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眼鳟的引种、驯养与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2014-07-02 18:29杨凯等
湖北农业科学 2014年6期
关键词:稚鱼催产亲鱼

杨凯等

摘要:2013年2~7月,从浙江省湖州市太湖水域引种野生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 Richardson)340尾,进行了亲本池塘驯养和规模化人工繁殖试验。结果表明,以配合饲料(粗蛋白质含量≥40%)和大麦(浸泡)以质量比1∶1进行投喂,2龄赤眼鳟亲本经过3个月池塘强化培育,性腺成熟率达100%;绝对怀卵量为(14.66±3.47)×104粒,相对怀卵量为317.76粒/g,成熟系数为26.72%;人工繁殖可采用1次注射,雌鱼最佳激素配伍为1 200 IU/kg HCG+3 μg/kg LRH-A2,雄鱼减半;赤眼鳟属于春季繁殖类型,产卵方式以人工授精最佳,繁殖旺期在5~6月,水温在22~25 ℃之间,催产率、受精率和孵化率可达96%以上。

关键词: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 Richardson);引种;驯养;人工繁殖

中图分类号:S9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6-1367-03

Introduction, Domestication and Propagation of Squaliobarbus curriculus Richardson

YANG Kai,GAO Yin-ai,WANG Qing-yun,XIA Ru-long,ZENG Ke-wei,ZHU Si-hua,LI Bo,

DENG Guo-qiao,CHENG Ying-hong,ZHENG Cui-hua

(Wuhan Fisheries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Wuhan 430207, China)

Abstract: 340 wild Squaliobarbus curriculus Richardson were obtained from Huzhou city in Zhejiang province during the period from February to July of 2013. The trials on pond brood fish cultivation and artificial propagation on large scale were carried out in fry-base of Wuhan fisheries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Results showed that after cultured in pond with the same proportion of mixed feed of formula feed (over 40% of crude protein) and barley soaked for 3 months, fish of two-year-old were found to be of 100% sexual maturing with well-developed gonads. The average absolute fecundity of two-year-old fish was 146 600 eggs with the average relative fecundity of 317.76 and maturing coefficient of 26.72%. The proper hormone dosage for the female was 1 200 IU/kg HCG+3 μg/kg LRH-A2 fish weight, and the half for the male with one injection. Squaliobarbus curriculus Richardson was a style of spring breeding with dry-method. The suitable season of induction in the region of Hubei province was between the late of May and June, the water temperatures was stable at 22~25 ℃. The induced ovulating rate, egg fertilizing rate and hatchability reached to more than 96%.

Key words: Squaliobarbus curriculus Richardson; introduction; domestication; artificial propagation

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 Richardson),又称红眼鲮、红眼棒、野草鱼、醉眼角、红眼睛,隶属于硬骨鱼纲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赤眼鳟属,主要分布在中国。除西藏、新疆以外,其余各省、市、自治区均有分布,在我国松花江、黄河、长江及其附属湖泊、西江及其支流、闽江、南渡江以及台湾省浊水溪等水系均曾收集到标本[1-3]。

近年来,一方面由于长江水系赤眼鳟受自然水域栖息环境污染、酷渔滥捕等多种原因,赤眼鳟的数量锐减;另一方面由于长江赤眼鳟具有食性杂, 外型似鲮鱼、草鱼, 小型个体,可自然越冬等诸多适宜作鳜鱼等肉食性鱼类饵料鱼的优良性状。赤眼鳟的引种、驯养与人工繁殖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为此,笔者开展了赤眼鳟的引种、 人工驯养及繁殖技术研究,以期开发华中地区鳜鱼饵料鱼新品种,替代麦鲮(Cirrhina mrigola)在本地区不耐低温的缺陷。

1 材料与方法

1.1 亲鱼的引种与驯养

2013年2月1日从浙江省湖州市太湖水域引进野生2龄赤眼鳟340尾,体重为220~528 g。采取空运的方式运回武汉市水产科学研究所何家湖养殖基地,运输成活率达100%。亲鱼引进时,经3%氯化钠溶液浸浴消毒后放入池塘进行驯养。

亲鱼培育池塘面积0.33 hm2、水深2 m左右,池底平坦、淤泥较少、注排水方便。放养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放养后,搭建食台,进行人工驯食,以浮性颗粒饲料为主。每0.067 hm2池塘赤眼鳟亲鱼不超过200 kg,同时搭配30~50尾鲢鱼。培育期间,采用配合饲料(粗蛋白质含量≥40%)与大麦以质量比1∶1进行投喂,并搭配投喂少量的青饲料(如绿萍、轮叶黑藻或嫩的黑麦草等),投喂2次/d,投饲量根据天气及亲鱼的吃食量而定。产前15 d随着水温升高和亲鱼摄食量的增加,每天上午冲水一次,以刺激亲鱼性腺发育成熟。

1.2 试验设施及用水

试验地点位于武汉市江夏区枫树口水库武汉市水产科学研究所种苗繁育基地。主要设施包含有直径为6 m的圆形催产池2个,单个容积50 m3;内径3 m的孵化环道8个,每个容积7.5 m3;孵化槽20个,每个容积2 m3;上述催产、孵苗设施均有良好的冲水条件。孵化用水溶解氧7.2 mg/L,pH 7.52,氨氮0.156 mg/L,亚硝酸盐0.068 mg/L。

1.3 雌雄鉴别、性腺观察与繁殖力测定

在非生殖季节,赤眼鳟雌雄鱼的第二性征不明显,一般难以判断雌雄。而在生殖季节,性成熟的雌鱼腹部显著膨大且柔软,翻转鱼体,见生殖孔红肿,其卵巢轮廓明显;性成熟的雄鱼腹部稍稍膨大,但不太明显,体形较雌鱼稍瘦小些,用手触摸胸鳍有明显的颗粒状棘突,成熟度好的雄鱼轻压腹部即有乳白色精液流出。在繁殖季节,选择体质健壮、无伤无病、个体较大且性腺发育较好的2龄赤眼鳟亲本,进行性腺解剖,检查发育情况、计算怀卵量和繁殖力。

绝对怀卵量=单位体重卵巢包含的卵粒数×卵巢重

相对怀卵量=绝对怀卵量/体重

成熟系数=(性腺重/空壳重)×100%

1.4 催产激素及配伍

选用HCG、LRH-A2、LRH-A2+DOM和HCG+LRH-A2等 3种激素的4组配伍催产, 雌鱼所用HCG、LRH-A2和DOM的剂量分别为1 200 IU/kg、3 μg/kg和3 mg/kg。判别不同激素配伍的催产效果,具体试验组合见表1。

1.5 催产时间、水温与繁殖效果

试验催产时间分别选在2013年5月20日、6月5日、6月19日,水温分别在19、22、25 ℃条件下,对同一池塘培育的同一批亲鱼采用每千克雌鱼一次性注射1 200 IU HCG+3 μg LRH-A2进行促产,雄鱼剂量减半,采取人工授精的产卵方式,进行繁殖效果对比试验。

1.6 人工授精与自然产卵的效果对比

人工授精为亲鱼注射激素后,将雌雄分开,隔离放在网箱内用流水刺激,达到效应时间后,进行人工授精。自然产卵为注射激素后按一定的雌雄比例将亲鱼放人圆形产卵池,用流水刺激,让其自然交配产卵。

2 结果与分析

2.1 赤眼鳟性腺观察与繁殖力测定结果

太湖水域野生赤眼鳟2龄个体,在池塘强化培育3个月,存活率为98.6%,性腺的成熟率达100%。对2龄雌雄个体的性腺进行了解剖观察,由表2可知,2龄赤眼鳟雌鱼的相对怀卵量为317.76 粒/g,成熟系数为26.72%,性腺重为88.83 g,是雄鱼的15.37倍。

2.2 赤眼鳟不同激素配伍对催产效果的关系

不同激素配伍对赤眼鳟催产效果出现明显不同。由表3可知,单一HCG和LRH-A2激素的催产效果为80%,LRH-A2和DOM、HCG和LRH-A2配伍可获得90%以上的催产率,甚至可达到100%。

2.3 繁殖时间、水温对繁殖效果的影响

由表4可知,不同催产时间和水温导致赤眼鳟的催产率、受精率和孵化率均不同。结果表明,湖北地区2龄赤眼鳟的人工催产时间在5~6月,水温达到22 ℃以上时,催产率、受精率和孵化率达90%以上。

2.4 产卵方式对繁殖效果的影响

由表5可知,人工授精的效果好于自然产卵,其催产率、受精率、孵化率达96%以上,而自然产卵的催产率和受精率低于80%。因此,为了追求较高的受精率和出苗率,节约亲本,赤眼鳟采用人工授精为好。

3 小结与讨论

3.1 亲本的培育

本研究中赤眼鳟2龄亲鱼经池塘培育后,性腺成熟度好,繁殖成功率高,产卵量大。在繁殖季节采用配合饲料(粗蛋白质含量≥40%)与大麦(浸泡)等比例投喂。陆豪等[4]研究认为配合饲料能满足赤眼鳟性腺成熟的营养需求。但是本研究认为赤眼鳟属于杂食性鱼类,在繁殖季节需要摄食一定比例的植物性饵料,以便更好地发育。有研究表明天然水域中的赤眼鳟最小性成熟年龄为2龄,3龄时才普遍成熟,繁殖期主要在7~9月[5-7]。但本研究发现,池塘养殖的2龄赤眼鳟的性腺发育能达到Ⅳ期末,人工繁殖效果十分理想,表明赤眼鳟在池塘养殖条件下,由于摄食的营养饵料较天然水域中充足丰富,促使赤眼鳟生长迅速、性腺发育提前,这一结果也与其他淡水鱼类相似[8]。

3.2 不同激素对催产效果的影响

亲鱼的催产效果与催产药物配伍、亲鱼成熟度、产卵环境、流水刺激等有关[8,9]。本研究进行了HCG、LRH-A2和DOM等3种外源激素共4组配伍的催产试验,并都取得了较好的催产效果。3 μg/kg LRH-A2+3 mg/kg DOM和1 200 IU/kg HCG+3 μg/kg LRH-A2激素配伍得到了90%以上的催产率,效应时间为7 h。HCG和LRH-A2单一激素配伍催产率为80%,且效应时间晚1 h左右。这是由这些激素的不同催产作用机理造成的,HCG属促性腺激素,它直接影响性腺,促进亲鱼排卵;LRH-A2需通过诱发亲鱼脑垂体中促性腺激素细胞分泌促性腺激素来促进亲鱼排卵;DOM抑制或消除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抑制激素,增强脑垂体促性腺激素(GtH)的分泌,促使性腺发育。1 200 IU/kg HCG+3 μg/kg LRH-A2组取得了100%的催产作用,而单一的HCG和LRH-A2的催产效果较差,表明赤眼鳟对单一的催产剂不敏感或是由于赤眼鳟部分亲本的成熟度不整齐所致。因此,在赤眼鳟的亲本培育中,一方面需要加强亲本的强化培育; 另一方面应根据赤眼鳟的成熟情况,采用不同催产剂的搭配使用。

3.3 繁殖时间、水温和产卵方式对赤眼鳟繁殖效果的影响

繁殖季节和水温的高低直接影响鱼类的性腺发育。不同类群的鱼,由于繁殖习性不同,性腺发育周年季节节律也不相同,春季产卵和秋季产卵是两种主要的不同繁殖季节节律。一般来说,春季产卵鱼类在水温达到20 ℃以上,就可以排卵,在一定范围内升温绝对值的大小和卵巢发育的快慢有密切关系,其性腺发育的早晚和升温值是正相关[10]。本研究表明,赤眼鳟属于春季繁殖类型,繁殖旺期在5~6月,最佳水温在22~25 ℃之间,产卵方式为人工授精。在生产上,为了延长繁殖周期,实现规模化的生产,减少人力成本等方面,繁殖期可延长至4~8月,水温19 ℃以上,可采用自然产卵。

3.4 赤眼鳟的孵化及稚鱼护理

赤眼鳟的受精卵较为细小,但吸水后卵周隙扩大,卵外径达4.0~4.5 mm,呈漂浮性。因而,适宜于家鱼人工孵化的孵化环道或其他孵化设施均可进行赤眼鳟种苗大规模生产。受精卵孵化时间随水温升高而缩短,在23~25 ℃条件下,脱膜时间为29~30 h。刚孵出的赤眼鳟稚鱼细小透明,全长仅3.9~4.2 mm(比巴西鲷和团头鲂的稚鱼还要细小些),在静水状态下,稚鱼多侧卧水底。为防止刚出膜的稚鱼堆叠造成缺氧死亡,此时应适当增大水流。当稚鱼膘充气,见腰点后,全长也仅5.6~5.8 mm,比家鱼苗小。由于赤眼鳟水花很娇嫩,易贴网,所以水花的下塘操作及运输都要十分小心,否则将影响下塘成活率。采用“肥水生态育苗法”培育苗种可取得较好效果,平均成活率达90%以上。

参考文献:

[1] 杨干荣,湖北鱼类志[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2] 湖北省水生生物研究所鱼类研究室.长江鱼类[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6.

[3] 龙光华,胡大胜,刘坚红,等.赤眼鳟人工繁殖技术研究[J].淡水渔业,2005,35(3):45-46.

[4] 陆 豪,潘华龙,卢兆恩.赤眼鳟人工繁殖及育苗试验[J].科学养鱼,2003(8):8-9.

[5] 杨明生,陈金安,黄孝湘,等.赤眼鳟繁殖生物学研究[J].淡水渔业,2005(3):38-40.

[6] 向建国,何福林.赤眼鳟生物学特性研究[J].淡水渔业,2006(3):38-40.

[7] 谭细畅,李跃飞,王 超,等.珠江江段赤眼鳟早期发育形态及其补充群体状况[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9,28(5):609-613.

[8] 宓国强,沈土山,许谷星.赤眼鳟人工繁殖技术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6(3):272-276.

[9] 顾志敏,宓国强,黄鲜明,等.不同激素配伍和产卵环境对翘嘴红鲌产卵效果的影响[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23(4):291-294.

[10] 陆桂山.建鲤人工提早繁殖试验[J].水产养殖,2009,30(6):9-10.

3.3 繁殖时间、水温和产卵方式对赤眼鳟繁殖效果的影响

繁殖季节和水温的高低直接影响鱼类的性腺发育。不同类群的鱼,由于繁殖习性不同,性腺发育周年季节节律也不相同,春季产卵和秋季产卵是两种主要的不同繁殖季节节律。一般来说,春季产卵鱼类在水温达到20 ℃以上,就可以排卵,在一定范围内升温绝对值的大小和卵巢发育的快慢有密切关系,其性腺发育的早晚和升温值是正相关[10]。本研究表明,赤眼鳟属于春季繁殖类型,繁殖旺期在5~6月,最佳水温在22~25 ℃之间,产卵方式为人工授精。在生产上,为了延长繁殖周期,实现规模化的生产,减少人力成本等方面,繁殖期可延长至4~8月,水温19 ℃以上,可采用自然产卵。

3.4 赤眼鳟的孵化及稚鱼护理

赤眼鳟的受精卵较为细小,但吸水后卵周隙扩大,卵外径达4.0~4.5 mm,呈漂浮性。因而,适宜于家鱼人工孵化的孵化环道或其他孵化设施均可进行赤眼鳟种苗大规模生产。受精卵孵化时间随水温升高而缩短,在23~25 ℃条件下,脱膜时间为29~30 h。刚孵出的赤眼鳟稚鱼细小透明,全长仅3.9~4.2 mm(比巴西鲷和团头鲂的稚鱼还要细小些),在静水状态下,稚鱼多侧卧水底。为防止刚出膜的稚鱼堆叠造成缺氧死亡,此时应适当增大水流。当稚鱼膘充气,见腰点后,全长也仅5.6~5.8 mm,比家鱼苗小。由于赤眼鳟水花很娇嫩,易贴网,所以水花的下塘操作及运输都要十分小心,否则将影响下塘成活率。采用“肥水生态育苗法”培育苗种可取得较好效果,平均成活率达90%以上。

参考文献:

[1] 杨干荣,湖北鱼类志[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2] 湖北省水生生物研究所鱼类研究室.长江鱼类[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6.

[3] 龙光华,胡大胜,刘坚红,等.赤眼鳟人工繁殖技术研究[J].淡水渔业,2005,35(3):45-46.

[4] 陆 豪,潘华龙,卢兆恩.赤眼鳟人工繁殖及育苗试验[J].科学养鱼,2003(8):8-9.

[5] 杨明生,陈金安,黄孝湘,等.赤眼鳟繁殖生物学研究[J].淡水渔业,2005(3):38-40.

[6] 向建国,何福林.赤眼鳟生物学特性研究[J].淡水渔业,2006(3):38-40.

[7] 谭细畅,李跃飞,王 超,等.珠江江段赤眼鳟早期发育形态及其补充群体状况[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9,28(5):609-613.

[8] 宓国强,沈土山,许谷星.赤眼鳟人工繁殖技术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6(3):272-276.

[9] 顾志敏,宓国强,黄鲜明,等.不同激素配伍和产卵环境对翘嘴红鲌产卵效果的影响[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23(4):291-294.

[10] 陆桂山.建鲤人工提早繁殖试验[J].水产养殖,2009,30(6):9-10.

3.3 繁殖时间、水温和产卵方式对赤眼鳟繁殖效果的影响

繁殖季节和水温的高低直接影响鱼类的性腺发育。不同类群的鱼,由于繁殖习性不同,性腺发育周年季节节律也不相同,春季产卵和秋季产卵是两种主要的不同繁殖季节节律。一般来说,春季产卵鱼类在水温达到20 ℃以上,就可以排卵,在一定范围内升温绝对值的大小和卵巢发育的快慢有密切关系,其性腺发育的早晚和升温值是正相关[10]。本研究表明,赤眼鳟属于春季繁殖类型,繁殖旺期在5~6月,最佳水温在22~25 ℃之间,产卵方式为人工授精。在生产上,为了延长繁殖周期,实现规模化的生产,减少人力成本等方面,繁殖期可延长至4~8月,水温19 ℃以上,可采用自然产卵。

3.4 赤眼鳟的孵化及稚鱼护理

赤眼鳟的受精卵较为细小,但吸水后卵周隙扩大,卵外径达4.0~4.5 mm,呈漂浮性。因而,适宜于家鱼人工孵化的孵化环道或其他孵化设施均可进行赤眼鳟种苗大规模生产。受精卵孵化时间随水温升高而缩短,在23~25 ℃条件下,脱膜时间为29~30 h。刚孵出的赤眼鳟稚鱼细小透明,全长仅3.9~4.2 mm(比巴西鲷和团头鲂的稚鱼还要细小些),在静水状态下,稚鱼多侧卧水底。为防止刚出膜的稚鱼堆叠造成缺氧死亡,此时应适当增大水流。当稚鱼膘充气,见腰点后,全长也仅5.6~5.8 mm,比家鱼苗小。由于赤眼鳟水花很娇嫩,易贴网,所以水花的下塘操作及运输都要十分小心,否则将影响下塘成活率。采用“肥水生态育苗法”培育苗种可取得较好效果,平均成活率达90%以上。

参考文献:

[1] 杨干荣,湖北鱼类志[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2] 湖北省水生生物研究所鱼类研究室.长江鱼类[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6.

[3] 龙光华,胡大胜,刘坚红,等.赤眼鳟人工繁殖技术研究[J].淡水渔业,2005,35(3):45-46.

[4] 陆 豪,潘华龙,卢兆恩.赤眼鳟人工繁殖及育苗试验[J].科学养鱼,2003(8):8-9.

[5] 杨明生,陈金安,黄孝湘,等.赤眼鳟繁殖生物学研究[J].淡水渔业,2005(3):38-40.

[6] 向建国,何福林.赤眼鳟生物学特性研究[J].淡水渔业,2006(3):38-40.

[7] 谭细畅,李跃飞,王 超,等.珠江江段赤眼鳟早期发育形态及其补充群体状况[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9,28(5):609-613.

[8] 宓国强,沈土山,许谷星.赤眼鳟人工繁殖技术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6(3):272-276.

[9] 顾志敏,宓国强,黄鲜明,等.不同激素配伍和产卵环境对翘嘴红鲌产卵效果的影响[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23(4):291-294.

[10] 陆桂山.建鲤人工提早繁殖试验[J].水产养殖,2009,30(6):9-10.

猜你喜欢
稚鱼催产亲鱼
“四大家鱼”亲鱼的秋季培育技术
基于广义加性模型的天津近海鱼卵、仔稚鱼群落结构研究
云南盘仔稚鱼口吸盘发育*
双针刺疗法联合米索前列醇在118例孕足月产妇催产中的应用及对产妇宫颈成熟的影响
花䱻亲鱼池塘套养培育及规模人工繁殖技术
注水在四大家鱼亲鱼中繁育的作用
催产激素对尼罗罗非鱼人工繁殖效果的研究
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仔稚鱼种类组成及分布特征
加强春季亲鱼培育管理确保繁殖顺利进行
云纹石斑鱼仔稚鱼的摄食习性与生长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