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闪闪
摘 要:本文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必要性、内容及实现途径进行分析,旨在把握高校学生情感规律,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情感教育;亲情;友情;爱情;师生情感
1 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1.1 对大学生价值观有效引导
大学生在心理等各个方面还不够成熟,需要在平时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贯穿情感教育对他们进行引导,尤其是现在学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依赖性较强,进入大学后尤其是新生表现出各种不适应,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氛围,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1.2 解决大学生情感问题的需要
随着学业压力大、就业局势严峻,在校大学生面临较大压力,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诸如浮躁、心情抑郁等情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平时教育过程中引入情感教育帮助学生及时解决情感方面出现的问题。
2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具体内容
2.1 实施亲情观教育,加强亲情沟通
平时要注意培养他们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理解亲情,感恩及爱护自己的父母。
2.2 加强友情观教育,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⑴择友遵循原则。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在择友过程中选择志同道合能促进个人共同进步的朋友,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追求的同学更容易做朋友。
⑵真诚待人,为人热情。与朋友相处真诚是首要的原则,主动与朋友之间用心交流,有了心的交流才能获得对方的信任和了解,在交往过程中更容易沟通,热情是接纳朋友的重要途径,热情待人才能广结朋友,建立自己的人际交往圈。
⑶正确处理友情与竞争的关系。大学里面不像高中那么单纯,在评优评奖及各项活动中都会有竞争,这时需要有宽阔的胸怀对待朋友,以良性竞争态度的态度与好友找到共同的奋斗目标,以互相学习的态度正确对待友谊。
⑷有效沟通是保持友情最好的方式。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信息传递和反馈的过程,是友情建立和发展的基础,大学生之间,尊重、真诚的沟通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双方需要敞开心扉,只有保持长期有效沟通,友谊才能经得起考验,避免出现由于利益冲突反目成仇的情况。
2.3 重视爱情观引导,促使学生正确对待爱情
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爱情也是他们所追求的,也是一种心理需求,近年来恋爱引起的问题也日益增多,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爱情观的引导和教育尤为重要。
⑴正确认识爱情。大学生还处于青春期,各方面还不成熟,他们一方面向往完美的爱情,却没有做好十足的准备,在谈恋爱过程中如何处理好恋爱与集体、恋爱与学习、活动之间的关系成为很多学生的困擾,因此,正确理解爱情,让恋爱成为自己进步的正能量,合理处理恋爱与各方面之间的关系。
⑵冷静科学处理恋爱中出现的问题。有些大学生不会处理学业和恋爱的关系,一味的爱情至上,一切以爱情为中心。于是厌学、早退、旷课现象增多,甚至造成多门课不及格,不能顺利毕业,耽误了自己的美好前程。 也有的大学生社会阅历浅,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而期望值又高,容易冲动。一旦失恋,往往造成爱情悲剧:伤害对方或自暴自弃。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恋爱,以一种平常、积极的心态对待此问题。
⑶要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行为方式。大学生处于特殊年龄阶段,恋爱中对感情的表达方式首先要做到举止文明,尊重周围的人,大学是一个集体学习的地方,也是净化心灵的场所,不能在校园公共场合表现出过分亲昵的行为,要合理的表达自己的感情方式,做到持之有度;其次,对待失恋问题,不能过于极端,感情是两个人的事情,一方面要认真维护,另一方面如果出现感情破裂,能够坦然应对,避免做出轻生等过激行为。
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实施情感教育的途径
3.1 抓住关键节点,通过各种渠道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
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往往对情感产生出综合的作用,这是情感受所处情境制约的规律。根据这一规律,我们在平时工作中要能够借助于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在关键节点对他们进行引导,比如针对大一新生入学教育时进行感恩教育、恋爱观教育、人际关系引导,教会他们如何感恩父母、感恩社会,如何与同学、室友和睦相处,党员宣誓提高党性修养,通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如何懂得社会现实及为人处世之道。
3.2 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加强情感稳定性
积极向上的情感对学生的认知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否则,会阻碍和抑制学生认知水平。我们在平时学生工作中,要善于利用这一规律,合理使用现代技术手段,通过各种渠道对学生进行正面疏导,利用网络,诸如开通微博、QQ空间、人人网、论坛,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提高他们辨别信息能力,增强明辨是非、伸张正义的情怀,同时通过网络辅助日常管理和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习动力和学习热情,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
3.3 重视师生情感,提倡师生互动
师生交流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日常工作中师生之间建立认同感和信任感。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关心学生,了解学生需求,走进学生内心深处,另一方面要理解和认同学生,善于发现学生情绪变化,做他们的倾听者、鼓励者,平等对待每位同学,并合理表达对他们的信任感,重塑学生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