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学生成为这样的“全能王”

2014-06-30 00:00
高中生·青春励志 2014年5期
关键词:过分心理生活

学校里,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是受宠的对象。因为这些学生从表面上看,他们大多是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都发展得很好的学生。他们一直是老师和家长心目中的“宝”,是其他学生学习的榜样。所以,老师和家长很容易放松对他们内心世界的关注。但是,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些“优生”也并非十全十美,他们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不足。在这些被誉为“优等生”甚至“全能王”的身上,常常存在着以下几种心态。

其一,过分追求完美。大凡优等生都有追求完美的个性特征,正是这一特点驱使他们把功课学得尽可能好。但是,这一特点一旦过分就容易走向事物的反面。他们习惯于用完美的尺度去衡量自己,衡量他人,衡量环境,衡量生活中的一切。然而现实中,无论是自己还是他人或者外界都是不完美的,甚至问题重重,所以他们最后容易陷入失望与痛苦之中。

其二,过分关注消极面。由于过分追求完美,不少成绩好的学生往往比一般人更容易发现,也更难以接受生活中不完美的人和事,对现实中的不如意、消极面会特别敏感和在意。一方面,他们对自己的某些弱点和不足耿耿于怀、过分关注,偶尔的一次挫折常常成为他们自尊心和自信心严重受挫的开始,使得自己陷入莫名的自卑和抑郁之中;另一方面,他们对于他人和环境也异常苛求,他们很难接受别人的“口头禅”和某些生活习惯,很难接受与自己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不一致的人和观念,因而容易与周围的人发生摩擦,或使人际关系变得紧张,从而使得自己常常心情沉重,郁郁寡欢。

其三,过分争强好胜。由于这些尖子生往往是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他们出类拔萃,一路领先,对自己的期望值很高。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把“不是第一,就是失败”作为信条,期望自己方方面面都是第一,处处都比别人强,因而处处与人竞争,哪怕是一件生活小事也不甘示弱。这种争强好胜的特点既使他们不断获得好成绩,又让他们常常处在一种紧张、焦虑和强大的心理压力之下,活得比一般人要辛苦得多。尤其这种争强好胜变成一种个性,过分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时,不但不利于他们取得好成绩,反而容易破坏心态,导致心理失衡并影响人际关系,成为阻碍他们健康发展的障碍。

其四,在意他人的评价,总想给人留下好的印象。不少同学常常陷在这样的矛盾中:既希望与他人接近和交往,被人理解和接纳,赢得大家的好感,又害怕自己在交往中的表现不尽如人意,给人留下不良印象。因而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格外地小心谨慎,顾忌言谈举止是否得当,对别人的评价也十分在意,搞得自己很不轻松,也易让别人陷入尴尬。一些人为此而不得不减少人际交往,多少显得有些不合群。

其五,容易有嫉妒、敌视的心理。一些尖子生有较高的目标定位和角色定位,他们千方百计地维持其“唯我独尊”的局面,很难容忍其他的竞争对手超过自己,因此很容易滋生出嫉妒、敌视的心理。他们对竞争对手的长处和优势、荣誉和成绩多有不满情绪。虽然适度的嫉妒可以成为人们拼搏进取的动力,但如果走向极端,就容易厌恶、憎恨、仇视他人,甚至可能对竞争对手采取不道德的攻击报复行为,到头来既伤害了别人,也毁了自己。

他们的这些问题是其成长经历的反映,也是个性积淀的结果。多数优等生的成长经历可谓“一帆风顺,一路领先”。他们中的多数人从小学习刻苦用功,办事认真仔细,待人礼貌谦逊,积极追求上进。他们由于学习成绩拔尖,日常表现良好,因而获得了比一般学生更多的荣誉和关注,集父母宠爱、老师赏识、同学羡慕于一身,这使他们从小就有一种不同于一般人的良好自我感觉。这种成长经历塑造或强化了他们的个性品质,即崇尚认真、严格要求、追求完美。他们知道,这些个性品质、行为特点是他们取得好成绩的基础,是他们继续保持优势的资本。随着不断取得好成绩,不断得到外界肯定,他们的这种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个性特点被进一步强化、巩固。可以说,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成绩和个性特征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

现实社会中流行的“成功导向”“完美导向”,以及“成者为王,败者寇”的价值观念,使得许多青少年学生非常看重成功的结果,片面地信奉“不是第一,就是失败”的思想。越是优秀的学生,给自己的定位就越高,越有可能脱离实际。以上种种因素都是导致优等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正是内外诸因素共同作用才使得这些学生变成了有缺陷的“优等生”。

爱因斯坦曾指出:“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的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的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一个和谐的人格。最要紧的是,人要借着教育得到对于事物及人生价值的了解与感觉,人必须对从属于道德性质的美和善有亲切的感觉。对于人类的各种动机、各种期望、各种痛苦有了解,才能和别的个人和社会有合适的关系。”因此,学会关注生命本身,懂得生活和实现生命的价值,成为“一个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人,才是学习最根本的意义,也是最本质和最高的价值目标。

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思考能力,而非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非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非灌输技艺。大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当我们在描述优等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时,心里是沉甸甸的。我们无意去批评这些优等生的所作所为,即便他们身上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是令人难以接受的毛病。我们希望这些优等生能健康、自由地学习和生活。我们在关心贫困生、问题生、心理危机人群的同时,也要关心这类同样需要关怀的人群。我们期望,我们的优等生们在关心学习成绩的同时,也关心自己的心理成长,学会丰富自己的生活,懂得“谁也做不了全能王”的道理,争取做一个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人。

刚是一名成绩优异的高中生,父母对他寄予了无限希望,可是最近,他总是莫名其妙地头痛胸闷。父母带他到医院检查,没查出任何疾病。这是怎么回事呢?

专家分析:小刚的症状表明,他已经是心理问题躯体化了。成绩好的学生常常承载着上一代人没完成的心愿,他们往往过于懂事听话,为了满足家长的高期待,经常压抑自己正常的心理需求。再加上在学校,他们经常被老师和同学当作学习的榜样,这使他们一刻也不敢松懈,生怕自己使别人不满意。有的学生没有自我,一切按照标准完美苛刻地要求自己。还有一些学生表现出急躁的脾气,成绩有一点波动就情绪极不稳定,有的极端的学生甚至会产生轻生的念头。

对于像小刚这样的学生,家长和老师要关注他们“高处不胜寒”的心理,不要把他们当成一连串奖状贴成的标签,要让他们在轻松中活出真实的自我。(佚名)endprint

猜你喜欢
过分心理生活
走向成熟的第一步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怪你过分美丽,让我一见钟情
你是“过分幻想儿童”吗?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心理小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