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秋英
【摘 要】翻译不只是单纯语言层面上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信息的传递。汉语和英语的语言特点所依托的文化语境是不同的,汉语文学作品的汉译英过程会受到汉语高语境的制约。本文将从语用角度出发,以近现代散文汉译英中的常见问题为例,探讨汉译英过程中的高语境制约,揭示汉译英中语义表层下语用信息对翻译准确性和妥贴性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汉译英 高语境 低语境 语境制约
随着跨文化交流的深入,中华文化也随之在世界引起了极大的关注。翻译作为传播中华几千年文化的桥梁也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尤其是汉译英在传播中华文化长河中起了重要的作用。翻译负责转化与传输两种语言所负载的信息。然而,由于汉英两种语言的本质差异,翻译过程中常常难以精准而巧妙地传达原文背后承载的文化信息。
一、汉英语境文化差异
语境,即言语环境,既包括语言因素也包含非语言因素。美国人类学家霍尔(Hall)提出文化具有语境性的观点,将文化分为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根据霍尔的研究,汉语属于高语境文化依赖的语言,而英语则属于低语境依赖的语言[1]。因此汉英两种语言在语境依赖高低程度上有非常显著的区别。
“汉英两种文化在语境性上的不同,导致语境的信息所承载的作用不同,因此,信息在语言层面与语境层面的分布也就不同。”[2] 高低语境对汉译英的影响很重要一点表现为语用与语义关系的不同。高语境文化下的汉语注重写意,话语语用远远超出表面的语义信息,作者的真正意图往往隐藏于语义表层下的潜台词,更多的信息隐藏在语境中。而处于低语境文化下的英语,注重写形,大量的信息要依靠语言层面来传递。说话人往往把自己的意思尽可能清楚的表达出来,最大程度的避免产生误会的可能,使听话人一听就懂。因此,在汉译英过程中,要准确地传达汉语原文的意思,真正实现翻译的对等,译者需要注意到汉英两种语言对语境文化依赖程度的差异。
二、汉译英中的语境制约
汉字是中国文化精髓的语言表现形式,篇章中的汉语表达对语境具有很高的依赖性。在理解信息的过程中,强调交际双方的领悟能力,信息的细节,所表达的含义不需要清楚明了的指出,只需点到为止,秉承了中华文化中的含蓄美。比如中国古典诗语义信息短小精悍,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但传达的信息却是掩藏在简单语义下丰富的内涵,其深度和广度是文字表面无法传递的。现代文学作品,如中国近现代散文,虽然在表达方式上直白了许多,但在行文上也延续了这一语言特点,表现出汉语高语境依赖的特点。相比之下,英语语言表达形式重形,交流方式直接明了,几乎所有的信息都会清晰明了地表现在语言层面上。汉英两种不同语言在表达形式上明显的差异要求译者在汉译英的翻译过程中把握好潜在语义信息之下的语用信息,只有进行正确的信息解码才能保证翻译的准确性。而语用信息通常隐藏在语境当中。因此理解和把握话语中的语境是汉译英的关键。话语的语境一般有三个来源,即话语的认知背景,上下文和现时情景。本文将节选《英译中国近现代散文选》其中的部分例子来分析说明。
1. 认知背景的制约
话语语用信息中的认知背景包括人们的经验,社会文化等百科知识。中国近现代散文中,行文大都秉承了中国传统的含蓄美,透露着汉语的委婉表达方式。在汉译英时要实现翻译的精准性和巧妙性,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把隐藏在行文中含蓄的信息以西方人可以接受的直白语言层面表达出来,就必须对行文中的背景知识和社会文化有深刻的认识。
例1:“万一不慎,同兰姆所说的一样,儿子们都上了断头台,那真是祖宗三代的霉都要倒尽,哪里还有什么‘官人请!娘子请!的唱随之乐可说呢?”
———郁达夫《谈结婚》
该句中如果把“唱随之乐”简单直译成“唱随”,忽略了该词语义下潜在的深刻内涵,就与原文表达的意思不符了,也就误导目的语读者对信息的理解。要准确理解原文语义下的内涵,挖掘出潜在的语用信息,首先要了解该话语的认知背景。该散文创作时中国正处于新旧社会的更替间。当时中国社会虽出现各种新思潮新观念,人们的思想行为较以前更为开放,但总体而言,中国人还是比较传统含蓄,当时的中国社会还没有开放到大胆地描绘夫妻之间的闺房之乐。作者还是秉承了中国文化的含蓄,委婉地使用“唱随”一词来表达。因此,译者在翻译时,不宜太过含蓄,要结合西方人线性思维的特点,把汉语中委婉的表达通过英语直白的语言层面表达出来,否则原文中作者的意思就无法准确地传达给目的语的读者。故此处“唱随之乐”不宜逐字直译为the bliss of singing, 译为wedded bliss(闺房之乐)较为妥贴。
2. 上下文的制约
除了认知背景这一语境的制约,汉语的行文表达所传递的信息还受到上下文的制约。因此译者在翻译时要注意结合段落,句子之间的逻辑,要准确把握句子中某些词语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如:
例2:“……作为一个中国人,经书不可不读。我年过三十才知道读书修行的重要。”
——— 梁实秋 《时间即生命》
在这,假如把“读书”直接翻译成英语里对应的“reading”,显然没能把原文中作者的真正意思表达出来。在原文中,“读书”并不是它传达的语义信息“reading” 那么简单。这里应该要注意到它的语用信息。根据上下文语境,上文提到“经书不可不读”,我们知道“读书”这里读的是“经书”, 而不是普通的“书”,因此原文中的“读书”应该翻译成 “classics” 才妥当,才能准确表达作者的意思。因此这一句可译成“…It was not until I was 30 that I came to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self study in the matter of classics.”
3. 现时情景
此外,在汉译英的过程中,要实现翻译的精准和巧妙,译者除了要知道原文表达受到认知背景,上下文的语境制约之外,还要知道对于某些特定的语言形式的理解,还要依托事件所涉及的时间,场所和人物等现时情景因素,依靠这些因素形成具体的语境假设才能准确地把握原文的涵义。如:
例3: “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 回头看见我, 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朱自清 《背影》
该句中,如果按照原文字面意思中的语义信息,“里边没人”可译成对应的英文there is no one inside等之类。然而,此处翻译不宜仅仅停留在语义信息层面,应该要挖掘原文想表达的准确意思。看过朱自清《背影》的读者都知道这句话是作者的父亲在送作者去北京读书时在火车前离别的话。若直译成“里边没人”那和事实是相矛盾的。因为火车上很多人。这句话实际传达出父亲对儿子出门在外的担心,担心江湖险恶,担心儿子尚小不懂得自理,也显示出父亲对儿子的深爱。而父亲这句含蓄的话有另一个内涵,就是“进去吧, 里边没人看着你的东西,小心点。”因此,英译时应把蕴含在话语中的深层次含义表达出来才能让英语读者深切体会到一个父亲对出远门儿子的担心,也才能把原文的意图准确地表露出来。故此处“里边没人”可译成 “Dont leave your baggage alone”之类的。
可见,在汉译英时,忽略英汉两种高低语境文化的差异,译文就无法确切地传递出原文的意义,这有可能让目标语的读者产生误会。为避免这种可能性,译者可利用原文及其语境所提供的认知背景,上下文,现时情景等因素结合逻辑推理能力,将高语境文化中的信息准确巧妙地传递到低语境文化中去。
三、结语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传播活动,不可避免地要遇到源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的碰撞。汉英两种语言高低语境的制约正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个方面。本文以《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例,分析的汉语的高语境制约。在汉译英中,要高度重视蕴含在汉语原文高语境文化中的信息,并对其进行清晰的解码,而后传递到依托低语境文化的英语语言中去,把内化在原文中的信息外化到译文的语言中去,才能达到翻译的准确和贴切,从而成功地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Hall Edward T,居延安译. 超越文化 [M]. 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8.
[2] 张鲁宁. 浅析语言结构棱镜下的高语境与低语境文化 [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1):133-13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