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高职院校《口才与沟通》课程设计研究

2014-06-30 05:20潘媛媛
教育界·下旬 2014年5期
关键词:课证融合岗位需求

潘媛媛

【摘 要】依据职业素质要求、岗位能力需要与学生可持续发展要求选择,从课程定位、课程目标和教学评价及教学手段方面阐述了在工科高职院校开展《口才与沟通》课程改革的方向与内容。使其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程,既能提升工科生的人文素养,又能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以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具有完整的职业行动和岗位任务设计等内容。

【关键词】岗位需求 口才沟通 课证融合 职业情境

依据职业素质要求、岗位能力需要与学生可持续发展要求选择,工科高职生除了应该具备专业能力以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沟通能力 [1]。那么在工科高职的学生生涯中,开设一定的人文课程可以与专业教学起到珠联璧合的作用。《口才与沟通》课程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程,既能提升工科生的人文素养,又能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以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具有完整的职业行动和岗位任务设计等内容。(如下图)

采用学生主体,教师导学的教学方法。以项目模块化、案例分析、小组研讨、语音测试与团队沟通、演讲竞赛等多元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学、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过程考核为主,重点考核学生的口才沟通技能,利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创新合作的职业素质。

1 课程定位

1.1定位: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职场情境化公共课程。本课程和学生所学专业结合,根据职场岗位情境设置课程内容,使公共基础课程和岗位结合,和专业结合,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践,能在职场中通过良性的沟通,更高效地发挥专业特长和提升个人职业空间。

1.2课程总目标:本课程着力培养学生在职场情境下的言语行为技能、言语行为美感,养成其人际沟通基本素质。引导学生掌握职业言语行为的一般规律,使学生了解以利于沟通协调各种关系为核心,从心理素养、逻辑思维、有声语言、势态语言等方面提高路桥和建筑高职生职业口语表达水平,能在不同场合进行交流、发言、演讲等,有效地开展社交活动并达成业务工作目标。

1.3前、后续课程:本课程作为核心能力型公共基础课,为各专业学生的社会入行实践奠定基础。在课程体系当中,该课程位于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是各专业的专业前导课程,后续课程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素质课程,和各专业课程的学习形成一个技能型人才培养链条,此外,与《就业指导》《职场礼仪》《工程文秘》等课程产生横向联系,促成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和职业素养的养成。同时,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也在公共基础课程中体现出来。

2 课程目标

将课程的目标分化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对课堂教学提出明确的指向性,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的操作与学生的延伸学习。

2.1 知识目标

序 号 知识目标

1 言语表达技巧:倾听、提问、反馈、肢体语言等

2 团队沟通的内涵与培养团队精神(以头脑风暴法为主)

3 职场沟通(以演示、任务情景参与为主),在不同人际风格的上司、下属和客户沟通等情景下正确使用各种沟通技巧并取得良好效果。

2.2 能力目标

序 号 整 体 能 力 目 标

1 通过团队沟通训练,学习人际沟通的基本理论知识,并用理论指导实践。通过提供案例分析、任务情景给学生感性认识,再结合实例让学生模仿练习,通过案例教学等多种手段,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倾听能力、语言表达思维能力和对普通话程度做出识别,并通过演讲等训练有针对性的提高。

3 会自我定位在团队中的角色,能提升与不同性格成员磨合、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素质目标

本课程基于职业岗位标准与工作过程导向,使用建构主义理论和行动导向学习理论为依据,通过组织学生学习口才表达技巧、职场沟通的相关基础理论和实务,使学生形成人际沟通的基本观念,获得个人口语表达风格与树立团队精神与个人社会形象,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口才沟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和社会岗位适应性。

3 教学评价设计

以过程考核为主,重点考核学生的口才表达沟通技能,利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创新合作的职业素质。《口才与沟通》课程建设采用“课证融合”方式,在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充分参考了全国普通话测试等级标准,使得课程内容与国家标准相统一,使得口才表达沟通的培养规格符合国家标准和产业需求。

课程考核形成 分数

比例 考核

时间 考核方式

过程性评价模块 25% 平时 上课考勤情况评定,课堂学习活动评比,日常作业评定、参与等。

检验性评价模块 25% 期中 选择模块 普通话测试证书考核(以普通话测试成绩为本模块成绩)

演讲

终结性评价模块 50% 期末 求职沟通

4 现代教学手段应用

4.1利用微课程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发微视频、视听光盘等多媒体课件,通过搭建起三维、动态、有特色的课程学习平台,从课堂内外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4.2传统的媒介,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字图书馆、各大网站等网络资源也充分的利用与推荐,使教学内容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延伸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拓展空间。[2]

4.3推荐相关人文、口才沟通等网站,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关注学科动态,收集信息;创建课程学习QQ群和教学微博,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倡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合作学习。

【参考文献】

[1]杨东进. 职业核心能力与职业素质教育[J]. 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09).

[2]金捷.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制定核心课程标准[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08(09).endprint

【摘 要】依据职业素质要求、岗位能力需要与学生可持续发展要求选择,从课程定位、课程目标和教学评价及教学手段方面阐述了在工科高职院校开展《口才与沟通》课程改革的方向与内容。使其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程,既能提升工科生的人文素养,又能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以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具有完整的职业行动和岗位任务设计等内容。

【关键词】岗位需求 口才沟通 课证融合 职业情境

依据职业素质要求、岗位能力需要与学生可持续发展要求选择,工科高职生除了应该具备专业能力以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沟通能力 [1]。那么在工科高职的学生生涯中,开设一定的人文课程可以与专业教学起到珠联璧合的作用。《口才与沟通》课程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程,既能提升工科生的人文素养,又能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以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具有完整的职业行动和岗位任务设计等内容。(如下图)

采用学生主体,教师导学的教学方法。以项目模块化、案例分析、小组研讨、语音测试与团队沟通、演讲竞赛等多元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学、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过程考核为主,重点考核学生的口才沟通技能,利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创新合作的职业素质。

1 课程定位

1.1定位: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职场情境化公共课程。本课程和学生所学专业结合,根据职场岗位情境设置课程内容,使公共基础课程和岗位结合,和专业结合,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践,能在职场中通过良性的沟通,更高效地发挥专业特长和提升个人职业空间。

1.2课程总目标:本课程着力培养学生在职场情境下的言语行为技能、言语行为美感,养成其人际沟通基本素质。引导学生掌握职业言语行为的一般规律,使学生了解以利于沟通协调各种关系为核心,从心理素养、逻辑思维、有声语言、势态语言等方面提高路桥和建筑高职生职业口语表达水平,能在不同场合进行交流、发言、演讲等,有效地开展社交活动并达成业务工作目标。

1.3前、后续课程:本课程作为核心能力型公共基础课,为各专业学生的社会入行实践奠定基础。在课程体系当中,该课程位于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是各专业的专业前导课程,后续课程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素质课程,和各专业课程的学习形成一个技能型人才培养链条,此外,与《就业指导》《职场礼仪》《工程文秘》等课程产生横向联系,促成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和职业素养的养成。同时,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也在公共基础课程中体现出来。

2 课程目标

将课程的目标分化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对课堂教学提出明确的指向性,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的操作与学生的延伸学习。

2.1 知识目标

序 号 知识目标

1 言语表达技巧:倾听、提问、反馈、肢体语言等

2 团队沟通的内涵与培养团队精神(以头脑风暴法为主)

3 职场沟通(以演示、任务情景参与为主),在不同人际风格的上司、下属和客户沟通等情景下正确使用各种沟通技巧并取得良好效果。

2.2 能力目标

序 号 整 体 能 力 目 标

1 通过团队沟通训练,学习人际沟通的基本理论知识,并用理论指导实践。通过提供案例分析、任务情景给学生感性认识,再结合实例让学生模仿练习,通过案例教学等多种手段,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倾听能力、语言表达思维能力和对普通话程度做出识别,并通过演讲等训练有针对性的提高。

3 会自我定位在团队中的角色,能提升与不同性格成员磨合、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素质目标

本课程基于职业岗位标准与工作过程导向,使用建构主义理论和行动导向学习理论为依据,通过组织学生学习口才表达技巧、职场沟通的相关基础理论和实务,使学生形成人际沟通的基本观念,获得个人口语表达风格与树立团队精神与个人社会形象,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口才沟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和社会岗位适应性。

3 教学评价设计

以过程考核为主,重点考核学生的口才表达沟通技能,利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创新合作的职业素质。《口才与沟通》课程建设采用“课证融合”方式,在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充分参考了全国普通话测试等级标准,使得课程内容与国家标准相统一,使得口才表达沟通的培养规格符合国家标准和产业需求。

课程考核形成 分数

比例 考核

时间 考核方式

过程性评价模块 25% 平时 上课考勤情况评定,课堂学习活动评比,日常作业评定、参与等。

检验性评价模块 25% 期中 选择模块 普通话测试证书考核(以普通话测试成绩为本模块成绩)

演讲

终结性评价模块 50% 期末 求职沟通

4 现代教学手段应用

4.1利用微课程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发微视频、视听光盘等多媒体课件,通过搭建起三维、动态、有特色的课程学习平台,从课堂内外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4.2传统的媒介,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字图书馆、各大网站等网络资源也充分的利用与推荐,使教学内容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延伸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拓展空间。[2]

4.3推荐相关人文、口才沟通等网站,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关注学科动态,收集信息;创建课程学习QQ群和教学微博,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倡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合作学习。

【参考文献】

[1]杨东进. 职业核心能力与职业素质教育[J]. 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09).

[2]金捷.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制定核心课程标准[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08(09).endprint

【摘 要】依据职业素质要求、岗位能力需要与学生可持续发展要求选择,从课程定位、课程目标和教学评价及教学手段方面阐述了在工科高职院校开展《口才与沟通》课程改革的方向与内容。使其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程,既能提升工科生的人文素养,又能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以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具有完整的职业行动和岗位任务设计等内容。

【关键词】岗位需求 口才沟通 课证融合 职业情境

依据职业素质要求、岗位能力需要与学生可持续发展要求选择,工科高职生除了应该具备专业能力以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沟通能力 [1]。那么在工科高职的学生生涯中,开设一定的人文课程可以与专业教学起到珠联璧合的作用。《口才与沟通》课程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程,既能提升工科生的人文素养,又能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以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具有完整的职业行动和岗位任务设计等内容。(如下图)

采用学生主体,教师导学的教学方法。以项目模块化、案例分析、小组研讨、语音测试与团队沟通、演讲竞赛等多元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学、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过程考核为主,重点考核学生的口才沟通技能,利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创新合作的职业素质。

1 课程定位

1.1定位: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职场情境化公共课程。本课程和学生所学专业结合,根据职场岗位情境设置课程内容,使公共基础课程和岗位结合,和专业结合,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践,能在职场中通过良性的沟通,更高效地发挥专业特长和提升个人职业空间。

1.2课程总目标:本课程着力培养学生在职场情境下的言语行为技能、言语行为美感,养成其人际沟通基本素质。引导学生掌握职业言语行为的一般规律,使学生了解以利于沟通协调各种关系为核心,从心理素养、逻辑思维、有声语言、势态语言等方面提高路桥和建筑高职生职业口语表达水平,能在不同场合进行交流、发言、演讲等,有效地开展社交活动并达成业务工作目标。

1.3前、后续课程:本课程作为核心能力型公共基础课,为各专业学生的社会入行实践奠定基础。在课程体系当中,该课程位于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是各专业的专业前导课程,后续课程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素质课程,和各专业课程的学习形成一个技能型人才培养链条,此外,与《就业指导》《职场礼仪》《工程文秘》等课程产生横向联系,促成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和职业素养的养成。同时,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也在公共基础课程中体现出来。

2 课程目标

将课程的目标分化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对课堂教学提出明确的指向性,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的操作与学生的延伸学习。

2.1 知识目标

序 号 知识目标

1 言语表达技巧:倾听、提问、反馈、肢体语言等

2 团队沟通的内涵与培养团队精神(以头脑风暴法为主)

3 职场沟通(以演示、任务情景参与为主),在不同人际风格的上司、下属和客户沟通等情景下正确使用各种沟通技巧并取得良好效果。

2.2 能力目标

序 号 整 体 能 力 目 标

1 通过团队沟通训练,学习人际沟通的基本理论知识,并用理论指导实践。通过提供案例分析、任务情景给学生感性认识,再结合实例让学生模仿练习,通过案例教学等多种手段,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倾听能力、语言表达思维能力和对普通话程度做出识别,并通过演讲等训练有针对性的提高。

3 会自我定位在团队中的角色,能提升与不同性格成员磨合、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素质目标

本课程基于职业岗位标准与工作过程导向,使用建构主义理论和行动导向学习理论为依据,通过组织学生学习口才表达技巧、职场沟通的相关基础理论和实务,使学生形成人际沟通的基本观念,获得个人口语表达风格与树立团队精神与个人社会形象,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口才沟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和社会岗位适应性。

3 教学评价设计

以过程考核为主,重点考核学生的口才表达沟通技能,利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创新合作的职业素质。《口才与沟通》课程建设采用“课证融合”方式,在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充分参考了全国普通话测试等级标准,使得课程内容与国家标准相统一,使得口才表达沟通的培养规格符合国家标准和产业需求。

课程考核形成 分数

比例 考核

时间 考核方式

过程性评价模块 25% 平时 上课考勤情况评定,课堂学习活动评比,日常作业评定、参与等。

检验性评价模块 25% 期中 选择模块 普通话测试证书考核(以普通话测试成绩为本模块成绩)

演讲

终结性评价模块 50% 期末 求职沟通

4 现代教学手段应用

4.1利用微课程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发微视频、视听光盘等多媒体课件,通过搭建起三维、动态、有特色的课程学习平台,从课堂内外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4.2传统的媒介,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字图书馆、各大网站等网络资源也充分的利用与推荐,使教学内容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延伸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拓展空间。[2]

4.3推荐相关人文、口才沟通等网站,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关注学科动态,收集信息;创建课程学习QQ群和教学微博,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倡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合作学习。

【参考文献】

[1]杨东进. 职业核心能力与职业素质教育[J]. 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09).

[2]金捷.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制定核心课程标准[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08(09).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证融合岗位需求
“分层、分段”课证融合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装备实践课程几种教学方法探析
基于岗位需求的青年教师一体化培养模式研究
财经类高职院校“课证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探析
基于岗位需求的《电子商务客服》课程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