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芳
数学是一门应用很广泛的学科,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大到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无处没有数学的踪迹。小学生在小学的学习是一生中的基础教育,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小学数学显得尤为重要。但面对枯燥乏味的数学,学生该如何提高自己的数学成绩呢?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孔子也认为,学习兴趣是调动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所在。那么,该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呢?
一、关爱学生,使学生萌生学习兴趣
学生对一门学科的兴趣往往是从教学这一学科的老师开始的。如果学生喜欢该学科的老师,那么他们也会对这一学科产生兴趣,从而产生学习动机。所以数学老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以爱为出发点,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1.精心准备第一堂课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生动地将学习比喻成吃饭,吃饭要有食欲才能吸收,学习要有兴趣才能接受。对于数学老师来说,第一节课必须精心准备,一个漂亮的开场白,这是最吸引学生的。最忌讳的就是教师一进入课堂就讲课或给学生立规矩,来个下马威。适当的求学经历等介绍有助于增进学生对你的了解,让学生感受到你是一个博学的人。其次,要讲讲你对数学的认识,最好是联系当前实际,突出数学在社会发展、个人修养和学业提高方面的重要性,让学生产生一种学好你所教学科的冲动。第三,介绍数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知道下一步怎么学,怎么做,怎么配合老师的工作。最后,对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学期目标、自己的教学计划、授课习惯以及课堂要求做逐一介绍,并且对学生应该达到的程度做出明确的说明,以便学生更好地接受和适应老师。
2.在生活上真正关心学生
小学生一般都很崇拜老师,如果能得到数学老师的赞许与表扬,或者在课堂之外有机会能与老师接触、交流,学生都会表现得很兴奋,就会对数学表现出异常的兴趣。特别是在生活中缺乏关心和照顾的学生,他们尤其需要老师的爱。所以老师必须在生活上多了解学生,多关心学生,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用心去关爱学生,用真诚去打动学生,让他们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使他们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动力。
3.在课外辅导后进生
小学生的数学成绩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成绩好的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会表现得强烈;而那些学习较吃力的后进生,则会对数学的兴趣表现得很消极,有的甚至产生厌恶的情绪。所以老师要及时帮助这部分后进生查漏补缺,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我们不仅要在课后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辅导,而且还要注重课堂的效果。比如,讲课时多注意他们,眼神是温柔亲切的,给他们较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对他们的家庭作业和课堂练习及时批改讲解;存在知识的脱节要及时补救;对学生存在的点滴进步要及时表扬、鼓励。这样从点滴中帮助后进生,他们会逐步转变,渐渐喜欢上数学,从而提高自己的数学成绩。
二、认真组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数学更贴近生活
挖掘生活资源,感受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利用生活资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观察、操作、实践的机会,让学生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例如:在进行“时、分、秒的认识”的教学时,教师布置学生查找有关“时间”的资料,让学生经历信息采集整理的过程,从生活中收集到的信息作为课堂中的学习材料。商场里钟面的时间,机场、火车站的时刻表,运动会比赛的直播画面变化时间等等。课前师生就地取材,准备教学资源,课堂中从发布信息到探讨“时、分、秒”的意义到联系时、分、秒在生产、生活、科研中的广泛应用,课堂内容不再是枯燥的数字,而是充满了思考、探索和活生生的现实生活内容。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生动活泼数学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
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天性,强烈的好奇心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深入细致地观察和探索问题。基于此,每堂新课开始,我都会给学生创造一种新奇的情境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愉悦的情绪,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的接收中,达到乐学、爱学的效果。而像多媒体课件集音像、动画为一体,生动形象,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创设教学情境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例如:在教学“田忌赛马”这一数学问题时,我给学生呈现出这样一个动画:在比赛奔跑的马蹄声中出现齐威王、田忌和孙膑这三个人物的头像,接着便出示“田忌赛马”的故事片段,让学生了解这个数学问题的时代背景及相关人物事件的介绍,在这样生动、激烈的情境中让学生对这堂课感兴趣,产生强烈的继续求知的欲望;接着点名让学生扮演齐威王和田忌,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出马比赛,再记录结果,使学生将所有的比赛过程和结果通过动画的形式一目了然地展示出来,从而了解孙膑的睿智。整节课气氛活跃、场面生动,学生兴趣大增,使得学习的知识,记忆得特别深刻。课后,学生们都说数学课特别好玩,希望下节课还上数学课。可见,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多媒体为教育信息的传递提供了最优的方法、手段,使学生对教材感知不再局限于老师的讲和看书本,从而多渠道、高效率、高质量地实现数学教学中感知教材的既定目标。
3.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数学
在平时教学中,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既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以后,就可以叫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宽度,粉笔的长度,硬币的厚度,橡皮、书本的长度等。
三、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增强兴趣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可以让每个学生既动脑、动眼、动口又动手,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手指的动作激发大脑思考,使外部的操作活动转化为学生内部的智力活动,用“手巧”来促“心灵”。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性认识,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初步认识直角”时,教师让学生用形状、大小都不统一的纸,按要求对折两次,第一次任意对折,第二次对折时,要和第一次的折痕重叠,便可以折出一个“方”的角,这个角就是直角。然后用折出的直角去找出三角板上的直角,找出书桌面,课本面的直角,从而使学生初步形成关于直角的表象。这样就使原本比较枯燥的内容变得充满趣味。
四、体验成功学习快乐,稳定兴趣
学习成功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要使学生获得成功,教师必须设计好探索数学知识的台阶,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都能有体验成功的机会,这样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稳定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适时有效地帮助和引导,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特别是后进生容易自暴自弃、自卑,教师要给予及时的点拨、诱导,如画出线段图帮助他们理解应用题,让他们换句话说说题意、举举例子等,半扶半放让他们自己去走向成功。实践证明,只有帮助学生化解学习中的困难,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才能培养学生稳定的学习兴趣。
五、开展数学课外活动,培养学习兴趣
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对于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施展学生的数学才能与创造力以及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都是极为有益的。它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教师应积极组织各种数学课外活动,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如:可以结合某些数学知识,介绍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可以结合有关内容,介绍数学史料和数学家的故事;可以结合教学要求,进行实际操作、测量,或开展社会调查,收集数据和统计资料;也可以解答数学趣味题,做数学游戏,猜数学谜语,唱数学歌谣,走数学迷宫等。让学生在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中,不断地培养起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激发学习兴趣对创新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出来,就能主动积极地进行探索,并在探索中形成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