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带我们走进数学课本

2014-06-30 14:33韦传翠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乘法课本数学知识

韦传翠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阅读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数学阅读是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数学课本是数学课程教材编制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课本是学生学习材料、阅读材料的来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工具、媒介,而不仅仅是教师自己讲课的依据。因此读好数学课本十分重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必须注意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

数学课本主要以图片、文字、图形、表格、符号等方式呈现数学知识。其中符号往往内涵丰富,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尤其是符号语言和图式语言跟自然语言差别很大,而在阅读中语意转换频繁,要求灵活,这就给学生进行数学阅读带来一定难度。因此,数学阅读过程是一个转化的过程,是一个内部言语的转化过程,是学生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的过程。

数学阅读常要求灵活转化阅读内容,如把一个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或不那么抽象的内容;把用符号语言或图式语言表述的关系转化为文字语言的形式,及把文字语言表述的关系转化为符号或图式语言;用自己的语言来理解定义或定理等。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时,要注意数学课本中以下几个方面的阅读:

1.对课本插图的阅读

在苏教版数学教材中,很多教材的呈现是以图的方式出现的,尤其在低年级课本中这种现象尤为突出。这些图中蕴藏着很多数学知识。例如:第一册数学课本的第一课就是完整的一幅图,阅读图后得知有1个滑梯、2个秋千、3个旋转木马……学生们通过阅读能将图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图时要从上往下、从左往右依次数出,这样才能避免重复和遗漏。

2.对重要句段的阅读

数学语言比较简练,往往很多教材是一幅图配一句话,那这句话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三年级教材中有一道题,首先出示一幅图,告诉学生各地之间的路程是多少,紧接着出现一句话:“按照同样的速度,从公园到小民家需要多少分钟?”在这句话中,很多学生不理解什么叫“按照同样的速度”,导致解题错误。教师可以针对“同样的速度”请学生多阅读几遍,再交流这句话的意思。这样学生就知道“同样的速度”指的是第一次行走的速度。对重点句段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阅读,细细揣摩。

3.对教材中公式、概念的阅读

从中年段开始,教材中出现了一些概念性的话语,如什么是平行、垂直等等。这些概念往往是通过简洁、准确的语言描绘出来的。学生们在阅读这些数学语言时,要学会抓住概念中十分重要的关键字词,教师也要从旁帮助学生自己理解概念。如“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在这句话中要牢牢抓住“同一平面”“永不相交”“直线”“互相”四个关键词语,从而透彻地理解平行的概念。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阅读的同时用笔勾画关键字、词,加深理解。而在一些公式的阅读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将一些字母公式转化为语言文字。如S=a×b这样一个简洁的公式,学生在阅读时要学会理解S在这里表示长方形的面积,a、b分别表示长方形的长和宽。

4.对教材中“你知道吗”的阅读

苏教版教材中,有很多“你知道吗”,主要是介绍一些数学知识的拓展,比如古代的人如何计数、埃及金字塔上的角度、大自然中的轴对称图形等。这一部分内容通常配有图片,比较生动。同学们可以从欣赏和拓宽知识面的角度去阅读,了解一些数学知识从古至今的演变过程,了解生活中一些有趣的数学现象,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其实,阅读课本不能单方面地看图形,或者只看文字,应该将文字、图片、符号结合在一起阅读。为了提高阅读效果,我们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针对数学教材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符合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阅读方法。

1.反复推敲

数学教材中概念、性质、法则、公式以及解题方法、操作步骤的表述,由于其自身特点的要求往往具有更严密的逻辑性。因此,教师要在学生已阅读的前提下,对它们的遣词用字、表达方式反复地推敲,以帮助学生逐步弄清结论成立的条件,准确把握结论的内涵。例如“2、3、5这几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素数(或质数)”。这里就要抓住“只有” ,如果仅仅是一个“有”字。那描述成“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素数(或质数)”那就不对了,除了1、0以外自然数都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那绝大部分自然数都是素数,岂不是没有合数了,所以这里要反复推敲“只有”二字。又如,教学 “轴对称图形”时,师生讨论得出: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教师应重视学生对概念的阅读理解,让学生读一读,然后找出关键的词语再读出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

2.理解归纳

就是把一组学习材料划分成若干个小单元,并通过简约化的编码形式,进行梳理和归类,归纳出数学知识的基本规则、原理等,使知识整体的层次和结构一目了然,既深化理解又便于记忆。指导时,应从整体阅读、句段分析、简缩概括等环节入手,着重引导学生有序、准确地获得文字所表达的意义,并把获得的意义用恰当的语言概括表达出来。例如教学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首先让学生通过相同分数相加的简便运算,推理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再通过自主阅读,推理出整数乘分数、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最后归纳出分数乘法的统一计算法则。

3.融会贯通

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新旧知识之间总保持着某种内在的一致性。这直接关系到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 学生阅读学习时,要善于从一般原理的高度去认识新知识,从知识系统的角度去把握新材料,融会贯通地深入思考,才能避免言语停留在肤浅层面,减少思维的盲目性,真正理解教材所包含的严密的逻辑关系,从而提高理解的层次,增强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并促使学习方法从单向平面化向多元立体化转变。例如学生在学习小数乘法时,首先回顾整数乘法,再将计算法则迁移到小数乘法中,找出不同点,从而归纳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又如在教学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时,让学生们阅读后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时先解决一步计算的问题,再过渡到两步计算的问题。

4.动手操作

数学来自于生活的实际,许多原理、概念、公式均产生于实际操作中。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我们可以通过剪、拼的方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拼成的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是长乘宽,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底乘高。在数学课本中有大量的数学知识要学生们动手操作才能获得,可以说动手操作是不可缺少的。

总之,数学阅读是数学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特点,根据数学课本的编排,指导学生采取合适的阅读方法,走进数学课本,走进数学世界。endprint

猜你喜欢
乘法课本数学知识
算乘法
我们一起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巩固练习
把加法变成乘法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