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坦辑
●阎连科获卡夫卡文学奖
据捷克通讯社报道,以中国近30年以来社会巨变为背景、创作极具现实讽刺性和荒诞意义的小说而知名的中国作家阎连科获得了2014年度“卡夫卡文学奖”。来自世界各国的专家组成了今年的评审团,于近日做出决定,将第14届“卡夫卡奖”授予中国作家阎连科。“卡夫卡奖”是为纪念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大师法兰兹·卡夫卡所颁发的年度国际文学奖,该奖项被视为捷克所颁发具全球重要性和影响力的文学奖项,也是今日最富盛名的文学荣誉之一。提名的作品标准为要有“人文性格和文化宽容之贡献,允许国家、语言和宗教上多样地存在,而且其角色能够永恒并有效地呈现出关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见证”。获奖者能够前往布拉格老城的市镇厅获得由捷克参议院议长和布拉格市长颁发的10000美元(约7500欧元)的奖金,以及一座以布拉格当地的纪念雕像为范本所制作的卡夫卡小型铜像。
●胡适留学日记手稿将首度公开
胡适早年留学美国时期的日记手稿,将首次公开,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影印出版。这批手稿共有18册,其中最后两册从未发表过,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胡适留学日记是胡适在1910年至1917年间,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时期的札记,记录了胡适在美国的见闻和思想。日记最早由上海亚东图书馆以《藏晖室札记》为名,在1939年整理出版,共分为17卷,编为4册。此后,商务印书馆、安徽教育出版社、湖南岳麓书社等多家出版社依照“亚东版”,以《胡适留学日记》为名重印出版。因原稿从未披露过,亚东版日记的完整性、准确性一直难以考证。此次手稿整理中最大的惊喜,是发现了《北京杂记一》和《归娶记》这两册从未发表过的日记。《北京杂记一》记录的是1917年9月至11月,胡适回国后初到北京的交往杂记和读书笔记。《归娶记》则写下了1917年12月到1918年2月2日,胡适到安徽老家娶亲的经过。《归娶记》文末还收有胡适新婚所写的一首词《生查子·前度月来时》,同名词作曾于1917年6月在《新青年》刊发,但这首《生查子》除了首句以外,与前作全然不同,当为胡适重新改写。“这批手稿保存得相当好,是近年来胡适研究在史料发掘方面最重大的发现。”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子善翻阅了手稿影印件,认为这批资料足以引起海内外学者关注。
●《中国文情报告》(2013—2014)在京发布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日前在京发布了“文学蓝皮书”——《中国文情报告》(2013—2014)。《中国文情报告》已走过11年,以丰盈的信息量和显著的前瞻性,对中国文学与文坛的发展与走向、现象与成果、经验与问题等各类情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细致的扫描。《中国文情报告》主编白烨指出:各类文体的写作中现实性普遍增强,文学生产中日渐显现市场化的深入渗透,是最为显见的总体性特征。文学中的现实性的强化,既表现于贾平凹的《带灯》,韩少功的《日夜书》,苏童的《黄雀记》、马原的《纠缠》等人的题材不同但现实感强烈的长篇小说,也表现于方方、陈应松、刘庆邦、毕飞宇等人的直面社会现实的中短篇小说,还表现于纪实文学的切近改革现状,反映生活新变动、新气象和瞄准关乎民生的社会焦点与热点的书写,散文把笔触伸向现实生活的深处等倾向。与往年相比较,2013年间,操持现实主义手法的许多作家,以对现实生活的新的掘进,续写着自己的文学新篇,而许多带有先锋色彩的非现实主义作家,也纷纷向现实主义之路倾斜和回归,使得现实主义的写作成为蔚为大观的时代风尚。蓝皮书指出,由于环境与氛围、代际与群落、观念与方式、生产与传播等各种因素的持续变异,文学的场域与文学的问题,走向越来越具有浑象性。这使得文学的问题越来越是综合性的问题,社会性的问题。
●首届屈原诗歌奖在宜昌颁奖
由中国诗歌学会、湖北省宜昌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屈原诗歌奖”颁奖晚会日前在屈原故里宜昌举行。88岁的老诗人李瑛以其新作《比一滴水更年轻》获得桂冠诗人奖项。诗人西川的《够一梦》、王家新的《塔可夫斯基的树》、李亚伟的《河西走廊抒情》、雷平阳的《出云南记》、朵渔的《最后的黑暗》、江非的《傍晚的三种事物》、郑小琼的《纯种植物》等诗集或长诗获金奖。中国屈原诗歌奖由中国诗歌学会面向中国两岸三地诗人、海外华语诗人设立,将每两年举办一届,颁奖地设在宜昌。曾因《一月的哀思》而闻名的李瑛16岁开始写诗,至今笔耕不辍,他在接受奖项时说,自己一生对诗怀着无限敬畏与忠诚,做潜心严肃的探索和追求,但成果有限,看到一大批中青年诗人成长起来,感到欣慰和振奋,期待出现更多经得住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好作品。
●莫言趣谈《红高粱》和《归来》的区别
莫言日前在北京MOMA百老汇电影中心对话张艺谋,畅谈对《归来》的感受。莫言说:看的过程中流了不少眼泪,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会笑话我。《归来》是张艺谋导演的第20部电影,也是这里面非常突出的一部。从故事方面看比较老套,比较陈旧,但他用陈旧的故事演绎了人世间最真挚的感情,而且演绎得合情合理、丝丝入扣,把戏拍成这样是不容易的。在谈到《红高粱》和《归来》的区别时,莫言说:“艺术技巧上,《红高粱》是有些遗憾的。但尽管如此,那里面洋溢的青春朝气,《归来》里找不到。《归来》是深水底流,一切都压到里面去了。看《红高粱》可以站着看,跷着脚看,看《归来》要安安静静用心来看。这是随着导演人生阅历越来越深厚,艺术上逐渐走向成熟,往内敛的一个结果。我们还是会怀念《红高粱》里面那种不成熟的东西,如果没有那种东西,也没有今天的作品。我个人的写作也是跟张导相似的,由张扬到反省、检讨,由外往内,这是一个艺术家成熟的标志,那种飞扬跋扈的东西再要表现就很难了。”莫言表示,小说改编电影就是一个取舍的问题,怎么把小说里精华的东西提取出来是关键。电影拍得不好,观众骂导演,不骂作家;电影拍得好,观众说那是小说写得好。反正作家都是沾光,没有亏吃。有一年我跟张艺谋、大江健三郎聊,说小说写不好,可以撕掉,但是电影拍到一半的时候感觉不好了,你还要咬牙切齿,鼓动下面的人拍完。所以我们不能过分要求导演要忠实原著。endprint
●曹文轩认为儿童对故事的需求是出于本能
日前,儿童文学家曹文轩的系列小说《我的儿子皮卡》出版5周年庆典在北京举办,谈到这部风格诙谐的作品,曹文轩毫不讳言的表示,当今中国儿童文学曾长期缺乏幽默品质,“我们应当重视这一点。儿童文学的对象是没有耐心的孩子,他们对故事的需求出于本能。”《我的儿子皮卡》是曹文轩首部少年成长系列小说,目前已出版十册。该套丛书以幽默诙谐的笔调讲述了小男孩皮卡的成长故事。在谈到《我的儿子皮卡》的特色时,曹文轩提倡从这种角度出发为孩子多写好故事,他同时表示,幽默在文章中不可缺乏,“无论从哪种意义上讲,在现代社会,幽默在儿童文学中的地位变得更加重要,中国儿童文学曾长期缺乏这种品质。”
●郑愁予称“以诗行仁”是诗人的责任
台湾著名诗人郑愁予日前应邀赴三峡大学讲学,精妙的开篇语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赢得掌声阵阵。81岁高龄的郑愁予从神话到历史,从孔子到屈原,郑愁予引经据典,妙语连珠,将大学生们带入了丰富的诗情世界。“人是万物之灵,诗人更要有性灵。”郑愁予说,性就是人类的本性、自然的天性;而“灵”,就是人的意志产生的力量,简单来说,诗人的性灵就是崇尚美、善和爱,关注生灵,没有性灵,就不能写出好诗。在郑愁予看来,“性灵”的最高境界是崇仁念,他说,中国传统诗词有儒家济世、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就是要把“仁”这个意念,以诗的形式表现出来,使人受到感应、启示和共鸣。“这是诗人的责任。”郑愁予强调说。“很多人写诗常常表现的是自己的私密,这就违背了性灵的作用。”郑愁予说,这样的作品即使文字非常巧妙,但却让人难以亲近。
●林那北认为网络写作还是比较年轻
前不久,在台北举办的海峡两岸无线阅读文化发展论坛暨熊猫看书2014作者年会上,作家林那北说:我是写传统小说的,也主编一本传统文学的小说杂志。之前对整个网络小说离得非常远,一点都不了解,从很皮毛的看法上,觉得网络小说现在非常热闹,它们现在生机勃勃的,特别自由,另外就是收入非常多,每天的写作量非常大。这些对于传统文学来说都不是评判一个小说,或者一个小说作家的标准。我们写传统小说的人,或者说去写作和分析、去挑一些好小说的判断标准,基本上,会觉得如果写小说非常快、这故事非常光滑,马上就会觉得很警惕。因为这么写的时候,自己会产生一种心虚感,就是一定要刹车——生活这么难,它会这么光滑,那么一定是有问题的。像我个人写作的时候,如果今天写得非常顺利,我一定会觉得不行,哪怕我停下来,我想一想看,我还有没有其它的走向?另外就是传统作家来说,一般不敢夸,比如我今天写了1万字,如果在哪个场合上讲,别人会觉得很可疑的。我一直觉得,生活出现新的生活形态,或者写作形态,应该是可以祝福的事情。总体来说,我觉得网络写作还是比较年轻,在整个写作的成长过程中间,它一定会有更多的要求。因为这种题材反复都是重复,那么你能呈现出什么更多的经验?你有什么更多的发现?你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与众不同?一定是会有技术上的要求的。
●张炜首部长篇儿童文学作品《少年与海》出版
近日,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当代著名作家张炜的长篇儿童文学作品《少年与海》由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少年与海》是一部以野生动物生存状态、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为题材的长篇儿童文学作品。作品以“我”、小双和虎头三个聪明伶俐、心地善良、对一切都感到好奇的少年为叙事视角来推进故事,通过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悬念迭出的故事情节,展现了海边村庄里神秘莫测的瑰丽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老人们总是试图用林子里有可怕的妖怪这一似是而非的描述来阻止我们与林子里的人物亲密接触。然而,三个少年却总想看个究竟。他们终于接近了传说中来可怕的“小妖怪”、老袍子、蘑菇婆婆、牙医伍伯以及看起来很晦气的狸花猫球球,后来又在别人的蛊惑下逮住了小妖怪,还对其他人物进行过所谓的惩罚。然而,事实告诉我们,这些所谓的可怕人物对人类其实毫无恶意,甚至跟周围的人类有着美好而和谐的关系。经过一系列变故,我们改变了原来的看法,他们对海边那片神秘而美丽的林子充满了感情,也对世界的复杂和深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在谈及创作初衷的时候,张炜表示,他是要通过这样一部独具特色的作品,谱写一首唱给野生动物的赞歌和一部表现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长篇生态史诗,同时也表达自己对非理想人与自然关系的某种警醒和否定,以警醒在超速发展的全球化、现代化环境中片面追求物质富足而忽视心灵修养的当代社会。
●叶辛最新小说《问世间情》在上海首发
日前,作家叶辛的最新长篇小说《问世间情》在上海首发。在这本新作中,作家将目光从自己熟悉的“知青”话题上转移开来,转而关注起“新上海人”的情感生活。“这是我最接近生活的一本书。”在上海浦东新区潍坊社区举行的新书首发式上,叶辛这样表示。在此之前,他通过由《蹉跎岁月》、《孽债》、《客过亭》组成的“知青三部曲”,基本上刻画出了知青一代人几十年的人生轨迹和命运轨迹。而《问世间情》中的上海,则不同于此前以亭子间、石库门为代表的老上海生活,作家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新上海人”中的底层劳动者,通过探讨农民工进城后组合“临时夫妻”这一特殊现象,关注农民工进城后的情感生活,深入探讨了改革开放和城镇化浪潮中不可避免的情感变迁和生活矛盾。“故事写的是一个与以往弄堂、石库门迥然不同的上海,探讨的不仅是农民工进城后‘临时夫妻的现象,也向爱情这一主题发出了当代人的诘问:问世间情为何物?”叶辛说。而新书的出版,也意味着他今后的创作将更关注现实生活。
●刘慈欣《三体》英文版在美发行
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畅销科幻作品《三体》三部曲——《三体》《黑暗森林》《死神永生》的英文版将于年底在美国出版发行。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有限公司近日宣布,已与国际知名的托尔公司完成了《三体》英语版全球出版合同的全部签署程序。《三体》三部曲是刘慈欣的首部长篇系列小说,被称为是一部想象中的未来史诗,作品以恢弘大气的笔触描述了地球文明以外的“三体文明”。该作品被誉为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评论人士称其“为中国文学注入整体性的思维和超越性的视野”。2012年,刘慈欣与中教图进出口公司、《科幻世界》杂志社共同签署了《三体》英文图书版权合作协议。此后,三部曲分别确定了译者。《三体》第一部由美籍华裔科幻小说家兼翻译人刘宇昆完成,来自美国的乔尔·马丁森和艾瑞克·亚布拉罕森则分别完成第二部和第三部的翻译。据了解,目前《三体》三部曲的第一、二部已翻译完成。endprint
●钱钟书《外文笔记》出版
《钱钟书手稿集·外文笔记》(第一辑)日前首发,这部将分三册出版的新书是钱钟书先生留学欧洲时的外文读书笔记。《外文笔记》是钱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间,循序渐进阅读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拉丁语、希腊语7种语言书籍所做的笔记,涉及题材包括哲学、语言学、文学作品、文学批评、文艺理论、心理学、人类学等众多领域。此次先期出版的第一辑,是钱钟书先生留学欧洲时的外文读书笔记,涉及英、法、德语和少量的意大利语、希腊字母。钱钟书先生去世后,读书笔记一直由其夫人杨绛先生精心保管。在交付出版社之前,杨绛先生已经对手稿进行了初步的清点和整理,并亲自邀请外国专家对外文笔记进行整理和编目。在序言中,杨绛先生写道,“钟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摸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他说,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发现”。德国汉学家、《围城》的德文译者莫宜佳博士和她的丈夫莫律祺应杨绛先生邀请,为笔记进行整理和编目。他们将全部笔记按时间先后重新排序,分为六辑。莫宜佳表示,这些笔记是跟钱先生本人分不开的,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会激发读者和学者的兴趣,启发他们做更深入的探讨。
●法国作家韦伯称最好的风格是隐去的风格 被誉为“法兰西天才作家”的贝尔纳·韦伯日前携带其《蚂蚁帝国》三部曲开启访华之旅,并与北京作家、翻译家和评论家进行了交流。《蚂蚁帝国》三部曲分别是《蚂蚁帝国》《蚂蚁时代》《蚂蚁革命》,讲述在漫长的蚂蚁族群战争中,褐蚁联邦意欲成为蚂蚁世界乃至整个地球的霸主与人类世界之间进行的血雨腥风、惊心动魄的故事。蚂蚁这种老幼皆知且无人重视的微小昆虫,在本书中被塑造成地球上两大社会文明之一,并与人类社会文明相提并论。《蚂蚁帝国》三部曲全球发行量突破5000万册,已被译成30多种语言文字出版。该书本月将由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引进出版。在交流会上,韦伯与中国同行分享了自己的创作经验,他说:“我尝试过许多种写作风格,就像音乐风格。我写作的时候总是带着耳机听电影音乐,我写的句子长短、文字风格都会和所听的音乐契合。我写的句子、段落要有起伏,有乐感。”他认为,最好的风格是隐去的风格。“最好的状态是,读者在阅读时面前呈现的不是词、句子,而是画面,我希望把我脑中的画面直接传递给读者。我的写作风格简单明了,用最易懂的词。我希望孩子们能懂,这也是我的作品能被翻译成那么多种语言的原因之一。”
●冰岛当代小说《蓝狐》中译本出版
日前,由译林出版社、冰岛大使馆、冰岛文学基金会举办的《蓝狐》首发式在京举行,《蓝狐》由冰岛作家松创作,松本名西格勇·比尔基·西格松,笔名“松”取自原名缩写,意为“视觉”。松1962年生于雷克雅未克,15岁时出版第一本诗集,迄今已出版了8部小说,还有若干诗集、戏剧和歌词集。他用冰岛语创作,作品已经被译为25种语言。《蓝狐》出版于2003年,小说以一次暴风雪里的猎狐行动开篇,博德牧师在雪地里纹丝不动待了整整18个小时,狩猎一只警觉的蓝狐;药草专家腓特烈埋葬了残障的养女,而她的遗体的去处和身世谜团却另有真相。小说篇幅很短,中译本只有4万余字,但却是松花了两年时间创作完成的。松在谈及创作过程时提到,他花了一年的时间来收集小说的必要素材,如19世纪冰岛的猎狐方式、葬礼仪式、海上的灾难、雪崩、领结的系法,以及如何对待残障人士等。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古老精练的冰岛语融入了他的叙述。而在他与英国著名弦乐四重奏团柏洛斯基四重奏合作时,灵感突至,他决定用古典的弦乐四重奏的结构来创作小说,舒伯特的《冬之旅》就是他为这本书想象的配乐。2005年松凭借《蓝狐》获得北欧文学奖,评审委员会在颁奖词中说:“《蓝狐》巧妙地在诗歌和散文边界中达到了一个平衡点,该作品从冰岛英雄史诗和浪漫主义色彩的叙事艺术主题中,编织出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其中又突出体现了现今的一些伦理问题。”英国作家A·S·拜厄特称松为“北方的大师”,“阅读他的作品改变了我的整个文学地图”。《蓝狐》中译本出版,可视作是对冰岛当代文学的首次译介。
●“蓝色东欧”译丛推出第二辑和第三辑
2012年年初,第一辑“蓝色东欧”译丛出版,一共六部。日前,花城出版社又继续推出了第二辑和第三辑“蓝色东欧”译丛,包括捷克作家伊凡·克里玛的小说《一日情人》、斯洛文尼亚作家托马斯·萨拉蒙的诗集《十亿个流浪汉,或者虚无》、匈牙利作家瓦莫什·米克罗什的小说《父辈书》、罗马尼亚作家卢齐安·布拉加的箴言录《神殿的基石》、波兰作家斯塔尼斯瓦夫·莱姆的小说《索拉里斯星》共五部作品已出版。据丛书策划人朱燕玲介绍,“蓝色东欧”丛书将在10年内,达到出版80至100本的规模,所有译本尽量从原文译介,也包括从英语和法语等权威版本转译,“基本上将东欧各国现当代以来的优秀文学作品囊括进来,达到整体性、艺术性、思想性、专业性与可读性协调统一的精品水平。”《世界文学》副主编、本套丛书主编高兴介绍说,曾经的东欧文学常常与红色经典作品联系一起,阅读这些红色经典时,他自己也曾深受感动,但他同时强调:“红色经典并不是东欧文学的全部。若认为红色经典就能代表东欧文学,那实在是一种误解和误导,是对东欧文学的狭隘理解和片面认识。因此,用艺术目光重新打量、重新梳理东欧文学已成为一种必须。”高兴解释说,蓝色是流经东欧不少国家的多瑙河的颜色,也是大海和天空的颜色,“‘蓝色东欧正是旨在让读者看到另一种色彩的东欧文学,看到更加广阔和博大的东欧文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