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美琴 浙江省建德市中医院肾内科 建德 311600
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尿毒症皮肤瘙痒临床观察
朱美琴 浙江省建德市中医院肾内科 建德 311600
尿毒症;皮肤瘙痒;中西医结合疗法;养血活血熄风汤;醋酸钙片
皮肤瘙痒是慢性肾功能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较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也是最烦恼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迄今无特效的治疗方法。据相关统计,不同程度的皮肤瘙痒在慢性肾衰患者中,发生率约为70%~90%,而在接受血透的患者中,瘙痒发生率约为78%~85%[1]。笔者采用自拟养血活血熄风汤联合醋酸钙片中西医结合治疗尿毒症皮肤瘙痒42例,获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0月—2012年12月本院门诊及住院的尿毒症维持性血透合并皮肤瘙痒症患者4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25~72岁,平均(50.7±7.5)岁;平均病程(4.2± 0.6)个月。对照组21例,男11例,女10例,年龄22~74岁,平均(51.4±8.2)岁;平均病程(4.5±0.4)个月。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均符合王海燕主编《肾脏病学》(第2版)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的诊断标准,血肌酐均在707μmol/L以上,并伴有代谢性酸中毒、贫血及其他各系统相应临床症状。皮肤瘙痒症诊断标准根据《现代皮肤病学》[2],指仅有皮肤瘙痒而无原发皮损的皮肤病。皮肤瘙痒症程度标准按4分法区分:0分:无痒感;1分:瘙痒轻,可不抓;2分:瘙痒较严重,但能忍受,控制不抓;3分:瘙痒严重,反复搔抓,影响睡眠。
2.1治疗方法 42例患者均常规给予规律性血液透析(每周2~3次,每次4h,低钙透析),予以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调,纠正贫血,调整血压,预防感染,予以低盐、低脂、低磷、优质蛋白饮食。对照组给予l%炉甘石洗剂,1天3次外涂皮肤。治疗组予自拟养血活血熄风汤内服,药物组成:当归、川芎各12g,生地15g,炒白芍12g,桃仁10g,淮牛膝、旱莲草、何首乌各12g,白鲜皮15g,地肤子10g,土茯苓30g。1天l剂,水煎2次取汁200mL,分早晚2次温服。同时口服醋酸钙片(每片0.667g),1次1片,1天3次。两组均以30天为1个疗程。
2.2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中正态分布资料以()表示,两组间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1疗效标准 治愈:瘙痒消失1个月以上无复发;显效:瘙痒程度减轻2分以上(含2分);有效:瘙痒程度减轻1分以上(含1分);无效:瘙痒程度减轻低于1分,或无减轻,甚或加重。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3.2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3.3不良反应 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尿毒症合并皮肤瘙痒,属于中医“风瘙痒”、“痒风”、“血风疮”等病。王彤等[3]报道,慢性肾衰竭之痒与虚、瘀、毒密切相关,其中虚证为其发病基础。经云“诸痛为实,诸痒为虚”。临床观察显示,尿毒症维持性血透合并皮肤瘙痒症也以虚证为主,鲜见实证[4]。清代医家陈士铎在《辨证奇闻·身痒门》中指出“气血止而不行于皮毛之间,即有淫痒之病生矣。”据临床观察,该病以血虚生风证型最为多见,又因气血亏虚,血行郁滞不畅而致瘀血内生,从而阻遏气机致气血津液失于疏布,肌失所养,风从内生,出现血虚血瘀生风证。朱丹溪云:“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治疗宜养血活血祛瘀,祛风润燥止痒。所拟养血活血熄风汤中,以四物汤养血(生地代熟地),为君;辅以桃仁、白芍、牛膝、何首乌既活血祛瘀,又能养血润燥,为臣;旱莲草、地肤子、白鲜皮祛风止痒化浊,土茯苓解毒止痒,共为佐使;共奏养血活血祛瘀、祛风润燥止痒之功。药理研究证明,白鲜皮的水浸剂及乙醇提取物均有抗菌作用[5];地肤子中所含三萜皂苷具有消炎、抗过敏和抗瘙痒等作用[6];土茯苓含有生物碱、落新妇苷、异黄杞苷、甾醇、皂苷、鞣质等成分具有抗菌作用[7]。
现代医学对于尿毒症合并皮肤瘙痒的原因及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与之相关的解释有皮肤干燥学说、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学说、血浆组胺和肥大细胞学说、炎症相关假设学说等[8]。由于尿毒症患者长期低钙、高磷血症不能纠正,反射性刺激甲状旁腺,使其功能亢进,产生和释放过多甲状旁腺激素,高浓度的甲状旁腺激素刺激肥大细胞增殖,进而组胺释放增加,而组胺可能是瘙痒的递质。醋酸钙为现在常用的磷结合剂,降血磷作用显著,血磷及钙磷乘积下降可抑制甲状旁腺激素分泌,从而间接减轻皮肤瘙痒症状。
本组观察显示,中西药互相配合,可有效缓解尿毒症患者皮肤瘙痒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缺少大样本和远期疗效(1年以上)的数据支持,有待进一步临床观察。
[1]王光超.皮肤病及性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893.
[2]杨国亮,王侠生.现代皮肤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504.
[3]王彤,管竟环.中药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皮肤瘙痒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肾病杂志,2004,2(2):92-93.
[4]叶任高.肾脏病诊断与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554.
[5]武海燕.药用植物白鲜皮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综述[J].内蒙古石油化工学,2007,33(3):50-51.
[6]陈雪羽.地肤子的化学成分·药理学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38-1139.
[7]王建平,张海燕,傅旭春.土茯苓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海峡药学,2013,25(1):42-44.
[8]何雪梅.尿毒症皮肤瘙痒的发病机制及其研究进展[J].国际移植与血液净化杂志,2007,5(4):21-25.
2013-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