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淑霞
内容摘要:翻译服务作为经济、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兴行业,对译者的外语熟练程度以及翻译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针对翻译职业的特殊要求,翻译从业者必须是高层次、应用型的专业翻译人才。
关键词:翻译行业 实用翻译 翻译人才
中国“入世”以及对外贸易经济的蓬勃发展催生和繁荣了国内的翻译服务业。翻译作为沟通国际合作交流的桥梁, 逐渐成为文化经济中仅次于教育行业的又一新兴的现代服务产业。翻译服务产业的迅速崛起及其发展规模着实举世瞩目。统计显示,过去十年间翻译产业所带来的产值呈现急剧上升势态:2003年中国翻译市场年产值为人民币110亿元,2005年,年产值突破人民币200亿元,2007年更是超过了人民币300亿元。相应之,国内翻译公司及其翻译从业人员数量亦急剧膨胀。根据资料报道,截至2009年,国内各种经济成分性质的翻译公司就有近3000家,实际从事翻译工作的企业可以用万来计算,在岗的翻译专业技术人员约6万人,另有约数十万人以不同的形式从事翻译工作。然而,就目前各方对翻译市场服务的评价来看,不容乐观。翻译服务差,译品质量低劣成为见诸报端的普遍诟病。这对国家而言,翻译能力的薄弱会影响其外贸易经济的顺利发展;对于客户而言,低劣的翻译质量使他们难以获得满意的相应产品增值信息的服务。所以,这损害的不仅是不国家和个人的利益,更是伤及到整个翻译行业的信誉。有媒体曾经报道:由于无法消化来自国际上的巨大信息流,大量信息难入国门,中国也将因此失去众多的商机和经济效益。同时,又因译者专业素质低下,大量外文资料在翻译中产生译偏、漏译、胡乱译等瑕疵,致使进入国内市场的世界500强企业这样的国内翻译市场大客户,宁愿多出四五倍的高价,把翻译任务送交港、澳、台,甚至国外的翻译机构来合作。譬如,2007年的300多亿的翻译市场份额中有相当一部分被国外同行获取。一位多年从事市场翻译的业内人士曾慨叹道,翻译行业是一个新兴的效劳业,全部行业开展较快,重要的是行业的成本投入较少、报答较高。翻译行业低门槛准入,翻译质量监管的缺失,再有价格上的无序竞争,极易引起市场的混乱。浮躁又急功近利的翻译市场不会长期地繁荣。要提高翻译服务水平,翻译质量是关键;要提升翻译质量,翻译队伍的专业素质是核心。
国家外文局副局长黄友义曾就国内翻译行业的现状指出,中国的翻译产业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不够成熟。为促使中国翻译产业良性、有序和更成熟地发展,要加大三个方面的工作力度:第一,加大翻译人才的培养力度。第二,大力推进翻译市场的准入制度,把好质量关,提高翻译市场的总体水平。第三,大力倡导职业道德,加强行业自律。由此可鉴,要扭转和提升目前国内翻译行业的服务质量和翻译水准,当务之急就是加大对翻译人才队伍的建设。
当前,翻译行业的从业人员鱼龙混杂,水平良莠不齐,专业素质相去甚远,状况令人堪忧。这其中能够真正胜任翻译工作的合格人才严重不足,尤其是高层次、应用型的专业翻译人才更是短缺,从业队伍中高水平的翻译人员只有5%左右,缺口比例高达90%。毋容置疑,中国不断开放的改革之门在日益扩大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需求的同时,更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各领域对翻译的需求,翻译的数量和品类极大地丰富。中国已然成为举世瞩目的“翻译大国”。但是,这个“翻译大国”却与我们理解的“翻译强国”相去甚远。原因就是在于翻译队伍的能力和水平。根据一些学者对本地译所翻译从业者的情况调研显示(涉及商贸、旅游、政府机构、工矿企业、餐饮、医药等领域的翻译),在各翻译公司中专职翻译人员大多是具有外语本科学历,兼职人员中七成以上是非外语专业毕业生,还有相当部分的从业者只有专科学历。调研凸显出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翻译人员的整体专业水平层次较低。纵然有些具有外语专业水平等级证书的,抑或持有中、高级口译证书和全国商务英语翻译资格证的译员,在实际工作中也难以完全胜任翻译任务的要求。翻译行业是一个涉及面极广、竞争性很强的领域;而翻译工作也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职业,一项高度创新性的劳动,对译者的要求很高。翻译必须经过专门的培训,绝非懂外语就能做翻译,更非凭经验就能胜任的。翻译实践表明,翻译人员即便是具备了某种外语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如果他的母语功底较为薄弱,也必将严重妨碍他进行汉译外任务的顺利、高质量的完成。此外,就对译者综合素质的要求来看,他们必须拥有或是具备其他专业学科领域的知识背景。调研结果还显示出绝大多数翻译人员学科知识相对单一,对其它领域的知识储备甚少,缺乏认知。翻译行业的工作,基本是应用翻译领域,涉足多专业、多文体的翻译任务。有可能是商业合同书的翻译,也可以是机械操作说明书、抑或工艺流程的翻译,内容风格各异。译者仅凭双语语言的转换能力,而不了解甚至完全不知相关译文涉及的专业知识,是绝不可能保质保量地按要求完成翻译的任务。就算是借助专业工具书籍完成了翻译,其译品可读性也不高。
当翻译作为一种职业,无论是兼职还是全职,其专业化程度都很高,应用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现实情况是,翻译行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缺乏规范和监督,对翻译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评价标准也不健全。低质量的翻译和严重匮乏高水平的专业翻译人员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瓶颈。要规范翻译行业,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专业翻译人才的需求,提高翻译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质,建立对翻译人才的培养和评价机制已刻不容缓。2003年12月,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负责实施与管理“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的首次试点,对参试者的口译或笔译方面的双语互译能力和水平进行评价和认定,颁发相应等级的证书。“翻译考试”对加强我国外语翻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翻译专业人才水平和能力不可或缺,很是必要。它不仅为用人单位可根据需要聘任相应职务的从业人员提供可靠的参照标准,还为进一步规范翻译市场,加强对翻译行业的管理、更好地与国际市场接轨,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服务提供了有力的保障。2007年5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全国启动了翻译硕士(MTI)专业学位的试点申报工作。这一工作的启动又为我国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专业化翻译人才提供了重要的渠道。2008年,翻译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与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证书实现接轨,翻译硕士学位教育与职称制度及行业规范管理有机结合起来,翻译考试作为人才评价的标准将逐步起到引导翻译教学服务翻译产业的作用,使翻译人才的培养和翻译市场有机衔接,更多更好的高素质、应用型翻译专业人才从学校进入社会服务翻译行业。endprint
做好翻译不容易,成就一名优秀的翻译人才就更不易,这通常需要四、五年的历练。“翻译行为属于语言行为,语言行为具有经验性。翻译者从业者只有亲历亲为、凭亲身经验的提炼再提炼才能获得对一切专业理论知识、原理、规范、方法的系统性的认知,再不断地实践和进一步地提升,最终才能获得熟练操种语言的技能和语言能力。”在2013年召开的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年会上,国务院学位办副主任孙也刚博士在主旨发言中将专业学位定位于“培养适应社会特定职业或岗位实际工作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翻译硕士教育是要求外语和翻译能力都达到相当高水平的实践性专业,是以实务(翻译项目)内容教学为根本,突出强调实践教学。换言之,翻译硕士教育是一种整体化素质教育,培养的是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专业翻译人才,和行业密切接轨的人才培养。区别于传统以教师为主导的理论为重的教学模式,翻译硕士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实践课程比重,特别开设与行业深度合作实施的综合性翻译实践课程,由老师指导和协助学生参与并完成由社会翻译公司或企业机构的派发的翻译任务及项目,带领学生“在做中学”(learn in doing);同时,为满足学生能力发展的多样化,培养他们对未来职业的适应性(professional adaptability),学校联手社会资深翻译公司或者职业翻译培训机构,邀请经验丰富的职业翻译专家走进课堂,举办讲座,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经验交流活动。MTI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是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增加学生一定的践习经验,提升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未来进入翻译事业岗位之时,他们就能尽快地适应和融入到工作中,成为行业的栋梁。
进入二十一世纪,在商品经济为主宰的社会大潮下,翻译已然进入商品生产、科技创新、经济文化交流和日常生活的巨大的互动网络中,翻译的社会化功能得到极大的强化,没有哪个领域不需要有人从事翻译。翻译必将是服务于社会的“百行百业”。应用翻译作为翻译市场的主要任务,因其涉及范围之广,涵盖学科之众多,对翻译从业者的要求相应就极高。这要求译者必须具有深厚的专业外语和母语的功底(专业理论与语言技能),同时必须兼备较宽广可供广泛迁移的知识平台(百科知识),具有持续发展的潜能和不断的创新能力。译者就是交际者,译者的知识结构越博越好。
伴随着世界各大洲、各区域、各国之间的全球性交流互动的大趋势,社会市场各领域对口笔翻译人才的需求量日渐剧增;而社会经济、文化和高科技的高速发展,也必然对翻译提出更高的需求。因此,高校培养翻译人才,只有密切结合经济发展的需求,向社会输入“接地气”的高才生,才能真正提升翻译行业队伍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增强翻译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翻译强国”称号。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中国翻译产业存在的问题[OL].http://baike.baidu.com/view/386803
.htm
[2]阮巍.我国翻译产业数百亿市场待开发(OL)腾讯财经http://finance.qq.com/a/20060615/000388.htm
[3]方梦之、毛忠明,英汉——汉英应用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p14
[4]孟庆升.试论翻译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导向[J].天津: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08,(3):p71-73
[5]刘宓庆.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p2
[6]平洪.与时俱进,提升内涵,推动我国MTI教育持续发展[J].北京:中国翻译, 2013,(4):p50-52
[7]许建平、张瑾.从翻译人才市场的需求看我国外语教育的人才培养[J].甘肃:甘肃社会科学,2006,(2):p50-51
本文得到了上海理工大学人文社科基金项目资助(项目编号:13XSZ05)
(作者介绍: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