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静 常翠宁 何山
摘要:针对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在工科课程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结合学生、教师、地域等具體情况,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旨在提高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改善教学效果,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为新疆经济的发展培养更多有用人才。
关键词: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程静(1980-),女,新疆乌鲁木齐人,新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讲师;常翠宁(1963-),女,新疆乌鲁木齐人,新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7)
基金项目:本文系新疆大学2013年校级精品课程项目(项目编号:XJU20136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6-0033-02
当今,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评判高校教育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全国各大高校都在积极采取措施全面加强素质教育。占有祖国六分之一土地面积的新疆地区,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伴随着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跨越式经济发展等重大发展战略的提出,新疆的工业、农业、经济等各领域都得到了迅猛发展,对于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近年来,为推动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就业问题的顺利进行,国家对少数民族教育采取了各项重大举措,笔者所在学校也在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分析探讨了适合于少数民族学生的教学方法,提出了相应改革措施,旨在提高少数名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改善教学效果,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为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培养更多高质量的有用人才。
一、问题和现状
1.基础薄弱,及格率低
根据不同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学校设置了汉族班、民族班两种类型的行政班级(民族班里全部是少数民族学生,称为“民考民生”,他们在四年的本科教育之前,需要先进行一年的汉语预科学习。成绩好的少数民族学生可以选择进入汉族班学习,称为“民考汉生”)。汉族生、民考民生、民考汉生,这三种性质的学生按照培养方案要求,统一采用汉语语种授课。可以想象,少数民族学生在接受知识、理解知识和消化知识的过程中,其困扰和障碍等同于汉族学生接受全英语语种的授课情况。因此,少数民族学生对于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前期公共基础课程的掌握较弱,由此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和掌握,导致各门课程及格率相对较低。以电子技术课程为例,对近年来各类班级的考试成绩进行了调研和分析统计,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少数民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与汉族学生存在较大差距,课程的及格率较低。这势必会对少数民族学生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有关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民族院校64.8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最苦恼的问题是就业压力。[1]
2.存在各种障碍,缺乏自信
由于少数民族学生自身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将会伴随各种障碍因素,使其严重缺乏自信心和主动性。
(1)经济障碍。[2]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来自于经济不发达、较偏远落后的新疆南部地区,家庭收入低,兄弟姊妹多,甚至有些学生家庭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学费、生活费难以保障,物质生活条件差。
(2)文化障碍。基于家庭条件和背景,少数民族学生在中学时期对计算机、外语听力、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在教学范围内涉及和应用的较少,因此基础相对较差,综合能力较低。
(3)语言障碍。汉族生、民考民生、民考汉生所有大学生被要求统一采用汉语语种授课,因此民族学生不仅要学好汉语,还需要学好英语。从民族语言到汉语、汉语到英语,每种语种之间的转换都是一种巨大障碍。[3]在上课过程中,能够听懂汉语已经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在此基础之上,再去理解和掌握课程中的晦涩原理和难懂内容,更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情。
(4)心理障碍。上述几种障碍会使少数民族学生入学不久就会产生焦虑、自卑、厌学等心理障碍,[4]缺乏积极主动性。
3.积极主动性差,缺乏学习兴趣和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少数民族学生普遍缺乏积极主动性,学习兴趣低,没有好的学习策略。在课堂上,对于老师的启发式提问,只有较少的学生主动回答,有些学生即便会也不积极应答,造成课堂气氛不活跃,互动效果差。在实验课上,多数学生都是按照实验要求生搬硬套完成原理性的结果验证,对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原因、本质、因果关系等方面并不作积极思考和反复推敲。课后,预习和复习环节是被大家忽略的部分,很少有学生主动预习将要学习的内容,遇到问题不愿与老师或其他汉族学生交流,得不到有效寻求帮助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改进教学方法及采取的措施
1.合理选择教材,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对于工科电气类专业的专业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课程中的理论、原理性知识繁多,且抽象、复杂,通常需要结合实验课程对理论知识进行验证、归纳和总结,进而对其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因此,在选择教材时,应考虑到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表达、文化障碍因素,选择难度适中、重点要点明确的教材。注重实验、实践环节的教学方法,由简单到复杂,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做到实验结果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相辅相成,学以致用。
2.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
在一些专业基础课程中,公式定理繁多,且晦涩难懂,在授课过程中应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尽可能从通俗易懂的实例出发,使学生有一个由基本概念到抽象原理逐步接受和掌握知识的过程。
比如,电路课程中导线、电导、电流等常用的术语和定义,都可以用生活中浅显易懂的实例来说明。导线就像是一条马路,马路上通行的车辆是带电粒子,大量带电粒子按交规定向移动就形成了电流,车流量是一条马路上通行车辆的能力,电导则是导线里传输电流的能力。如此举例,学生一听便能明白。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引出欧姆定律:R=U/I,即电阻=电压/电流。带电粒子之所以会定向移动,是因为有电位差存在,构成一种压力,迫使它按规定方向移动,电阻是衡量在这种压力下电流传输能力的一个量。
按照这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再结合多媒体授课,采用形象生动的动画效果来演示说明,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另外,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举例,能使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更加贴近生活,学以致用。
3.树立自信,激发兴趣
俗话说“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学习知识的方法。比如,模拟电子技术这门课程,其核心内容是放大电路,每一章节分别是从不同的组成部分、不同的观察角度、不同的功用等方面围绕着“放大电路”这一核心而展开。在学习这门课程时,抓住放大电路这一中心,沿着主线便可把各章节内容融会贯通。
在课堂中,应積极引导,采取多鼓励、多表扬的拇指教育和奖励机制,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有了自信心,就会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帮助掌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反过来,学生如果觉得一门课程不那么难了,必然会更有信心,兴趣高涨,也会积极回答问题,积极动手实验了。
4.多交流,提高主动性
“亲其师,则善其道。”在课堂多与学生互动,在课外多与学生交流,让远离家乡的学子们体会到有人关爱的温暖,这样能够慢慢开启他们心灵的窗口。在交流和互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提问问题和思考问题的主动性。
三、结论
针对目前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工科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现状,进行了深刻分析,并提出了改进措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2013年,在笔者所教的班级中,少数民族学生考试不及格率大幅降低,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显著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大有进步。
实际上,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好的学习气氛,必然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从而促进知识的掌握,提高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成绩就会提高;不及格率低了,就业率就高了;学生的各种障碍减少了,自信心势必会增强,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葛志才.国内对高校民族生学习、生活状况研究综述[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S2):302-305.
[2]张拴云.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学习适应问题及对策研究[D].成都:西南大学,2006.
[3]王书平.蒙古族学生英语学习障碍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2009,(12):156-158.
[4]潘光才.民族院校贫困生学习障碍及对策研究[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08.
(责任编辑: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