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求同存异中寻找合适的方法

2014-07-03 07:39付静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14年5期
关键词:切入点异构量表

付静

我一直喜欢用数据说话,这样更清楚,更易于分析。因此,对于杨曦敏老师、于鸿儒两位老师所展示的“克和千克”这节课,我也希望通过这样的量表和大家共同欣赏、分析并进一步探究同课异构带给我们的思考。

根据上面的量表,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两位教师在教学中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我们能够看到,两位教师对于同一节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方法的选择、突破重难点所采用的策略基本上都是相同的。只是在些许细节上稍有不同而已,我想,这是我们同课异构所期望看到的——教材不变,知识点不变,所以大环节也不会有太大变化。但如果我们只是看到这些,我想,研课的真正目的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就这两节课,我想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看似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展示了概念课教学的基本模式,难道我们引导学生认识克与千克,一定要遵从“先认识1克有多重,再推出1千克有多重”这个逻辑顺序吗?两位教师很注重联系生活实际,都从生活中实物引出1克与1千克的认识。但是,我们是否有这样的感受,生活中1克物品真的很难找,也很少用,即使在超市中最常见的小物件也是几十克或100克。那么,我们非得用天平来测量一枚硬币得出一克的结论吗?在这里,我们是不是可以主动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以学生的丰富信息出发,灵活地展开教学, 可以利用“100克”为切入点展开教学呢?

1.100克的东西在我们生活中非常多,很多东西上都直接有标明,相比较“1克”而言,更容易找到相关的事物,取材比较方便;

2.100克的东西放在手里掂一掂感觉还是有分量的,能够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事物是有重量的”,揭示本节课知识学习的来源;

3.借用“100克”研究1克,500克,1千克,能让学生感受到单位之间的轻重变化,加强三者之间的联系,同时,利用1、100、1000等几个学生比较敏感的数,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关系,为下节课的计算做好铺垫。

总之,非常感谢杨老师和于老师为我们献上的“克和千克”精彩教学,这样的同课异构活动让我们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找到适合学生的最好的方法,也使我们的专业发展有了新的天地和新的起点。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风华小学)

编辑/魏继军endprint

猜你喜欢
切入点异构量表
试论同课异构之“同”与“异”
异构醇醚在超浓缩洗衣液中的应用探索
overlay SDN实现异构兼容的关键技术
慢病防控是深化医改的切入点
LTE异构网技术与组网研究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找准切入点 扎实推进改革
新闻记者践行“走转改”的三个切入点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