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海晨
收藏有梦 大国风范
文/沈海晨
回想第一次去上海博物馆还是儿时留下的记忆,可是一转眼,已踏上工作三年有余,上海博物馆对我有种莫名的吸引力,大概是一种神秘的距离美吧。
因工作关系常走动上海博物馆,总好奇于每年的特别展览会有什么新计划。上海博物馆的特展基本来自异国他乡的博物藏品,这对于大都市的文化共鸣,是有目共睹的。当然一有空,我也会驻足其他本馆的馆藏珍品,有些已经很熟悉的藏品,记不清看过几回了,却仍然每次欣赏又分外喜悦,如穿越时空般,能在古物中依稀感受时代的气息。
不久前,看到《中国文物报》刊载的一则新闻,让我有所触动: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方针。为了让国人努力夯实国家软实力的根基,提出了要引导老百姓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
记得历史书中曾讲到,晚明时代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开始,也算是一种萌芽,是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开始。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里说:“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社会转型的同时,也开始让城市的文化复苏,国有博物馆的免费开放已然常态化,老百姓得到了知识的供氧,民间博物馆的蓬勃壮大,时间开始积累一座城市的底韵。
不难想象,文化软实力可以表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就像棱镜般闪烁着光芒。正如中国的,也是全世界的,我国的古物可以在世界的各个博物馆内留有足迹,有了上下5000年的灿烂根基,我们对祖国应该有一种最原始的崇拜和敬仰,我则始终怀有好奇心,总在各类博物馆里寻觅,课本教育未必适合每个国人,但每个国人却有义务去了解我们的文化在何方,在哪里,这样才走得踏实。文化的教育,看似平静如水,却迫在眉睫。快速消费时代的到来,让国人的心总是无法平静去汲取祖国文明的精华。
曾经作为来沪策展的东京国立博物馆副馆长,就日本非常喜爱收藏中国文化,给出了“毕竟还是中国人更了解自己的文化吧”。这句话,一直徘徊在我脑子左右,中国文化被认可和传播是好事,但联想几年前某知名拍卖行,热炒了中国失散的十二生肖的几个兽首时,则觉得需要对一种掠夺的历史变成了金钱换物惊人盛举的反思。
收藏是一种文化保护,也是文明的象征,可以像诗人般寄情祖国山水,不吝啬展现祖国的博大精深。收藏在上海,也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永远有带动世界的眼光,大国的风范,是气魄也是魂魄。无论如何,文化软实力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血浓于水的祖国,也需要勇敢与冒险精神。早先看了美国克拉克美术馆的捐赠人克拉克先生的书中,提到他在中国的科考之旅。一个美国人,因为喜欢科学与自然,外加家庭殷实,便召募人员来到心往已久的中国开始寻梦之旅,他有极强的灵感,看到了中国文化遗产的伟大,却不是以一个掠夺者的身份,他对艺术收藏和科学有兴趣,却不任意妄为,这也是一种大国友人风范。给我启示的数据显示:美国纽约列入保护的历史建筑2万处,而上海名列在册只有600多处,除了国家专门机构出于职责去保护,民众对历史文物和建筑的保护意识也是淡漠的。少数人在担忧,多数人冷眼旁观,文化在损失中,却让我极度想要有全民保护文化的一天,国人能娓娓道来祖先的文明故事。
如今,快速时代到来,有了快速文化,但仍想要拾起一个大国的文化梦,人人不再对街边的历史优秀建筑态度冷漠,不再对中国国宝以拍卖的数据来大肆议论,更梦想着世人有一个能理性、客观来看待大国的包容心与尊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