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丽君
每年五月,三义满山遍野的桐花仿若五月雪纷飞,桐花祭带来了如织的游客。沈培泽以此为灵感,用台湾牛樟雕刻出一对桐叶情侣,男子望着将桐花插在耳鬓的女子,深情款款,是为《桐花恋》。
对生活周遭的见闻、感受是沈培泽的创作源泉。在四十余年的木雕生涯中,从产业代工到个人创作,从创作到薪传教育,这条崎岖转折的路,只有沈培泽自己知道是在寻找一种生命的定位——自在、自得、自由。这既是沈培泽三大代表性系列作品的脉络体现,也是他创作状态的最佳诠释。
天生才艺兼具
“这个小孩才艺兼具,会有前途的啦!”命相师批了八字,向一对夫妇说。“我们家这么穷,连书都没得读,我哪有可能才艺兼具?”听到对话的孩子疑惑地想。不过,十余年后,事实印证了八字。
沈培泽出生在家境不甚宽裕的新竹乡下。国中毕业考到高中那年,有一天父亲突然跟他说,是否不要去读高中,留下来帮助母亲照顾弟妹?父亲是厨师,长期吸食油烟已至鼻咽喉癌症末期。为了不让沈培泽接他的班,便安排他到新竹附近的木雕工厂学习一技之长。当时的木雕工艺是师徒相承,第一个教导沈培泽的师傅是木雕工艺家曾进财。
“跟曾老师学习,我享受到跟一般学徒不同的待遇!那时木雕在形塑前没有所谓的图稿设计,必须在基本养成后经过长期历练,并拥有绘画技巧才能做到。一般学徒的养成从磨刀、修坯、到打坯、造型,就非常了不得了!但我从学徒时期就开始设计木雕图稿,因为我有绘画基础。”沈培泽回忆当年说。
很快,沈培泽在三年四个月里便习得传统木雕技法,尔后又到不同风格的木雕工厂边做边学,体验多元丰富的技法,不论是汉式的写意,美式的简洁或日式的细腻,他都能驾轻就熟。
正当意气风发的沈培泽想投入全部精力以求木雕艺术更臻完美之时,1970年全球石油危机爆发了。木雕产业受到极大冲击,许多以此为生的老前辈纷纷另谋出路。沈培泽也转行了,他到台玻公司做仓储备料,一做就是11年。直到有一天,他到三义拜望久未谋面的师兄叶焕木。师兄一见面就说:“你是有天赋的,再回来做木雕吧!”于是,搁置11年的功夫重现江湖。
妙手巧雕残木
沈培泽跟师兄学了两年的巧雕技法后,便醉心于个人创作。在他看来,“木材是大自然给我们最好的礼物!”所以他总是在创作前仔细端详木头,审慎评估木质纹理,与它对话,即使是不成其形的残木,经他的巧手雕刻也会鲜活起来。
巧雕是三义表现的特色,将天然木料雕刻出独树一格的写意风格,令其具有东方的思维美感。在当时流行风潮的影响下,沈培泽的“自在”系列,皆以天然巧雕为创作。1993年,三义木雕博物馆成立,政府为提升产业技术的升级,举办了艺术学术讲座与台湾木雕艺术创作比赛,沈培泽表现生活意向的“自得”系列由此产生。比如在《自由奔放》中,他以绳子为题阐述生活观。看似被紧紧圈绕的绳子,却在极微小的空间向上延展出一对翅膀飞舞。沈培泽说,很多人会觉得被绳子捆绑的物件失去自由,但反过来想,绳子为尽捆绑的责任其自身也失去自由,如果绳子不做捆绑的动作,相信它可以很轻松扭曲、像鸟般自由飞舞……
2005年,沈培泽到花莲参加现场创作邀请展,他发现后山台湾子民生活得相当安逸、自然,心想如果自己的作品也能无拘无束地表现自然,必定也是一种享受。于是,“自由”系列的第一件作品《后山》创作而出,随后《春迴》、《急速》、《跃》等作品诞生。这个系列以现代造型为主,用的都是不成形的剩余残木,沈培泽在缺陷的造型中发挥创意,以超现实的方式表现出艺术的美感。《春迴》以一贯的螺旋做线条的律动与延展,彰显强盛的生命力;《急速》如一只大鸟急速俯冲,表现下坠的速度感;《跃》则形如虾子,两根伸长的触须侦测行进的方向,蓄势待发!“最有意思的地方,是在创作中以玩的心态面对,舍弃传统制作实务的影子,以无中生有、化繁为简、虚实互动、轻重缓急的方式随心所欲地搭配。”
从传统入世在当代中找回家的路
一路走来,沈培泽除了对木雕有一份敬意,更有一份期许,希望培养更多用心投入木雕艺术工作的人才,让传统工艺得以延续与传承。所以他在创作之余,担任了众多木雕培训的指导老师。
有句俗谚“师渡徒,徒渡师”。在木雕薪传教育中,与大专院校学生一起相处,教学相长,也改变着沈培泽创作的意念。在“自在”、“自得”、“自由”三个系列的蜕变中,他不经意地发现自己慢慢偏移到一种不确定的抽象形式里,对于想要的升华进化,却得到最恐慌的答案,那就是在作品里找不到心灵的契合感。
“传统的细腻技法”与“抽象的简约造型”,如何抉择?反复挣扎之后,沈培泽决定重回自己的生活环境,在传统文化中寻找答案。《华颜素心》、《漂流的岛屿》,就重回传统细致雕工,解构自然界的植物化成符号,置于简约的造型中,更显出落落大方的现代美感。
“凡走过必留下痕迹。”木雕是随着历史潮流而演进的,“如宋代和元代的宗教崇拜偶像雕刻,明代的简约家具,清代文人逃避世俗的小把玩。回顾创作过程,从传统写实到抽象造型,再回到传统的新诠释,‘自在、‘自得、‘自由三个系列都提供我反省的能量和养分。”沈培泽说。
现在,沈培泽每天起床必做的功课就是阅读报纸与上网搜寻知识,这是一天资讯的来源。他每天会花4到6小时工作,但最近工作时间较长,因为受台南市总爷艺文中心邀请,将举办一场“沈培泽木雕个展”,展件约70件。从艺四十余年,沈培泽参展无数,获奖无数。但他依然深刻记得第一次个展,在苗栗市公所,市长破例亲自为他主持开幕仪式,说这样才能将创作理念完全表达。endprint
说到未来的创作愿景,沈培泽笑笑,“还不知道!但希望大家来刺激我,因为对于木雕所能表现出时空中不同的人、事、物来说,我只是一位心灵的记录者!”
对话沈培泽:
在您眼里,木雕艺术最大的魅力是什么?
木雕除了材质软硬度适当,技术表现很容易之外,最大的魅力应该是材质的温暖度与香味的迷人,在用于布置居家环境时,使家庭充满淡淡的清香与温馨。
内地和台湾目前都有很多木雕艺术从业者,两岸木雕艺术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内地的木雕大师,在我的眼里都相当了不起,每一个技术都是一流的,比较少的就是设计性与原创性。台湾木雕的发展现在更进入到一种比较内心的精神性表现,当然此表现就有一点跟技术脱节了!
内地木雕大师往往都有百人以上的助手从事相关工作,台湾目前木雕行业几乎是一个人的工作室,且注重在个人品牌个性上的表现。
您的作品比较有抽象的艺术性,这种艺术风格是怎样形成的?对于这种抽象的艺术,观众不懂欣赏怎么办?
在我的创作领域里,大部分注重花鸟题材,因而抽象的表现也以“鸟”为创作主题去做延伸。其实有时候作品不一定要让观众懂你的心,如果观众能在欣赏时有另一种看法,那是更美的!因为艺术最终的目的是愉悦心灵,只要观众当下心灵与作品契合,就达到欣赏与教育的目的。
您一直在进行木雕教学,还有更多精力创作吗?对于工艺的传承,您有何独到的见解?
教学与创作兼具真的很辛苦。传统市场技术人员逐渐凋零,而学院的养成又以艺术为导向,这两者的落差极大。学院式的作品以西方表现为主,比较自我,但我也希望他们能结合更多的技术性。因为目前木雕最美的还是在东方的表现上,但东方又太匠气,所以将东方的技术跟西方的形式做结合,势必喷出木雕新路线,更是东方与国际接轨的新表现。
在您四十多年的艺术道路上,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材料越来越匮乏,且人类大量运用木材,使环境产生暖化改变。我常常在思考,我们是在建设社会,还是在迫害地球?理想与利益的冲突持续不断发生,能否善用地球资源,将考验人类智慧。现在文创中也常提出多元材料的结合创作,而我们以一块大木头式的消耗创作,是否太浪费了。
对于一些从事木雕创作的后辈,您有什么建议?
年轻人如果要从事木艺事业,必须具备美学的知识。以前只要你做得漂亮就卖得出去,但现在的创作者更需要行销的理念,如果你没办法将自己的作品诠释到位,就很难说服观众,更难提升作品的价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