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语文课堂添加点兴奋剂

2014-06-30 09:37秦选峰
文学教育 2014年8期
关键词:导语情境语言

秦选峰

内容摘要:在当前语文教学中,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是:教师是知识的“信息源”,“真理”的传播者,学生则是“知识的容器”、“被填的鸭子”,没有充分独立思考、学习的机会,更不用说有什么兴趣了。本文试从高中语文课堂的激趣艺术入手,倾力为语文课堂添加点兴奋剂。

关键词:导语 情境 语言

实行新课改后,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语文教师的一个共同的难题。受高考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高中语文教学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有趣味性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畸变为一种高考应试训练。在当前语文教学中,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是:教师是知识的“信息源”,“真理”的传播者,学生则是“知识的容器”、“被填的鸭子”,没有充分独立思考、学习的机会,更不用说有什么兴趣了。本文试从高中语文课堂的激趣艺术入手,倾力为语文课堂添加点兴奋剂。

一.巧妙设计导语,点燃学习激情

好的导语,是一块磁铁,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将他们引入知识的海洋。考察一些著名教师的教案,会发现他们对导语的设计无不精心备至。从一定程度上说,一堂课的有效与否取决于导语设计。那么如何设计出高质量的导语呢?是不是一定要像小说一样充满悬念,跌宕起伏,极尽峰回路转、一波三折呢?其实不然,成功的导语只要用心点染即可深入人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有不少时隔久远,且内容深奥,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首先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对这些课文的学习兴趣,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跨度,使学生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愤”、“悱”之中。笔者在讲鲁迅的《药》的导语就独具特色:“刚刚同学们感受到了纯情的翠翠,体味了湘西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其实大师们都是写人的高手,一代文豪鲁迅先生的笔下也大多是血肉丰满的人物。‘药我们见过很多,有……等等,可是在这篇文章里,药又有什么特殊之处呢?作者为什么把它写入文学作品呢?”在这则导语里,一个“其实”便很快将学生的注意力从上节课中拉出来,随后运用高超的悬念艺术,层层设疑,丝丝相扣,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深入地钻研教材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所以设计精妙的导语,总是蕴含着丰富的悬念,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注入兴奋剂。

二.创设问题情境,注入兴奋剂

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基于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中蕴涵着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利用这些知识作为情境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只有问题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相匹配,才能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才能达到目的。对学生来说,心求通而未得的问题类似“跳一跳才摘到的果实”,最有价值。因此,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范围内,才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例如,在《鸿门宴》的教学中设计关于项羽有“妇人之仁”还是有“君子之度”的辩题,设计新颖,视角独特,一石激起千层浪,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由此不难发现,利用课堂设问是调动和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种好办法,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由不学转为愿学,由愿学转为乐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记》中:“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就是强调教学重在启发诱导学生敢于提问,积极思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学生在认知活动中经常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疑惑的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又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疑问和解决疑问,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针对疑惑的地方提出问题,聚集自己的思维指向,俗话说得好,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

笔者在教《孔雀东南飞》一课时,当分析完全诗的内容之后,我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刘兰芝既然在各方面都无可挑剔,那婆婆为何还要赶她走呢?”对这个问题,学生兴致很高。“刘兰芝没生孩子,古代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焦母看上了比兰芝更好的东家之女,她喜新厌旧。”“焦母与兰芝志趣不和,脾气不相投。”“焦母与儿子多年相依为命,不愿让兰芝夺走儿子对自己的感情。”等等。学生们通过讨论最终明确:全诗通过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歌颂了他们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的丑恶本质,而焦母的所作所为正处处体现着一个封建家长的极端蛮横无理,独断专行,从而高度把握了文章的题旨。

三.妙用幽默语言,添加催化剂

教学幽默像催化剂,能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它还是教师智慧和自信心的表现,富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想象,从而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教学幽默像兴奋剂,具有极强的情绪感染力,可以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人人精神振奋,个个情绪活跃。在这种愉快、欢乐的课堂气氛中,不仅学生会受到教师情绪的感染,而且师生之间的交流畅通无阻,教师的才干、学识、教学技能也很容易转化为学生的智慧。

一次语文学科研讨课,一位教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位教师一上讲台就笑眯眯地说:“同学们,我们互相介绍一下吧,我姓秦——”(他故意拖着腔,看学生反应。“勤奋”的“秦”?学生顿生疑惑,想笑)教师马上摇头晃脑地说:“我这个人很笨,但是——”(教师在黑板上写下“秦”和“勤”),“但是我很勤奋,因为我姓秦……”看着黑板上的字和老师的模样,大家被逗得哈哈大笑。几句幽默的开场白使紧张的课堂气氛一下就轻松活跃起来,学生也大胆介绍起来:“老师,我姓陆,名通。我的特点就是消息灵通。”“噢,是吗?瞧你那么自信,送你个雅号‘路路通!”……教室里又是一片笑声。风趣幽默的短暂介绍,使学生感到了老师的和蔼可亲,感到了老师的睿智可爱,也一下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由此,授课也如顺水行舟,精彩连连,学生的兴奋度高涨。

四.巧用动态生成,激发课堂活力

《国家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态生成性课堂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充分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当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与想法闪现时,能巧妙机智地捕捉,及时调整教学预设,从而建构起绽放活力、生机无限的高中语文课堂。典型的传统教学方式,往往会设计出精细的提问、预定标准答案,这些过分刚性的要求,实质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与参与的积极性。生成性课堂与之相比,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是弹性的,将不确定性和可变因素引入课堂,使课堂教学有可能点燃起每个学生的思维火花,有可能让学生思绪飞扬、兴趣盎然。

笔者在《荷塘月色》的教学中,师生正在鉴赏荷塘月色之美,突然有学生提出:“老师,我和几个同学暑假时去看了那片荷塘,发现没有朱自清写的那么美。” 面对学生唱的这个“反调”,这位老师没有生气,而是机智地想到“景语,皆情语也”,让学生根据近代学者王国维关于“情”“景”关系的论述:“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进行思考,这样就找到了一个深入文本与作者交流的新的窗口。学生经过讨论认识到:少年结伴游玩,没有朱自清的苦闷与彷徨,而朱自清笔下的荷塘却处处都打上了他情感的烙印。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老师顺势指导学生寻找文中作者情感的脉络,从而加深了对整篇文章的理解。

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琵琶行》时,一位学生在诗前小序中读出了疑问:白居易京官外调已经两年了,为什么在听了琵琶女的音乐之后,“是夕始觉有迁谪意”?我当时意识到这个问题可以转化为研读本诗的纲领,于是将这个问题顺水推舟地抛给学生:“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同学们能从诗中找出白居易‘迁谪之意‘是夕始觉的原因吗?”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荡起了美丽的涟漪。学生们认识到白居易与琵琶女的很多相似之处:都精通音律,都是年少有才而今落魄,都是从京师沦落异乡。更可贵的是,学生从景物描写中体悟到他们二人感受明月的心境是相似的,甚至体会到他们眼泪的味道都是一样的。这些精彩的生成大大超出了老师的预料,学生也在积极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无限乐趣。

总之,新课程指导我们,教育应该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学生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我们必须把课堂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充分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掌握,把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兴趣、知识、经验、思维参与学习活动,并成为教学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把新课程理念带进课堂,倾力为课堂添加兴奋剂,真正实现课堂教学新突破,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充满生机,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加充满活力。

(作者单位:湖北襄阳市田家炳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导语情境语言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阳光
如何写读后感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阔腿裤的小秘密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