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三川地区各割据政权的历史共通性

2014-06-30 07:23田勇

摘要:三川地区是历代割据政权通常选择的场所之一,在各个割据政权对三川地区的统治中只要其政治中心在巴蜀,则都没有能够走出在局促一隅的割据之后被兼并的命运,因为它们都有着惊人相似的共通性。

关键词:三川地区 割据政权 历史共通性

0 引言

古代中国,天下之乱,三川必有割据。到目前为止,历史学界对这一问题还没有一篇文章进行深入的探讨和认识,本文就将这一问题从已有历史资料上进行略加论述,如有不当之处,还请方家赐教。

1 秦国之前的割据

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三川地区最早的政权是保持着原始社会军事民主制遗风的巴国与蜀国,此外还有汉中地区的庸国。“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蜀国是“(帝嚳)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其地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嶓,地称天府”。而巴国“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及黔涪。土植五榖,牲具六畜”。而庸国“东接南郡,南接于巴,西接武都,北接秦川,厥壤沃美,赋贡所出,略侔三蜀”。可见三川地区是早在原始社会末期以至三代之时就已经比较发达了。但是,不论是巴国还是蜀国还是庸国都还不能算是割据政权,因为它是由远古社会走向文明时代的一种古老地域文明模式,其存在是相对于刚刚过去的部落时代的一种进步,此前没有任何人也没有任何政权统一过全国。割据是相对于统一而言的,是建立在原有的统一政权分裂基础上的不服从甚至对抗中央的地方政治实体或者在一个王朝的灭亡后该王朝的非继承性的政权。巴国与蜀国、庸国最后都没有能够统一中国而是在连年的战乱中最终被秦国灭掉了。

2 秦国之后的割据

秦始皇一统天下,二世而亡。刘邦起于市井,在楚汉战争中“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四十一县”,最后在楚汉战争中获胜而“继承”秦始皇大一统的地域。王莽篡汉立新,由于其“窃位南面,处非所据,颠覆之势险于桀、纣,而莽晏然自以黄、虞复出也。乃始恣睢,奋其威诈,滔天虐民,穷凶极恶,流毒诸夏,乱延蛮貉,犹未足逞其欲焉”,导致“四海之内,嚣然丧其乐生之心,中外愤怨,远近俱发,城池不守,支体分裂”。公孙述先拥护自称为虎牙将军的宗成,但是宗成的到蜀并没有给三川带来安定和谐的局面,公孙述不失时机地呼吁“天下同苦新室,思刘氏久矣,故闻汉将军到,驰迎道路。今百姓无辜而妇子系获,室屋烧燔,此寇贼,非义兵也。吾欲保郡自守,以待真主。诸卿欲并力者即留,不欲者便去”,公孙述这一举动当然就提高了自己的政治声望,利用自己的集团势力杀宗成自立为帝。

以汉中、巴、蜀、广汉、犍为为国,所署置依汉初诸侯王故典”,但也真正做过汉朝的豫州牧,属于汉朝旧僚。成汉政权的开创者李特也是西晋旧臣,史书记载“特少仕州郡” ,前蜀王朝的建立者王建是唐朝旧臣也是有史记载的,唐朝曾下诏书“忠烈卫圣镇国功臣、剑南西川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管内营田观察处置统押近界诸蛮兼西山八国云南安抚制置等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尉、中书令、成都尹、上柱国、琅邪郡王、食邑三千户、实封一百户王建可兼剑南东川、武信军两道都指挥制置等使,加食邑一千户,余如故”,甚至还“封蜀王”。后蜀的建立者孟知祥也是后唐的“西川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中华民国时期的四川的军阀众多,他们或者是清朝旧臣,或者是民国后起之秀。只有元末农民起义时建立大夏政权的明玉珍可能是半个农民,不是元朝的官僚。只是作为一个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乘势割据一隅”。还有张献忠可能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农民。

3 总结分析

历史真的是惊人的相似,建立在这一块的政权只有极少数是纯粹的农民阶级出身,绝大多数是来源于官僚阶层,这些政权也最终居于一隅。对于这些政权来说,它们的建立完全是有条件的,建立在三川地区也是比较合理的选择。三川地区“沃野千里,土壤膏腴,果实所生,无谷而饱。女工之业,覆衣天下。名材竹干,器构之饶,不可胜用,又有鱼、盐、铜、银之利,浮水转漕之便”。在农业文明时代自然环境上有利于闭关下的自给,可以不依赖于三川之外而独立存在。经济决定政治,经济上的自给可以决定政治上与经济形态的相对适应。地理位置上也有利于割据,“见利则出兵而略地,无利则坚守而力农。东下汉水以窥秦地,南顺江流以震荆、杨。所谓用天因地,成功之资”。地形上是易守难攻的一片好地方,只要扼守住几个相对重要的地方,天下之险的剑门关,取江油必取成都的江油,军事重镇渝州,以及三峡天险等,三川地区就是一片难以夺取的宝地,当然这只是在其他条件相对良好有利于充分防守的情况下,但是这只是一个梦想。三川地区的人民自古以来就是英勇善战的可以提供强大的兵员。“板楯七姓,以射虎为业……其人勇敢能战,昔羌数入汉中,郡县破坏,不绝若線。后得板楯,來虏弥尽。号为神兵”,板楯蛮是今天嘉陵江一带的古老民族。蜀人也有“周失纪纲,蜀先称王”,说明蜀人能够有实力与当时的周朝抗衡,要不也不会非常冒失地就称王,也侧面反映了蜀人的英勇善战。而且每有战乱,三川

地区就是各地豪杰的避乱之所,也为割据提供了人才市场。

参考文献:

[1]张廷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2]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3]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4]陈寿.《三国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5]房玄龄.《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5]刘晌.《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

作者简介:

田勇(1986-),男,四川泸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历史、思想政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