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勇
(新余市水利电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江西新余 338000)
探讨防排水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运用
杨志勇
(新余市水利电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江西新余 338000)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防排水施工环节会受到诸多的因素影响,如地形、水文地质、气象条件等,这些因素有些是变动的且有不确定性,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防排水施工难度。防排水作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建设中的一个关键环节需要水利水电工程师们重点对待,需要合理利用防排水技术,以确保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施工的质量与进度。在此,本文将探讨防排水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运用。
防排水技术;水利水电建设;主体建筑物;挡水建筑物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水是最致命的一个影响因素,因水而造成的损害一直是困扰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大难题。因而,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建设中防排水作为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需要水利水电工程师们重点对待,一旦工程建设过程的防排水环节施工质量没有达到标准,那么很可能影响到整个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质量及性能。为此,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科学运用防排水技术,做好工程的防排水工作,从而确保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施工的质量与进度。
根据调查发现,我国每年因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没有做好防排水措施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工程施工质量与施工安全令人们担忧。近些年,我国降雨量达到了一定极限,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了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防排水的问题,许多城市建筑、下水道建筑、堤坝建筑等因防水、排水措施不科学、不到位,导致雨水渗透、排水不畅等问题层出不穷,进而造成大范围的水害水灾。由此可见,防排水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做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防排水工作需要得到更多人的重视,进而促进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整体水平与质量的提高。
2.1 主体建筑物的防排水体系构建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阔,既有居民住房、商业住房等的主体建筑物,又有如隧道、公路等的基础建筑物,还有如堤坝、水库等挡水与挡土建筑物。这些建筑物由于其功能性的不同,所以在防排水工作方面的侧重点也各有差异,因而需要针对性地构建一个主体建筑物的防排水体系,根据不同建筑物的功能与结构,制定相关的防排水规范、标准。具体来说,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建筑物类型主要分为挡水建筑物、挡土建筑物两大类,而挡水建筑物侧重防水,挡土建筑物侧重排水,于是水利水电工程师可以根据这两大建筑物的特点来设计防排水体系,并运用相应的防排水技术,以保障不同建筑物其防排水施工环节的质量及安全。
2.2 挡土建筑物的防排水技术运用
挡土建筑所包含的建筑物较为多样,如混凝土护坡、大坝上下游挡土墙、厂房上下游挡墙等。对于这些建筑物的防排水工作主要以排水为主,水利水电工程师在运用防排水技术的过程中也更多侧重在排水措施上,如可以通过运用坡面铺设土工布,或是将排水管埋入护坡混凝土当中,以此来达到混凝土护坡的排水效果。又如,关于挡土墙的排水措施可以设置一个科学的排水系统,将无砂混凝土盲管用反滤料包裹(利用继配砂石料制作)后埋设在挡土墙内侧分层填筑中,以形成渗水体系,并运用浇筑法将排水管埋入挡土墙的混凝土内,同时搭建接驳系统以确保排水管之间的连接。
2.3 挡水建筑物的防排水技术运用
挡水建筑物的防排水措施以防水为主,水利水电工程师在建筑施工之前需要先构建一套全面的挡水建筑物防水系统,而后采用相应的防水技术来解决挡水建筑物的防排水问题。其中,结构自防水、缝间止水、坝肩接触防水是组成挡水建筑物防水系统的3个部分。由于水利水电工程的建筑面积与体积都较大,因而在自防水系统中需要着重解决漏水问题,保证混凝土毛面的质量,采用边浇筑边封模版的方法进行混凝土浇筑,并确保缝面的清洁及振捣效果,以防止闸门门槽处出现漏水问题。
关于缝间止水系统,为解决挡水建筑物出现横缝缝面的漏水现象,需要一些防水材料来配合使用,如止水片(2-3个)、混凝土止水塞、沥青井、双组份的聚硫密封胶等。在施工过程中,根据不同位置对防水的要求来使用防水材料,如在使用止水片的时候需要依据伸缩缝宽度、温度变幅等情况来选用止水片的类型,采用止水槽、止水堤的形式来埋设止水片,设置止水基座,并确保基岩坡度大于1∶1,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缝间止水系统图(cm)
而在坝肩接触防水系统中,防水技术的使用需要根据坝肩地质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如基岩坝肩的缝间的止水需要运用基岩陡坡接触缝法来解决;又如薪土坝肩的防水措施需要使用粘土与勃土泥浆包裹的混凝土刺墙形式来实现连接,以达到止水的效果。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防排水施工环节会受到诸多的影响因素,如地形、水文地质、气象条件等,这些因素有些是变动的且具有不确定性,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防排水施工难度。所以,树立防排水意识、构建防排水体系、合理利用防排水技术,这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需要引起重视的部分。
[1]王惠勇.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路面防排水技术综述[J].现代交通技术,2011,8(5):22-26.
TV212
A
1003-5168(2014)04-004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