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肝拜登自曝家丑广场大妈飙舞炫技

2014-06-30 07:52:48点评人扬森
传记文学 2014年6期
关键词:拜登民主

点评人/扬森

炒肝拜登自曝家丑广场大妈飙舞炫技

点评人/扬森

本月人物

拜 登: 美国副总统,儿子被爆出在乌克兰天然气企业当高管

魏鹏远: 家中藏有上亿现金的落马官员

洪耀明: 履行承诺,亲吻小猪的小学校长

顾明远: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确认2017年英语将退出高考

刘一秒: 思八达创始人,最近被媒体起底

陈晓卿:《舌尖上的中国2》导演,《舌尖2》因诸多细节引发争议

张 宇: 武汉大学素质教育讲堂负责人的化名,媒体报道他们因换届内幕集体辞职

叶 朗: 北大教授,称北大不能成为第二个哈佛大学

王新军: 兰考县委书记,坦言衣服不是名牌不想穿

刁丹同学:摄录下兰考-郑州列车上大妈“互飙”广场舞的一幕

美国副总统拜登这两天被国内舆论“嘲笑”得不轻。他的儿子加入了乌克兰一家天然气公司。而在乌克兰动乱中,白宫支持的反对派,对这家公司的老板并不友好。

拜登

美国“官二代”“投敌叛国”,还是“我方”已打入敌后?网友讨论甚是happy,还有人调侃,普京打入基辅一定会给拜登儿子的屁股上来上一脚,不过奥巴马就可以因此出兵乌克兰。但看上去,美国网友却丝毫不担心拜登利用职务之便给儿子带来些好处。一方面,副总统在美国政治中存在感实在太低,副总统更像是一个象征,说起来是“二把手”,但要是无甚野心,也不过是总统的替身和影子。另一方面,身居高位的副总统也没有特权,反而必须让渡一些隐私,家里的财务信息,公众必须一览无余,若是敢造假,弹劾程序立马可以启动。美国百姓们看到的拜登不仅是在中国吃炒肝的拜登(自然了,这是一种作秀,主要还是给中国人看的秀)。他们更能看到一个有几处房产,收入几何的拜登。最近是美国报税季,5月15号,白宫也要公布财务表格。像拜登这样的“大官儿”,按规矩家底全得报。美国“二把手”去年资产(包括房产和现金)在27.6万美元到90万美元之间,除此之外还有些贷款,比美国的穷人自然是好很多,但也只算得上是中产阶级,在中国,更惨,也就够在北京全款买套房。

魏鹏远

说拜登比不上村长夸张了点儿,但肯定比不上“房姐”“房叔”,更比不上我们这位有心的副司长魏鹏远。最近反腐大潮袭来,每个月都有“大小老虎”和“各类苍蝇”被“拍死”。这个月,能源部门又成“重灾区”,魏鹏远被有关部门带走。十八大以来数月,每月都有中高层官员落网,已成“惯例”,何况魏鹏远级别不算高,又在一个很容易出现腐败的部门任职,从西方那一套新闻价值理论看,“异常性”不足,算不得什么“新闻”。但人们却惊讶地发现,就在这位说高不高的官员家中,居然发现了上亿的现金!给这条新闻再加点戏剧性,银行带过去的点钞机居然还烧坏了4台。点钞机实在太“调皮”了,建议有关部门一定要好好追查这些假冒伪劣产品的制造商,给这么严肃的事儿来这么一套黑色幽默,真是不作死就不会死。

煤炭司是国家能源局负责煤炭、煤层气开发管理的业务部门。魏鹏远的任务,是坐在办公室里进行各项审批,握有大权,自然寻租者众多,以至于这个官位的危险程度并不亚于井下作业的矿工。讽刺的是,坐在魏鹏远位子上的人,恰恰可能是矿工的“生死判官”,如果这个位子腐败了,没有资质的煤窑建起来了,煤矿事故也就不远了。说起来,魏鹏远的工作本可以是不危险的,这样,不光他可以心安地度过后半生,中国无数的底层劳动者也可以每日平安回家。

庙堂之高,对江湖之远影响甚大。恶的制度让人变坏,根除腐败中央已经开出两剂猛药,一曰监督,二曰放权,都是釜底抽薪之举。但让官老爷们主动变怕不太现实。不如把能源局的干部们送到小煤窑体验生活一个月,再让他们回来坐办公室,看看会有什么改变?

实践比空谈更能教育人。同样是副手,咸宁实验小学的副校长洪耀明显然明白这一点。

学校附近的卫生环境差,同学们有随手乱扔垃圾的坏习惯,洪耀明分管德育工作,也曾经尝试用各种方式来整治这些现象,效果都不太好。他想起了一个发生在美国的故事,堪萨斯州一名小学老师许诺,如果学生们的数学测验通过率达到80%,就当众与猪亲吻,结果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洪耀明便承诺,如果卫生状况改善,他也会亲吻一头小猪,这下“熊孩子”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同学们不再扔垃圾,清洁工作也开始认真起来。这下,洪耀明要履行诺言了。

古有曾子杀猪,今有校长吻猪,在我看来,洪耀明此举绝对可以与古代贤者同提并论。教育孩子,不能怕丢面子,洪耀明不仅教会了同学爱干净,还让学生们知道了什么叫恪守承诺,可谓一箭双雕。亲吻小猪的校长可爱可敬,小学是记事儿的黄金期,校长的言行也会成为这帮熊孩子终生难忘的记忆。有些人担心这是胡闹,有辱师道尊严,但可别低估了懂事的孩子们,他们完全知道校长的良苦用心。倒是一些道貌岸然的校长,私底下干一些侵犯学生的勾当,才辱没了“校长”两个字。

洪耀明

并不起眼的政策漏洞会造成人们灾难性的后果。而相似地,教育者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综合起来,我们就会发现,教育政策的变化,对于我们的未来一代的影响更是极大,不得不慎重。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最近在杭州确认2017年英语科目将退出高考。英语退出高考呼声早已有之,有取消英语考试的风声也一直不断,现在终于确认,却还只是透过如此渠道,不得不让人起疑。取消英语合不合理,我们先不讨论。高考政策,影响上万人绝不夸张,再连带着家长、亲戚,附加老师和所谓的“教育产业”,都可以说高考牵动上亿人。现在,要做如此重大一项改变,真的做了扎扎实实的调研了吗?2017年改,也就是从下学期开始上高中的学生,就必须接受如此政策,缓冲期这么短,真的合适吗?

在顾先生对记者的谈话中提到,英语考试将会给社会机构负责,这就更是荒谬了!原来,说到底,我们认为英语学习还是重要,还是要考,只不过我们不管了。现在,大学英语四六级就是处在一个官不官、私不私的尴尬境地,亟待改革。好了,高考又要到这条老路上来了?交给社会机构,英语考试会不会收费?收费有多贵?怎么保证公平?谁来监管这些“社会机构”?而这些“社会结构”是谁?谁又会从这样的改革中分到实际的好处?放掉英语考试,是甩掉了“包袱”,但又是不是一种懒政呢?

顾明远

一些伪理论说,考英语会导致母语教育弱势,此言差矣。为何不先反思,我们的语文教育本身是不是有问题?不是英语抢占了语文的时间,而是语文的时间没有好好利用。我看不见得把英语课改上语文课,能对我们整个民族的语文素养有什么明显的提高,也不过使更多人能够更熟练地机械模仿阅读理解的标准答案罢了。网上还有担忧,高考不考英语,高中的英语教育水平势必降低(应试教育环境下,用脚趾头都能想到)。但社会对英语的需求并没有改变,学生想学英语就都要去报班儿,这对贫苦孩子是不公平的。我觉得像这样的推理合情合理,不知道主管部门有没有人想到。

如果欠缺了调查,想要调整政策,是没有发言权的。

说完了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我们再谈谈“大人”们的教育问题。脚踏实地,老老实实,这是很多大人所缺少的品质,多一些洪校长,少一些魏司长,才是正道。但愿老老实实的人,却因为浮躁的社会心态越来越少。

刘一秒自诩为企业家的高参,整出了一套忽悠人的东西,搞了一个叫思八达的培训机构。思八达的员工说:“刘一秒是天上飞着的一条龙,我们是地上跑的一群猪,怎么追也追不上。”培训公司的 “企业文化”尚且如此腐朽不堪,又能教出什么好果子?最近记者揭露了思八达的真实面貌。许多企业家在刘一秒成功学的各种忽悠下,放弃了原本高效的经营模式,瞎折腾,最后个个被洗脑,企业濒临崩溃,还认为是自己学习不够,真是可笑又可怜。

刘一秒

企业家学些知识不错,但刘一秒的“成功学”还是算了。对真正的企业家而言,干实业是最基础的,玩虚的,企业很难长久。再说说最近兴起的O2O,很炫酷,通过微信等平台,也搞得很火。但是时间检验下来,之前红极一时的“马佳佳”、“黄太吉”现在也不过尔尔。创新是企业家的灵魂,赶时髦不是。

陈晓卿拍摄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现在就很“时髦”的话题。中国纪录片言必称《舌尖》,好像后来连拍个人文的片子,不用“舌尖体”说话都难受似的。说起来,陈导演也算是一个“模仿者”,《舌尖》第一季里他的角色并不那么重要,更多的是任长箴操刀。陈的模仿算是比较高明的,尽管也有不少败笔之处。

陈晓卿

比方有人指出,第一集中爬树采蜜的环节,抄袭了BBC,而且还拿出了分镜对比,重合度不能再高。当然了,陈导演支支吾吾,这事儿究竟怎么办,也成了罗生门。不过《舌尖2》的故事性更强,更是提到知青、国军眷村等等“敏感”话题,央视体制内如此开放实属不易。

《舌尖2》争议最大的,莫过于来自河南在上海学琴的子钰母女的故事。母亲带着女儿独居上海,丈夫为母女生活在外打工,女儿学琴花销很大,但也很争气。故事的最终,女儿获得了国际大奖,但母亲却留下了忏悔的眼泪,说自己除了尽了当母亲的责任,什么都没有做好。不少人批评这个故事“导向”不对。是的,子钰母亲的做法的确不值得提倡,但是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是她们的自由。纪录片展现的是真实的社会,而据我所知,在上海,在全国,子钰这样的家庭并不在少数。我自己就认识一些这样的学乐器的孩子,特别能够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所以这也是我最喜欢的《舌尖》片段之一。导向问题,其实并不大,导演平视了母女的生活,这是最好的记录者的态度。简而言之,这个故事,接地气,真实,而且有代表性。这就是一对普通母女的中国梦故事,如果非要“拔高”,正如之前我所提到的,中国梦,不仅应该是一个宏观的梦,更应该是无数中国人个人的梦想的总和。

在《舌尖》上,我们的确能品到国情的味道。陈晓卿的败笔和成功,指向了同一个问题:是否接地气?双脚沾了多少泥土,得到的情感就有多么真切。造假,或曰抄袭,还是没有深入。深入了,自然会有情深之处。

国情,我们经常说的一个词。可是我们真的了解吗?

近日,一份《武汉大学素质教育讲堂成员集体辞职书》引发一场风波。辞职书直指社团换届程序中不民主,不透明的现象:“上级”给社团空降干部,真正参与竞选的同学却纷纷落选。集体辞职行动虽难免过激之处,但经过该社团近50位同学的“不合作”抗争,获得了社会媒体的关注,换来了主管单位的妥协,“素质教育讲堂”也真正为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校园民主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主”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前提之一。没有民主,国家的发展就不可能持续。需要承认的是,我们的民主还不够充分,因此对年轻一代进行民主教育十分必要。对大学生的民主教育,固然可以在讲坛上讲道理、说理论,但若是象牙塔中,同学们经历的种种事务都有“行政色彩”,接受的决定充满“长官意志”,“民主过程”或有重重“内幕”,或是走走“过场”,课堂上灌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岂能入脑?毕竟唯有“实践”才能决定“认识”。

现在,武汉大学的学生辞职,在抗议什么?“素讲”负责人张宇(这是媒体的化名)那一句“几年后,当经历这次风波的各方都离开校园,谁能保证类似的事情不再重演呢?”很能说明问题。集体辞职绝非单纯为上级的干涉泄愤,或是做一场“校园政治秀”。换届中出现不透明的现象,需追究到一个不健全、不民主的换届制度上去——这种制度不仅是写在纸上的,更是要有执行力的。监督有力,程序合法,换届出问题可以追责到人,那么谁都不会触碰红线。如果这些都没有,这次或许不是“素讲”,今后也会轮到其他社团;这次“素讲”维权,获得了“阶段性胜利”,但制度以后还是这样,恐怕“素讲”的“辞职维权”也注定是一场可悲的失败。

张宇

有了制度保障,民主的实践就有了舞台。蔡定剑先生所做的《公民素质与民主选举》调查告诉我们,受教育程度、政治身份、职业乃至经济发展水平与公民参与民主选举行为没有直接关系,真正关系到公民民主参与度的,是民主实践的多寡和民主对自身利益的关系程度。一些选举搞得好的农村,农民的民主素质极高。现在,如果大学里的“换届”都做不好,大学生的民主素质能提高吗?

北大哲学社会科学系教授叶朗在听完习近平总书记五四讲话后指出,北大办成哈佛第二是很危险的。其实,现在很多学校都有“西化”的倾向——当然,这里的“西化”并非单纯的“思想西化”——在一些大学的课堂上,中国教授来自美国,讲着英语,教的是美国案例,学生言必称雅思托福GRE,出国为荣,回国为耻,如果你问他怎么用自己学科的知识解释中国的事情,他会轻蔑地告诉你:“中国的事,我们不学的。”说句不好听的,中国的大学也是纳税人用钱搭起来的,中国的老师和学生们怎么能忘掉自己站在哪片土地上呢?

叶朗的话,也切不可曲解。哈佛的学术精神,北大还是可以学的。自洋务运动来,我们就开始学习西方,但学习不是抄袭,更不能媚外,需要记住学习西方的目的是什么,是洋为中用。中国纳税人为美国培养人才,多么可笑!不过这种可笑现象却正在发生。

叶朗

中国的执政者,大多从土地上走出来。几代之后,脚上的泥土渐渐干了,问题也就出现了。全国贫困县兰考的县委书记王新军在一场民主生活会上,自我批评,说自己现在衣服非名牌不想穿,不愿意搭乘公共交通,说白了,群众路线没有走好。

王新军

这一轮“群众路线教育”,走到了县级,可谓及时。费孝通早就指出中国的县一级城镇作用巨大,在我看来,县连接了农村和城市,混杂了过去和未来,如果非要把中国的面貌用一个地方进行总结,那一定是县城。县是国家治理的关键节点,把县官治好,国家的综合治理工作就成功了一半。但怕的就是,县官脚上也不再沾泥土,管理层级的官员悬于空中楼阁。现在,王新军和他的同僚们也做了不可谓不深刻的检讨。具体行动如何,真的让人十分期待。

而这个月,同样与兰考有关的另一条新闻,则似乎更有些预言般的意味。微博名为刁丹同学的用户上传了一段视频,几位大妈在兰考至郑州的K1063次列车车厢里跳起了“广场舞”。配乐更有意思,居然是罗大佑带有极强讽喻色彩的《皇后大道东》。其混搭程度不亚于用咖啡当配料,泡了一碗方便面。

刁丹同学

这个画面太像一副荒诞派的漫画。集体秧歌转化而来的广场舞,泥土气息还未散去,因为不符合城市的种种规矩,遭到了各种形式的非议和“抵制”。在老人和民工居多的坐席车厢里,人们却围观欣赏。山寨机高分贝音响放出了罗大佑嘶哑的嗓音:“要做大国公民,只须身有钱。”这首歌,写在“97回归”前人心惶惶的香港,亚洲金融中心的人们,不知道如何面对一个似乎熟悉又十分陌生的明天。而这一切就发生在行进中的中原土地上,这里,种种元素碰撞出了独特的化学反应。想想吧,这样一幅精妙画面,多么像我们社会的缩影?

责任编辑/胡仰曦

猜你喜欢
拜登民主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拜登政府2022财年NASA预算申请解读
国际太空(2021年8期)2021-11-05 08:32:12
拜登也要打造基建狂魔
普通人拜登
拜登就职
南方周末(2021-01-21)2021-01-21 11:18:11
美国的民主与尊严
“拜登”献吻拜登
环球人物(2017年7期)2017-04-17 10:33:04
拜登.你的手……
环球人物(2016年10期)2016-04-21 03:03:56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
学习月刊(2015年19期)2015-07-09 03:3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