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成语而拓展思维

2014-06-30 08:25李京文
中国新时代 2014年10期
关键词:德安谚语成语

| 文 · 李京文

(作者为著名经济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

文化的积淀,非一日之功,需要数代人的传承与坚持

中国成语、习用语与谚语,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的灿烂成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成语批判》的作者甘德安更将其看作“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是中华民族精神诸多方面的经典概括”。对中国成语进行批判,作新说新解,显然不是否定,而是将中国成语文化的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紧密结合起来,是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的一次思想碰撞。

作为雅言的成语,最能体现民族文化的内涵。这从成语内容的构成上可以看出:中国成语一部分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如“夸父逐日”、“画龙点睛”;一部分来源于古代的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揠苗助长”;一部分是对古代史实佚闻的记录,如“图穷匕见”、“梦笔生花”;一部分是古代的诗文语句,如“水落石出”、“运筹帷幄”;还有一部分是富含哲理的古代谚语,如“唇亡齿寒”、“锦上添花”。这些无不是中华文化宝藏中的珍品,成语也正因此成为具有丰厚文化内涵的语言词汇单位。中国的成语数量浩瀚,本书所列举的仅是其中一小部分。甘德安精心挑选出的诸多成语,无不是我们熟知且耳熟能详的成语,正因为中国成语对后世有着持久而深刻的影响力,我们不得不对其进行一番重新审视与反思。这不是作者对历史遗产的主观偏爱,更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尊重文化传承的客观规律。因为在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不可忽视、超越时代、可继承的优秀遗产。这必将是一项丰富中国文化建设的工作,具有固本强基的作用。

正如书中所言:“传统成语、习用语、谚语作为农耕文明的产物,仍遗存着农耕文明生活的痕迹”,“有必要进行一次文化拓展与吸纳之旅。”五千年的文化积淀赋予中国成语鲜明的两重性:一方面具有持久稳定性,另一方面则难以与时俱进,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一方面在数量上浩如烟海,资源丰沛,另一方面对成语文化的内涵解读则较为单一;一方面多是对生活经验的总结,另一方面则缺少严谨的科学与逻辑分析;一方面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则缺少必要的质疑与反思。而这本《中国成语批判》正试图解决上述矛盾。在继承原有成语基本含义的基础上,加大对其引申义的发掘,深化中国成语的内涵与外延,并赋予它新理论、新思想、新观点,也充分发挥了学者应有的引据求证的风范,做到了有理有据、有破有立。

当今世界,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与凝聚力离不开本民族文化的日益发展。《易传》曰:“日新之谓盛德”,就是强调只有不断推陈出新,不断改变人的现实境遇,社会与生命才会生生不息。《中国成语批判》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探索了中国成语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中国成语进行了跨学科、跨时空、多角度的解读,既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当代价值观;既立足于本国又面向世界。甘德安本是攻读数学专业出身,后转入经济学研究,并一直致力于高等教育的发展。书中借助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诸多理论来阐释中国传统文化。更难能可贵的是,该书充分地展现出了作为数学与经济学出身的作者的文史知识底蕴与人文素养。对中国成语的跨界研究,是本书难能可贵的闪光点,这不仅指诸多学科知识的有效融合,更是关于思维方式的一次变革。

还需要指出的是,文化创新需要持一颗平常心。文化的积淀,非一日之功,需要数代人的传承与坚持。今天我们的文化创新是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展开的,所以要力戒浮躁的文化心态,力戒急功近利。文化的成长是一项关乎民族未来发展的系统工程,需要涵养一颗平常心,踏踏实实地向前推进。

猜你喜欢
德安谚语成语
Effect of tidal currents on the transport of saline water from the North Branch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estuary*
说说谚语
拼成语
吕德安作品
“写微不足道的事物,顺便将黑暗沉吟”——读吕德安
猜成语
谚语趣画(一)
24节气
雷锋与“螺丝钉”刘思乐的亲密接触
英语口语常见谚语(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