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教学改革

2014-07-03 01:43张慧
企业导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微信高职专业

张慧

摘 要:在日新月异的新媒体环境下,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如何培养适合时代要求的信息采编人才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从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践平台等方面入手,探讨该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力图把握专业发展方向。

关键词:新闻采编与制作;教学改革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及新媒体的迅速崛起,传统单一的新闻采编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形势的需求,如何顺应环境变化,培养新型采编人才,已成为学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话题,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笔者试图从以下几方面探讨该专业改革的大体趋势,以享方家。

一、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传统的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大体是面向地区新闻出版行业,培养具有新闻采写编评能力,具备新闻职业素养和一定审美意识,担任编辑、记者等岗位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其关键词离不开“新闻”。但如今传媒市场格局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媒体人才需求饱和,再加上求职市场竞争激烈,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毕业生在浩浩的新闻类求职大军中被步步逼退,与新闻直接相关的就业日渐稀少。在这种形势下,重新界定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服务于地方的中小企业,培养具有信息采写编能力,具备新闻职业素养和一定审美意识,担任信息编辑、信息策划、信息推广等岗位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其关键词应是信息而非新闻,着力培养学生从事与媒体相关工作的能力,实现新闻教育向传媒教育转型。

二、媒介融合导向的课程内容调整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对新闻传播教育的改变源于两个层面的冲击:对于整个社会信息系统而言,它降低了新闻制作和传播的门槛,从而对职业新闻传播人员的专业性要求更高;另一方面,对于现实的新闻传播业而言,媒介边界模糊,同时跨越两个或两个以上媒体形式进行新闻生产与分发的融合新闻已成潮流,媒介融合是当前传媒业发展的最大趋势。” [1]为了顺应行业的发展,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课程体系也应该做相应的变革,提升学生在新媒体时代所要求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要实现这一变革,媒介融合导向的课程体系调整是突破口。笔者所在的武汉信息传播职业技术学院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首先,改革现在课程内容,将新媒体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已有课程中去。该专业主体的课程有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实务、音视频编辑、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络营销、网络新闻实务等课程,课程内容涉及新闻和网页设计、多媒体信息处理等方面内容,力求让学生既学会采写新闻的基本技能又能使用相关软件,课程体系通过行业企业专家集体讨论,经过多轮调整,较为全面科学。但课程内容还侧重于纸质媒体,对于新媒体内容涉及偏少。为顺应媒体环境的变化,在不改动课程体系的情况下可将新媒体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已有课程中去,比如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在通过传统的“采、写、编、评”教学,培养新闻采写基本功的同时,增加多媒体采访与写作、多终端传输的训练。新闻编辑实务课程除了传统的纸质媒体内容的编辑外可加入针对手机、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媒体的内容编辑教学。用这种相对温和的改革方式实现向新媒体教育的平滑转向,但这种调整对于师资要求比较高,需要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根据新媒体的发展不断调整和充实教学内容。可让教师定期下企业进行锻炼,重点实践新媒体业务。

其次,课程与课程之间进行联动,形成合力。以往老师在教授各门课程时,设计的教学任务都是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独立设计的,各门课程结束后学生完成的作业、成果和后续课程没有必然的联系,学生反馈学习任务多而分散,内容杂而不精。为了改变这种状态,该专业以几个大项目贯穿专业教学始终,把课程打通,各门课程的作业可以当成项目的一个个素材,形成合力。以其中的一个项目“制作一个新闻网站”为例,要求学生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中完成网站文字素材的收集,音视频编辑课程中完成对网站中音视频素材的制作,Photoshop课程中完成网站图片素材的编辑受众调查与分析课程中完成对网站调查问卷,新闻编辑实务课程中完成对素材的编辑加工工作,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中完成新闻网站的模板设计,最后在网络新闻实务这门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中完成对所有素材的整合,最终制作出内容技术并重的新闻网站,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改革教学方式,发挥数字化学习的优势

新媒体也呼唤采编专业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针对大学生普遍依赖手机,并在微博、微信和手机APP 等应用领域表现活跃的现状,老师可把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改为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发挥数字化学习的优势。比如在课堂中可引入微信进行互动教学,围绕教学重点设置一个“微话题”,学生进行“微议”并发表在微信群上,教师进行“微点评”。具体流程如下:

第一步:老师建立微信课堂教学群,添加全班学生的微信号,要求学生用手机或无线上网笔记本登入微信群。第二步:布置与课堂相关的有讨论价值的新颖“微话题”。一般来说,一个有价值的微话题要具备相关性、争议性和新颖性三大特性。具体来说,一是要跟教学内容相关;二是该话题有一定的争议性,可引发师生的辩论;三是话题应是最新的热点问题。[2] 第三步:学生进行微议,分小组进行团队合作。教师提前两天布置微话题,学生分组课前查阅资料和讨论,形成该话题的意见方案。上课时教师随机请几组同学进行5 分钟意见陈述,其他同学则把自己的看法发至课堂微信群。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环节里可融入职业素养和传媒伦理教育。新媒体的发展带来了传媒伦理问题,信源多样化带来的核实困难,维护公众利益与媒体自身经济诉求的矛盾突出,这需要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重视伦理教育。教师在微议这一环节中引导学生去分析,加强对传媒伦理方面的教育。第四步:采用“微奖励”鼓励学生多发言论,对有价值的学生发言进行奖励,此外,对于帮助教师留意发现有探讨价值的微话题并把新闻行业最新的有价值的新闻发到微信群上,供大家课后学习讨论的学生也需奖励。奖励可用积分、勋章的方式进行,这一内容与课程评价挂钩。第五步:教师对学生的作业在课内外进行“微点评”,并且可邀请学生团队模仿腾讯新闻手机客户端的“新闻哥”形式对多条意见进行整合和梳理。

四、改善实践性教学条件,适应新媒体教学之需

一是建设“校园多媒体新闻中心”。将校园媒体平台,如院报、校园广播站、校园期刊社、校园网站、官方微博等合并改造为统一的校园新闻多媒体中心,模仿成熟的多媒体集团建立新闻采访中心、编辑中心、发布中心等部门,形成多渠道、各部门协同工作机制,统一采集发布校园新闻。这一平台的建立,不仅可以成为学校对内对外传播信息、宣传形象的窗口,更能成为学生在校园内进行多媒体新闻采写实践的基地。二是加强新媒体,如学生博客、微博、微信等在媒介融合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将这些新媒体应用纳入到教学体系当中,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三是开展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媒体案例库建设。把媒介融合背景下出现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传媒产品(如手机报纸、微博微信等)应用于教学和社会实践。努力帮助学生成为正确而有效地使用新媒体的指导者和引领者。

总之,面对新媒体环境,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要与时俱进,改变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内容、革新教学方式、改善实践性教学条件,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走出属于自己的特色之路。

参考文献:

[1] 邹军.新媒体时代新闻教育变革的逻辑与路径.当代传播,

2011(6).

[2] 丁业银.大学微信互动课堂的教学创新.科技经济市场,2013(11)

猜你喜欢
微信高职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微信
微信
微信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