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 耿秋
“中国市场经济改革不彻底,近些年,资源环境恶化、GDP增速放缓、产能过剩等问题相叠加,未来中国经济可能出现系统性危机。”
——这是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日前所阐述的观点。他表示,从2009年以后,中国负债率超常增长,2013年已经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国民资产负债涉及企业、居民、各级政府三个主体,中国负债以企业和政府债务为主,超警戒线后系统性风险增大。“往前看三十年,我们大部分人是改革的既得利益者。改革的阻力是特殊的既得利益者。”吴敬琏说,未来几年,如果遵循经济学规律合理布局,大多数人仍是改革受益者。
“后发优势不在于我们用了多少年,而在于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多大。”
——这是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日前所阐述的观点。他表示,“从2008年的数据分析,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我们的人均GDP只有美国的21%,相当于日本1951年、新加坡1967年、韩国1977年的水平。而日本从1951年开始,维持20年平均每年9.2%的增长;新加坡从1967年,维持20年平均每年8.6%的增长;韩国从1977年开始,维持20年平均每年7.6%的增长,亚洲新兴经济体利用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了如此长时间的增长。所以,如果我们利用好后发优势,从2008年开始,还有20年平均每年8%的增长潜力。”
“限购放松并不代表楼市即将回暖,房地产市场下行仍将维持一段时间,开发商卖房‘以价换量’恐成唯一出路。”
——这是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名誉副会长朱中一日前所阐述的观点。“国内不少二三线城市的数据都在下滑,有的城市正进入调整期,这是不争的事实。”朱中一认为,虽然境遇不佳,但是整个房地产市场仍未到“崩盘”的程度,买卖双方处于僵持状态,这也符合楼市自身的发展规律。他认为,加速销售库存、开发商降价等方式,才可能全面解决风险,让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放开限购只是解决了一小部分人的购房资格问题,而没有解决更多人的购房能力问题。”
“中国房地产的调整如果还没有见底,你就敢判断中国经济已经见底这未免太大胆。”
——这是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学家范剑平所阐述的观点。他表示,中国房地产不会出现崩盘,对这一次的调整要有耐心,没必要非常悲观。“对中国来讲,未来新的增长点,不是在政府的规划中,而是在市场的实践中,尤其是在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每一个实践中。很多人问中国的未来新常态可能增长速度会到多少?说实话,到现在不敢说一个结论。”
“企业家使市场分工越来越细,而且是创新的主角。”
——这是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日前所阐述的观点。他认为,所有的企业家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企业家能够识别消费者自己都没有明白的需求,乔布斯就属于这一类。第二类企业家满足市场上已经表现出来的需求。大家都要吃饭,可能更可口一点,这类的企业做得好的话可以做成行业的领先。第三类企业家比较简单,按照订单生产。张维迎认为,在中国太缺善于捕捉人性和人心的企业家,大部分企业家是第二类与第三类。
“实际增长率要比统计局公布的增长率高。”
——这是经济学家厉以宁的最新观点。厉以宁说,农民盖房子,农民义务劳动性地兴建一些公共设施,农村出来到城里当保姆、月嫂的,这些都没有计入GDP。另外,个体工商户的营业值实际上要比统计的多。我国民营企业的产值已经高达60%了,要明显多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能少报就少报,实际上,民营企业收入的少报,远远超过了国有企业的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