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联网金融即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资金融通或金融服务的创新金融,作为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新兴领域,正在以势不可挡的趋势,飞快发展。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相比,其风险有着其自身的特殊性,更为复杂。本文从分析我国互联网金融现状入手,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风险,进而提出了风险防范的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风险 风险防范
互联网金融即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资金融通或金融服务的创新金融。作为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新兴领域,正在以势不可挡的趋势,飞快发展,并改造着传统金融业,一方面对传统金融构成了极大的挑战,另一方面也对我国的金融改革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如何针对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加强风险防范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1 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互联网金融就已经经历了第一轮快速发展的浪潮,出现了网上证券、网上银行、网上保险等多种互联网金融形式。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物联网、社交网络、移动互联、云计算等新技术被广泛应用,我国互联网金融又迎来了第二轮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具有即时性、开放性、移动化、互动透明化、低成本等特点,比传统金融能更加有效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交易效率。
2 互联网金融主要风险
互联网金融除了具备传统金融的一般风险外,还有着其自身独特的风险,且更为复杂。
2.1 法律风险 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立法相对落后和模糊。现行法律中缺乏对互联网金融的相关规定,这使得一些互联网金融产品经常有触碰“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非法集资”的风险。此外,现行法律中也缺乏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内容。
2.2 技术风险 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网络通信系统是开放式的,很容易受到计算机病毒和外界网络黑客的攻击。因此,信息技术风险在互联网金融中更为突出。
2.3 道德风险 目前互联网金融资金的第三方存管制度不完善。尤其是有的P2P网贷平台没有资金第三方托管运行机制,使得投资者的资金大量保留在平台账户里,假如外部监管不到位,资金就很可能被挪作它用,甚至携款外逃。
2.4 经营风险 当前互联网金融内控制度不健全,随时可能引发经营风险。现实中有些互联网金融企业为了能过更多的拓展业务,扩大盈利,盲目选择高风险的交易,同时对客户身份识别不到位,对交易记录也不保存,对交易情况也不进行系统分析,这就使得一些人利用交易平台进行非法活动。此外,还有一些互联网企业不注重加强内部管理、缺乏信息安全机制。
2.5 信用风险 互联网金融交易双方,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的虚拟性交易,不是进行面对面的直接交易,这就使得双方很难对彼此的身份、交易的真实性、信用状况等进行有效确认,从而导致信息不对称,加大了信用风险。
此外,互联网金融中还存在着,个人信用信息被滥用、信息不对称与信息透明度不高等多种问题,社会民众对互联网金融知识也比较缺乏,互联网监管模式、监管手段滞后于金融创新,政府对促进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和有关公共服务未能及时配套等等,这些都给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
3 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的建议
与传统金融行业相比较,互联网金融无论是涉及面,还是业务类型都更加广泛和复杂,风险也更加特殊,因此,为了保证互联网金融能够得到健康、持续的发展,稳定金融秩序,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务必要加强风险防范与管理。
3.1 完善有关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 完善的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是保证我国互联网金融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一方面,要修订完善我国现行的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要完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社会信用建设、网络安全等方面的立法;此外,针对互联网金融涉及面广、业务复杂的特点,也要修订、制订如网上保险、网上证券、手机银行、网络贷款等方面的相关法律。
3.2 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 应针对各类依托于网络技术的新型金融服务,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按照功能性监管的模式,负责制定网络金融服务相关管理办法、规章制度、实施细则等,并负责推动落实。同时,要建立互联网金融市场准入制度,明确准入条件,制定标准、实行分类管理。
3.3 构建安全体系 一是要切实强化网络安全管理,改进互联网金融的运行环境,在硬件方面加大对计算机物理安全措施的投入,从更高层次上来防范黑客攻击导致的系统瘫痪;二是要加强自主知识产权开发,提高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能;三是要求互联网金融业务机构能够重点保障网上交易安全,加强数据备份,建立容灾备灾机制,维护金融消费者权益。
3.4 强化行业自律 行业自律有着比政府监管更加明显的作用和效果,其自觉性更强。因此,互联网金融行业,要尽快制定行业自律标准,从行业内部建立自我约束机制,行业主打企业要身先垂范,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强化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对各类风险的管控能力,不应一味等待政府的强制性干预。
3.5 加强对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教育 要充分向互联网金融消费者展示投资、消费互联网金融产品可能遇到的风险,引导其搞懂互联网金融业务和传统金融业务的区别,使社会公众能够更多地了解互联网金融产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参考文献:
[1]由曦,宋玮,刘琦琳,袁满.交战互联网金融[J].时代金融,2013(1).
[2]李麟,钱峰. 移动金融——创建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金融时代,2013.
[3]谢平.迎接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机遇和挑战.21世纪经济报道,2012-09-03.
作者简介:吴书博(1979-),男,河北石家庄人,河北经贸大学学士学位,石家庄城市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