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党政机关公文语言的美学运用

2014-06-30 17:48丁梦佳
山东青年 2014年4期
关键词:情感性用语邓小平

丁梦佳

一、党政机关公文语言的特点和风格

公文语言是写好公文的最基本条件。党政机关公文语言的特点和要求可以归纳总结为:准确、简洁、平实、严谨,在此基础上还可加入一定创新的成分,并考虑到当下国情和社会现实情况。

党政公文特别是讲话和书面材料,除了体现领导集体的意志,还会体现领导个人的风格。领导同志由于经验阅历和知识结构的差异,决定了他们在公文语言表述上的不同风格。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公文语言都是特定的时代精神和人们当下的社会生活在语言中的反映,罗常培也曾在他的书中讲到:“一时代的客观社会生活,决定了那时代的语言内容;也可以说,语言的内容足以反映出某一时代社会生活的各面影响,社会的现象,由经济生活到全部社会意识,都沉淀在语言里面。”[1]

由党政公文语言风格上的特殊性,可尝试归纳出语言风格的共通性。

1、 尽可能地多使用通俗生动的群众化民族化的语言。

2、 注重修辞方式、修辞手段的选择与运用。

二、党政机关公文语言的美学原则及实例

(一)党政公文语言的情感性分析

长期以来,公文语言在遵循着准确规范、真实得体、简洁庄重等特点的基础上,公文语言的艺术美感作为情感性成分也慢慢加入了要求之列。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公文语言的表达效果,还可促进公文实际效用的发挥,从而使得公文更好的贯彻执行,更易达到事半功倍的工作效果。其实中国写作理论中并不排斥公文的情感性,从古至今的公文写作都不难找到情感性用语的例证。最早刘勰曾在《文心雕龙》中指出“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五色杂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性发而为辞章,神理之数也。”[2]他强调了情感与“文”的关系,认为五性生发是文章形成的法则。苗枫林先生也在《中国公文学》一书中提到:“情理动人,具有政治上的感染力”。[3]梁启超一向重视文学作品中情感的熏陶作用,他为此指出“天下最神圣的莫过于情感。用情感来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般,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不容躲闪,所以情感这东西,可以说是一种催眠术,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4]

由此看来,党政公文用语要适度增加形式上的美感和语义上的丰富内涵,将公文中的情感性上升为社会集体价值观的情感,形成催人奋进、引人向上的正面情感。

(二)情感性和庄重性在党政机关公文语言中的不同运用

毛泽东同志是一位旷代少有的公文语言艺术大师,在大力倡导改进文风的今天,我们有必要细读《毛泽东选集》,细细推敲他充满情感性的语言艺术。

1、形象化的比喻是毛氏公文语言的一大特色。

毛泽东同志在讲到游击战时,他把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比作“纸老虎”;他用“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个梨子,亲口吃一吃”的比喻方法来说明知识与实践的关系;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毛泽东同志又把不调查不研究的作风讽喻为“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这些出神入化的比喻艺术,极大地增强了行文的表达效果。

2、成语典故的灵活运用使公文用语言简意赅。

关于重庆谈判的必要性,毛泽东同志讲道:“‘针锋相对,要看形势。有时候不去谈,是针锋相对;有时候去谈,也是针锋相对。从前不去是对的,这次去也是对的,都是针锋相对。”[5]由于使用了“针锋相对”这个成语,让人读起来不仅极其精粹,而且富含哲理。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篇公文中,毛泽东同志使用的古语、成语、典故及名言不下二十处,诸如“文质彬彬”、“道不拾遗”、“越俎代庖”等,把这些成语、典故与所要讲的事理融汇在一起,有声有色、言简意明。

3、幽默与夸张的修辞格使用让公文用语生动活泼。

毛氏公文用语中情感性凸显,幽默和夸张也曾被很多人误认为有损公文用语的庄重性和实用性。其实不然,公文修辞并不排斥夸张,问题的关键要看使用得是不是地方,是不是恰到好处,这就是公文语言的美学运用。例如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当分析到小资产阶级的发财观念极重时,他讲:“他们看见那些受人尊敬的小财东,往往垂着一尺长的涎水。”又如《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的“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上述两例中的“垂着一尺长的涎水”与“钦差大臣满天飞”都是在公文中创造性地运用了夸张的辞格,它不仅不损害公文的实用与庄重,恰恰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邓小平同志的重要讲话和文件大多数属于公文题材,收录在《邓小平文选》中,这些论著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

1、平实通俗、要言不烦是邓小平同志公文语言的一大特色。

平实讲求的是公文语言实事求是、言之有物,不矫揉造作。正如邓小平同志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一文中提到:“现在有的人家里有老人孩子,一个月工资几十元,很多时间用于料理生活,晚上找个安静地方读书都办不到,这怎么行呢?对这些人的政治要求要适当。他们在政治上要爱国,爱社会主义,接受党的领导。他们做好研究工作,出了成果,就对政治有利,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好处。”[6]这段话体现出公文语言要善于把文件语言和学术概念转换成易读易懂的群众语言,坚持用事实说话,推论自然正确可信,由此才能使人易懂践行。同时,邓小平公文的主题皆是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篇幅也是简短精悍、意尽言止。

2、公文用语的规范性使行文语言更加得体。

(1)公文主题层次分明。

内容较多的公文为方便读者阅读,便于准确理解内容,不用过长的自然段,一般采用条款式介绍,而且每小段中也多有主题句。例如在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一文中,全文6000余字,分为“第一,关于对十七年的估计问题”,“第二,关于调动积极性问题”,“第三,关于体制、机构问题”,“第四,关于教育制度和教育质量问题”,“第五,关于后勤工作问题”,“第六,关于学风问题”,共有六个大的层次,其中第四条中又使用了二级层次,“教育制度”又分为“学制问题”和“恢复放假制度”,“教育质量”也分别从“重视中小学教育”和“提高教师的水平”两方面来具体阐述。[7]

(2)使用规范化的公文专用语。

例如,开端用语:如“根据、遵照、为了”等;表态用语:如“请遵照执行、参照办理、拟、准予”等;期请用语:表示发文者某种期望、要求用“请求、盼、恳请、希望”等;结尾用语:“特此函告、特此通知、当否,请批示、特此报告”等。这一点在邓小平同志《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一文中就有体现,“为了实现安定团结,宣传、教育、理论、文艺部门的同志们,要从各方面来共同努力。”[8]“为了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党的纪律。”[9]

3、党政公文语言的人民性符合时代要求。

董坚志1951年出版的专著《人民公文》中一方面鲜明地提出了公文要符合新时代的要求,另一方面则提倡公文革新要体现人民的要求。李昌远先生也曾在《中国公文发展简史》“中国现代公文”一章中提到:“‘三服务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为直接领导服务,实质则是为人民服务。检验工作有无成效和成效大小,要看‘三服务,最根本是看为人民服务在实践中做得如何。”[10]综观邓小平同志公文,无一不充满着强烈的人民性和社会实践精神。

(三)党政机关公文语言庄重性和情感性间的辩证调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涵盖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他的公文语言充满了和谐的时代色彩,真正体现出尊重民意、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我们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

1、创新之美。

正所谓“新者也,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如今反映事物客观情况及其规律的公文,应当随着实践活动日新月异的变化而变化。这就要求我们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提出新要求。“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这一新鲜主题便是现实性和方向性相结合的成功范例,既从指导当前工作着眼,又能体现长期为之努力的方向。此段话中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三个程度递进的“共同享有”加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精辟性。

2、准确之美。

准确是公文语言的第一要素和本质要求。人常说的“一字入公文,九牛拔不出”,充分说明语言的准确在公文写作中的极端重要性。无论描写什么事物,要说明它,只要有一个名词;要赋予他一个运动,只要一个动词;要区别它的性质,只要一个形容词。我们必须不断推敲,直到获得这个名词、动词、形容词为止。这就要求我们遣词要贴切,准确表达用词的范围大小、程度深浅及分量轻重。参照习主席的一则讲话:“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出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的悠久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这段话由于运用了排比的修辞风格,显得文正词严、气势磅礴。其中有四个词语动词用作名词,分别是“伟大实践”、“持续探索”、“深刻总结”、“悠久传承”,如果相互交换一下位置,就不会这样准确、贴切、到位。公文的用词就应该做到这样炉火纯青的严苛地步。

3、模糊之美。

在实际党政机关公文的写作过程中,与准确之美相对应的便是模糊之美。模糊之美与公文语言的准确之美并不对立,事实上它是作为公文语言准确性的有益补充而存在,一定程度上使用模糊语言反而会使行文表达更为严谨。

模糊语言,是指自然语言中带有模糊性的语言,亦即指意义清楚但表达概念外延不确定的弹性语言。常见的模糊词有:“有关部门”、“大多数”、“原则上”等。

在公文写作中,表达主体的某种意志和感情时需要使用模糊语言,这样既可以精确地表达丰富的实际内容,又能含蓄委婉地传达出主体的某种意志和感情。例如习主席曾讲到:“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段话中的“更好的”、“更稳定的”、“更满意的”、“更可靠的”、“更高水平的”、“更舒适的”、“更优美的”等派生词语使用频率极高,均有一定的模糊性,但这样的语言表述不仅确切明白,还含蓄有力、朴实无华。

此外,在特定的语境中使用模糊语言,能对公文表达的内容进行高度概括。例如习主席发表的讲话中谈到:“中国采取的经济政策既对中国经济负责,也对世界经济负责。中国经济基本面良好,我们坚定推动结构改革,宁可将增长速度降下来一些。中国有条件有能力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世界经济带来更多正面外溢效应。”这里所提到的“经济基本面良好”、“将增长速度降下来一些”、“有条件有能力”、“更多正面外溢效应”都是运用的模糊语言。经济基本面的良好状态是怎样界定的?具体的经济情况如何?如果我们用精确语言来替代描述,就需要很多的文字才能讲清楚,而使用这样类似的模糊语言使文章的内容含量加大,同时语言既简洁洗炼,又严谨周密。

4、简明之美。要求我们在撰写公文时,要字斟句酌,用最精粹的语句把问题谈清楚。“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习主席正是以较少的文字去表达丰富的内容,公文的主旨更加突显。同时公文内容的精要和文字的简明是互为表里的,如此才能做到词约义丰。

目前,党政公文语言规律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行之有效的规范理论还未形成,因而党政公文语言的美学原则及运用规律存在较为广阔的提升空间。我们应保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和方法,使其在汲取了更多优秀公文营养的基础上更快地走向公文语言真正意义上的成熟和规范。

[参考文献]

[1]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88.

[2]刘勰.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46.

[3]苗枫林.中国公文学[M].北京:齐鲁书社,1987:208.

[4]李道荣.中国写作学发展概论[M].文心出版社,2002(12):242.

[5]毛泽东.关于重庆谈判[M].毛泽东选集,1991,4:1159.

[6]邓小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M].邓小平文选,1983,2:41.

[7]邓小平.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M].邓小平文选,1983,2:48-58.

[8]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M].邓小平文选,1983,2:255.

[9]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M].邓小平文选,1983,2:271.

[10]李昌远.中国公文发展简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95.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山东 曲阜 273100)

猜你喜欢
情感性用语邓小平
深度思考之常用逻辑用语
常用逻辑用语的八个易错点
后现代椅子设计中的情感性语义表达
浅谈语文课情感性的激发
红色读物
语言的情感性之于高效课堂
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研究现状
网络用语“控”的流行及其修辞解释
邓小平总书记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