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勇力
【摘要】大部制改革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及政治体制建设的重点内容,它注重于机构整合、职能转变、权力制约协调、决策民主、管理科学等多方面,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应在结合社会各方面发展现状,吸收历次大部制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稳步促进大部制改革,切实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
【关键词】大部制改革 服务型政府 机构整合 转变职能
【中图分类号】D621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多次大部制改革,这不仅是顺应世界政治进步发展潮流的表现,更是适应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发展的需要。我国大部制改革以精简政府机构、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间关系等为主要内容,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有效途径。
对大部制改革的理性认识
“大部制,是指按照政府综合管理职能设置政府机构及其职能部门,把那些政治职能、业务范围界限模糊的部门整合为一个部门进行统一管理,或者把相关事务集中到一个部门进行负责,以达到精简机构、避免政府职能部门交叉重叠、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等的目的。”①
大部制改革的成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多次切合实际的大部制改革,取得了一系列的卓越成效,对于构建服务型政府、推动现代化转型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是精简了政府机构。大部制改革之前的政府机构层级纷杂,职能交叉重叠,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行政效率,增加了行政成本,从而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经过大部制改革,按照综合职能而非专业职能设置政府机构及其职能部门,把一些职能相近的部门合并为一个部门,由一个部门进行具体负责和管理,从而减少了行政层级,加快了行政指令的传达速度,提高了行政效率,也降低了行政成本,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
其次是明确了政府各部门职责。大部制改革不仅精简了政府机构,缩短了行政层级,还明确了政府各部门职责。“各级政府通过制定并切实实行“三定”方案,将各部门职责和功能具体确定下来并根据社会的发展进行灵活改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分工明确、协调运作,为我国政治权力运行的有序化奠定了基础。”②
再次是转变了政府职能。大部制改革在转变政府职能的同时,也对政府官员进行了深度的思想教育,有助于官员树立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确立人本思想,把人民群众当成自己的顾客,形成客户意识,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政府不是公共服务的唯一提供者和垄断者,而是推动者和协调者,更多地借助私人组织、非盈利组织等非公共部门发挥作用。
最后是推动了各级政府的创新。我国各地政府机构有许多相同之处,但也有各自的特色。在大部制改革过程中,各级政府根据本地的社会发展状况和需要,可以制定不同的发展方案,进行不同情况的部门整合和改革,并依据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作出灵活的调整。
大部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大部制改革取得的可喜成效值得肯定和赞扬,但其仍然处于曲折前进阶段,受到传统观念、工作习惯、顽固分子等的阻碍,也存在一系列不可忽视的问题。
首先,大部制改革缺少公众参与,合法性受到挑战。大部制改革都遵循自上而下的原则,缺乏公众的参与,一定程度上就缺乏真实有效的民主和监督,也忽视了民众的需求,从而就没有了“回应性”之说,很难得到民众的支持。此外,寻租设租现象不断出现,③使政府机构设置的科学性大大降低,同时也会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而得不到群众的支持。
其次,政府职能缺位越位现象普遍,关系处于磨合阶段。大部制改革的有效进行需要明确政府与市场、社会之间的界限,不断引入企业、非营利组织,把原本属于政府的一些权力赋予给他们,从而减轻政府负担,使政府更加专注于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民生问题的改善和解决。但是,目前,政府职能仍然存在问题,利益的驱动使得政府部门不愿交出相应的权力,越位现象普遍,同时,在管理较为复杂困难的任务时,政府部门急于退出,但短时期内很难找到符合条件的非政府组织,就出现了职能缺位的问题。大部制改革使众多相似的部门整合为一个大部门,但是其内部仍然出现分工不清、界限模糊、权责不一的问题,这就需要长时期的适应和磨合。
再次,机构设置习惯依旧,内部整合难度大。我国政府部门的条块关系传统依旧,习惯于条条分割或者块块分割。如果在同一系统的部门没有上下级部门的直接对应,那么在履行职能的过程中将出现“群龙无首”的状态,很难做到创新。此外,各部门内部机构过多、分工不清、条块分割且职能交叉,同时下属官员在一定领域内存在业务能力的垄断,这就使得部门领导和下属之间关系难以得到很好的协调。
最后,大部制改革法制不健全,存在法律空白。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进行了多次的大部制改革,但改革之前的严重问题依然存在反复情况,陷入了“怪圈”,关键原因即是没有健全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大部制改革的成果。此外,在大部制改革的过程中,也没有具体的法律法规制度作为指导和规范,进而导致改革无法可依,法治性大打折扣。④
大部制改革对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意义分析
大部制改革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及政治体制建设的重点内容,它注重于机构整合、职能转变、权力制约协调、决策民主、管理科学等多方面,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途径。
政府机构统筹整合,向服务型政府高效率低成本迈进。大部制改革的重要特点,是按照政府综合管理职能而非专业管理职能设置机构,把原来的职能相似、任务交叉的部门整合到一个大的部门进行统一管理。从而缩短了行政部门层级,官僚等级之风有所缓和,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同时也降低了行政成本,减轻了财政负担,符合服务型政府的要求。
我国机构当中存在一些“摆设部门”,这些部门的设置可有可无,没有承担实际职能,但其运行和人员编制是一大笔开支,大部制改革在一定范围内撤除了这些部门,无疑是一大笔财政的节约,同时也为其他部门树立了威严,彻底斩除“一杯茶、一张报纸”的极其不负责任的思想。endprint
政府决策能力提高,符合服务型政府决策民主化要求。涵盖政府职能的部门越少,部门职能就越宽泛,权力就相应越大,对政府综合协调能力的要求就越高。在此挑战和压力下,领导就会积极引导教育部门成员,提高工作积极性和热情度,建立重要决策的公示制度、听证制度、咨询制度和评估制度等,征集建议意见,同时也建立部门内部的民主决策机制并贯彻落实,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决策的民主化,符合了服务型政府的决策要求。
此外,随着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公民意识的提高,大家对政治生活的参与热情逐步提升,越来越积极主动地参与国家决策,为国家各方面发展献言献策,并针对不科学的决策向政府官员提出批评及修改方案,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政府权力制约协调,满足服务型政府完善行政运行机制需求。正所谓无约束的权力是可怕的,自十八大以来,“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牢笼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呼声日益高涨,由此可见,对于权力的制约成为了当前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关键点。
大部门体制改革优化了政府权力结构,建立健全了政府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等相互制约和协调的权力运行机制,确保决策科学、执行有力、监督有效。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国在每个大部门内部进行分权,在民主科学的大前提下,最终决策由领导颁布,然后由专门的执行人员进行执行,同时又建立了相应的监督小组,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下,对决策的正确性和执行的有效性进行监督,在发现问题后及时指出并提出修改方案,从而确保决策和执行的高效务实,促进行政运行机制的完善,推进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进程。
政府职能转变,契合服务型政府核心定位。大部制改革打破了传统官僚制下政府部门僵化、低效的运行模式,对政府的职能内容和范围进行了重新的定位,并引入了市场、社会的非公共组织,融入竞争机制,并实现各性质组织在管理公共事物时的有效分工合作,达到效益最大化。大部制改革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坚持服务核心定位,把传统的由政府承担的大量事务放权给市场和社会,而政府则主要负责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从而使政府从全能主义的模式中解放出来,并逐步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同时,大部制改革把我国行政定义为服务行政,这正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大部制改革整合了机构,它们的运行以社会公众的需求为出发点,确立亲民意识和责任意识;转变自身角色,进行正确定位,使其成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者,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以人民为主体,摆脱官僚主义的传统作风,切忌政绩工程、豆腐渣工程、形式主义等。由此可见,大部制改革的一系列要求无一不推动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稳步促进大部制改革,切实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
大部制改革关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成败,也是实现构建服务型政府的主要途径。目前,根据我国社会各方面发展的现状及之前大部制改革的经验教训,我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稳步促进大部制的改革。
转变传统思想观念,树立创新运行意识。通过教育和专业知识的普及,让大家深刻认识到大部制改革并不是机构的简单合并,而是将那些业务相近、职能类同的政府部门进行有机整合和重组,以便达到精简机构,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目的,进而推动我国政治权力的有序运行,完善行政运行体制。⑤此外,还应树立创新意识。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借鉴外国比较成熟的大部制改革经验和模式,灵活运用,祛除一切传统中落后的观念和制度,从而使得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各方面发展相适应,也为我国政治生活的有序运行增加创新机制。
实行政务信息公开,准确引入公民需求。公民具有知情权、建议权、批评权等权利,因此我国应充分尊重公民的权利,把大部制改革中关于机构整合一系列信息都公布在网上,公民通过互联网全面充分地了解大部制的改革动态,并进行有效的监督,提出建议和意见,督促官员及时改正不符合群众需求的政策。这也促进了决策的民主化和管理的科学化,有利于我国政府切实围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最终推动服务型政府的构建。随着微博、微信、论坛等网络平台的出现,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方式灵活多样。公民可在这些平台上发帖子、写评论、进行交流互动等,也可直接与政府官员进行电子互动,以全面、充分、真实地将民众需求反馈给政府公务人员,从而使大部制改革切实迎合群众需求,达到效益最大化,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向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总体目标而迈进。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促进改革法治进行。随着大部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也应进行相应的调整,而且要制定一系列具体的部门组织法和岗位组织法,明确部门职责和岗位说明,使得整合后的部门职责、内设机构及人员编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赋予其权威性。在法制的引导下,通过不断磨合而理顺权责关系,解决权责脱节问题,做到权力与责任的对等。同时也要建立健全保障大部制改革顺利进行、维护改革成果的法律法规,通过法律增强大部制改革的权威性与合法性,可以减轻大部制改革过程中受到的阻碍,保证大部制改革的稳步运行,此外,相关法律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维护大部制改革的成果,避免了成果的边缘化。
引进社会行业组织,嵌入竞争服务机制。目前,政府的失灵在很大程度上呼唤市场和社会发挥作用,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是进行大部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前提。首先,要对一些企业、行业协会、非营利组织进行深刻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参与意识,增强责任感,使他们能够进行正确的定位,积极进行政治参与,承担政治责任,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服务,弥补政府失灵。其次,大部制改革中,在整合后的机制内部,把一些非政府组织可以完成的任务和职能交给他们执行,这就嵌入了竞争机制,利用成本效益分析法评估政策的可行性与收益性,从而达到工作的效益最大化,也提高了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达到了切实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目的,进而逐步推动了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协调部门利益关系,保证改革稳步前进。我国在进行大部制改革时应立足国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于全局,合理处理各部门的利益及其之间的关系,避免利益分化和利益斗争。因此,我国应做好充分的民意调查,摸清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切实倾听民众的心声,争取事半功倍,达到成本利益的最大化。此外,也要统筹全局,从整体出发,同时兼顾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的机构合理整合和重组,在这其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是万古不变的哲理,我国大部制改革要首先保证经济的发展,同时使政治适合经济的发展变化,同时也要用政治去反作用于经济,使改革红利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增强政府的权威性和合法性,进一步推进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结语
大部制改革是我国完善行政运行机制、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途径,是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要路径。大部制改革以整合政府机构、重组部门结构、明确权力分工与协作、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政府部门、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引入竞争机制等方面为主要内容,着眼于进行统一管理,大大推动了行政运行机制的完善进程,促进了政治决策的科学民主、政治管理的务实高效、政治执行的全面有力,也转变了政府职能,提高了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是我国政府进步发展的跨越性标志,对于推动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起到关键作用。
大部制改革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其成效,更要善于发现其存在或者将要发生的问题,及时制定方案进行修改或避免问题的出现,这符合辩证法的要求。大部制改革的顺利进行需要一批具有坚定信念、远见卓识、阅历丰富、勇于创新、知识渊博的领导者和改革家,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原则下,进行指导和引领,共同促进大部制改革的稳步开展,最终实现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
(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学院)
【注释】
①⑤沈荣华,赵鹏,商弘:《政府大部制改革》,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
②③张康之:“走向服务型政府的‘大部制改革热点聚焦”,《中国行政管理》,2013年第5期。
④杨建顺:“‘大部制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检察日报》,2008年3月7日。。
责编/张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