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阙维杭
比尔・盖茨对中国富豪的感叹
文_阙维杭
“如今,几乎全世界都知道,中国的富人购买了很多西方国家富翁品味的东西:艺术品、湾流私人飞机、DRC葡萄酒和爱玛仕手袋,但他们还没有接受一个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慈善。”
上述感叹,出自微软(MSFT)联合创始人、世界级富翁和慈善家比尔・盖茨。这显然是一个极富对比性的话题。
2014年春季,盖茨在新加坡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类似灾难这样的事情(在中国)发生时,你会看到基本的慷慨行为,但系统性的慈善行为在那里还是很难看到,例如向卫生事业捐款、捐款给大学做研究,以及为残疾人捐款等。”
据胡润报告披露,2013年中国前100位富翁总计捐款8.90亿美元,相比美国前50位富翁同年共捐出77亿美元的差距太大,还不够脸谱(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夫妇捐献近10亿美元的数目。
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及其华裔妻子Priscilla Chan是迄今为止地球上最富裕的人之一,但他们仍然过着极为简朴的生活,没有砸钱买豪华游艇、岛屿或其他各种奢侈品,而是倾力倾情于慈善事业,主要关注扶植公立学校教育和科研发展基金领域。
当2010年盖茨和巴菲特承诺生前捐出至少一半个人财产给慈善事业时,扎克伯格和数十位富豪是第一批响应者。美国的文化和美国人奉行的社会理念与责任感,使他们在慈善事业领域的付出与他们致富之途同步递进。而当2010年9月盖茨和巴菲特访问中国,本想会会中国的富豪们,传递并且交流慈善倡议的理念时,却被视为“鸿门宴”,一些中国富豪纷纷玩“失踪”,避之唯恐不及。
一些中国富豪怕被“劝捐”,或许因为中国尚未形成社会慈善捐款的完善体系而有难言之隐,更与价值观和生活追求息息相关。例如在前不久影星成龙60岁生日大宴上,众多富翁与明星皆作为主体宾客争相斗艳竞奇;令人侧目的三亚“海天盛筵”宣扬“豪华游艇、公务机及尊贵生活方式展”,也是富豪名流与小姐模特混迹的大平台,奢靡之风惊绝国门内外。中国的很多富人喜好炫富,一富便得瑟,买豪宅豪车包小姐明星,非整出个土豪相不可;继而附庸风雅,抢拍下一些可能连自己都不知价值的古玩书画乃至赝品也无妨;更有甚者便到域外买岛屿买酒庄,以为这样就上了档次,可以从“土豪”晋升为“贵族”了。
美国的慈善事业绝不单单是富豪们的游戏,主角还有普通大众。近年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美国13岁以上人口中有50%平均每周投入义工服务4小时,75%~80%的美国人乐于慈善捐款,平均每个家庭捐出年收入的3%~4%。美国个人捐款加上遗产捐款总额占慈善捐款总额的83%,堪为社会慈善捐款的主体。而且美国人平日里的各种慈善捐献是悄无声息毫不声张的,他们在“施比受幸福”的理念下活得很淡定很坦然。
美国的慈善文化源于基督教教义,即个人只是财富的管理人。在法律意义上,私人拥有财富是合法和正当的,但在道德层面上,超过生活需要的财富就应该属于全社会。“钢铁大王”卡内基白手起家,富可敌国,其超越金钱的生活体验和意识使之相信,处置多余财富而有益于社会是一种智慧,致富后更应把多余的财富回馈社会。他认为富人应在生前处置好自己的财富,使之有利于公益。“躺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这句名言被后人世代传颂,也成为历代美国富豪处理财富的准则之一。
中国的文化中也不乏施舍、仁爱因素,但富人、“权贵者”的施舍往往流于亲属层面或者自己喜爱的个体、事物,并且还要计较得失考虑回报的潜能;在坚守如何达臻自我恒富最富的梦想游戏之际,普遍缺失社会责任感,也就不可能有捐助慈善事业后的成就感。因此往往视捐献为“负担”,甚至以相对自己财富最小比例的捐献,去实现个人名声、地位的最大化。迫于形势或者出于某种需要,中国富翁们在全国民众和媒体瞩目的大灾情发生后,会公开地做出捐献的举动,但正如比尔・盖茨感叹的那样,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会看到“基本的慷慨行为”,但“系统性的慈善行为”则很难看到。
盖茨的感叹不合时宜吗?或者他太完美主义了?但不可否认的是,盖茨感叹的现象正是我们周边的现实,正是中国慈善需要面对和思考的困境,正是中国富豪们需要反思的地方。
(作者系美国《侨报・侨报周末》主笔兼美国西北地区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