950年恩施州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平均水平的50%以下,在全省平均水平的40%以下,尤其是二三产业的差距相当大,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人均水平只有省平均水平的40%,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6.09%,相差10多倍。1952 年恩施三次产业国内生产总值构成比例为79.31 :11.7:8.99;1978 年变化不大,为66.4:14.7:18.9。
从对1950年的经济发展各项指标的分析以及1952年和1978年三大产业分别所占的比重可以看出在这一时期恩施州主要以农业产业为主导,但是发展变化不大;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所占的比重相当的小而且发展很缓慢。这说明这一时期农业的发展并没有在技术上实现突破,而第二、第三产业对当地的优势资源没有进行充分的利用,存在资源的闲置,因此也阻碍着恩施州地区经济的发展。
2.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到市场经济的提出即1979年到1992年十四大的召开
这一时期恩施州地区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调整。1983年恩施州三次产业国内生产总值构成比例为57.1:20.9:22.0;而到1990年,三次产业结构在国内生产总值构成的比例变为52.6:23.8:23.6。
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这一时期农业仍然占据主要地位,同时从这一时期来看农业所占的比重处于下降的趋势,和第一时期相比农业在整个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都有所增加,第二产业总体处于上升趋势,第三产业发展比较稳定。从这一时期产业结构的调整来看,恩施州地区在不断的加强第二产业的发展,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在不断增强。
3.第三阶段三个代表时期即1993年到2002年
这一时期恩施州地区对产业结构做了进一步的调整,不断的向合理化方向发展。1999年全州国内生产总值111.1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0.5%,增幅分别比全国、全省高3.4和2.2个百分点。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49.88亿元,增长7.2%;第二产业增加值30.17亿元,增长13.6%; 第三产业增加值31.08亿元,增长11.7%。一、二、 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6.3:26.1:27.6变化为44.9:27.1:28.0,二、三产业比重呈上升态势,分别提高了1个百分点和1.4个百分点。
2002年,全州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全年经济工作目标,着力在调整结构、改革开放和优化环境等方面下功夫。初步统计,全州国内生产总值为130.0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4 .0%。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0.59亿元,下降3.1%;第二产业增加值38.85亿元,增长8.7%;第三产业增加值40.65亿元,增长9.7%。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由2001年的42.1:28.6:29.3变化为38.9:29.9:31.2。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3.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1.9个百分点。
可以看出全州各级各部门进一步增强了对“工业富州”战略方针的认识和理解,高度重视对工业生产的领导,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狠抓工业结构调整,经济效益逐步回升。第三产业中不管是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金融和保险业、还是教育和科学技术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是对第三产业产值贡献最大的是旅游业。这一时期恩施州三大产业结构不断的趋于合理化,农业虽然占的比重较大但是已经明显得到调整其比重处于下降的趋势;第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处于上升的趋势,发展比较稳定。
4.第四阶段科学发展观时期即2003至今
这一时期恩施州在国家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对该地区产业结构做出了进一步调整,资源优势不断得到体现,经济也得到了明显的发展。
2003年,全州各族人民在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力实施特色立州、科教兴州、工业强州、开放活州战略,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全面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经济实现较快增长,科、教、文、卫等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初步核算,全年完成生产总值140.8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0%,增幅为2001年以来最高。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54.53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42.21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44.10亿元,增长8.2%。三次产业结构由2002年的38.9:29.9:31.2变化为38.7:30.0:31.3。
2012年全州实现生产总值482亿元,增长11.9%;三次产业结构比重调整为26∶34∶40,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中旅游业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尤其是生态文化旅游,已经向服务优质化、景区创A、饭店创星等方向发展。现代服务业快速推进,特别是物流、中介信息、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等发展迅速,实现了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的并举。
可以看出这一阶段恩施州产业结构的变化发展情况,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任然处于下降的趋势,但是从以上的数据来看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贡献率仍然是很大的,这说明第一产业的生产结构在不断的优化升级,生产方式也在不断地转变;第二产业发展比较稳定;第三产业发展变化最大,一直以来都处于上升的趋势,这与国家的大政方针是相吻合的,同时也与恩施州地区的自然资源状况是相符合的,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在恩施州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从整个产业结构的发展来看恩施州的产业布局越来越趋于合理化,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经济的发展也逐渐走向可持续性道路。
恩施州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经历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产业结构也逐渐趋向合理化,但是同时也应该看到广东在1978年到2009年期间三次产业结构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为8.06:48.66:43.28,可见恩施州和东部发达地区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还需要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葛春凤.关于恩施自治州产业结构调整的探讨[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0卷第4期.
[2]马良.论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J].民族宗教问题研究.
[3]曹骞,苏鹏飞.湖北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灰色关联度分析——以恩施州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 年1月第 6 卷 第1期.
作者简介:邢巨,男,湖北民族学院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少数民族经济、区域经济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