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兆睿
摘 要:一名好老师要有“楷模味”、“人情味”、“书卷味”。用“楷模味”为学生的行为和精神打底,用“人情味”促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成长,用“书卷味”使学生在岁月的流年之中找到生命的慰藉和成长的动力。
关键词:教师;楷模;人情;书卷
从不满十九岁当老师到现在,时间就如朱自清先生笔下的《匆匆》所言: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弹指间已当了十八年的老师,细细回味走过的十八个春秋,脑海中不是当教师的不易与艰辛,不是对于某堂课精彩处的再现,亦不是某次考试的成与败,“做一名浓浓的‘三味教师”越发成为自己所努力与恪守的,渐渐觉得一名好老师应有浓浓的“三味”。
一名好老师首先要有“楷模味”。“教,上所施下所效。”教师是一份受人尊敬的职业,作为教师不能亵渎了这份职业所赋予的使命,应力争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说出来的话、做出来的事都要慎思笃行,时刻提醒自己:在学生面前自己就是一面镜子,力争成为他们效仿的对象和学习的榜样。
要成为学生行为上的楷模。小学生从六七岁上学到小学毕业,有六年的时间跟教师一起度过,可以说对于一个人一生中很难有这么长时间的固定求学经历了,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是好奇心、模仿力最强的年龄,我们怎样说话,他就怎样说;我们怎样写字,他就怎样去写;我们穿怎样的衣服,他就会记在心里……所以老师才是学生最初崇拜的偶像,从写字到说话、到走路、到穿衣,我们要提供给孩子优秀的范本。要学生不乱扔纸屑,自己就要做到;要学生遵守公共秩序,自己就要率先垂范;要学生尊老爱幼,自己就要充满爱心。与其告诉学生怎么做,不如做给学生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说过:“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
要成为学生思想上的楷模。教师最大的意义在于介入了孩子们一生的成长,参与了孩子生命的发育。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起点更要关注他的终点,要成为学生思想上的引路人,以课堂为载体让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做人、学会技能。没有任何一个职业,对于人的思想境界要求如此之高,教师要用自己的思想去引导学生,成为学生思想上的楷模。“德育为先”,追根溯源,“先”在教师、“先”在学校。
一名好老师还要有“人情味”。忘不了孩子刚入学时,对着老师喊“叔叔、阿姨”时的稚气,也忘不了六年之后毕业时,需要仰视或平视方能与之相拥挥手作别的画面。孩子的六年与老师朝夕相处,在这六年里老师要去爱学生。把自己的生命放在學生的生命里,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关心他们的喜怒哀乐,关注他们错误背后的原因,关注他们内心的成长。不要只关注学生表面的喜与哀,而漠视他们的情感世界。在这六年里老师还要会爱学生。在教学生涯中不仅要对学生的当下负责,更要对他的一生负责。不要简单地认为让学生一个字抄写十几遍、一道题反反复复做上几十遍、将市面上所有的练习册做一遍,所有的副科都成为你的课,作业做到深夜才能完成,披星戴月上学去,顶着月亮回家去,最终考得高分这就是“爱”, 这些爱这都是以“爱的名义”对学生全面发展权利的剥夺。也不要单纯的认为对学生一句简单的表扬、一个关心的抚摸就是“爱”,这样的爱太过肤浅。有时严厉的批评是一种爱、知识没有掌握时的不依不饶是一种爱、对学生全心付出却得不到回报时而感到伤心失望时的不理不睬也是一种爱,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更是一种大爱……教师对于学生的爱应该是有广度、深度、温度、浓度、高度的,这才是浓浓的“人情味”。
一名好老师更要有“书卷味”。国学大师叶曼先生曾说:“一个人,无论男女、老少、美丑,若想风度翩翩,言语隽永,唯有读书。一个人三日不读书,便会面目可憎,语言无味了。”作为老师更应该多读书,让阅读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阅读小说、散文、诗歌,提升对生活和社会的感悟能力;阅读杂志,感受充满人文情怀的故事、随笔;阅读专业书籍,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与水平……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潜滋暗长自身的人文素养,修炼自己的人文精神,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只有爱读书的老师才有可能培养出爱读书的学生。如果一个老师,要使学生养成一个习惯,那就选择让学生爱上读书吧,因为这个习惯最难养成!
我愿意做一名浓浓的“三味”教师,用“楷模味”为学生的行为和精神打底,用“人情味”促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成长,用“书卷味”使学生在岁月的流年之中找到生命的慰藉和成长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