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远明,刘 燕,姜 妍,刘 伟,王 浩,王绍东,李吉兰
(1.东北农业大学/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哈尔滨 150030;2.黑龙江省伊春市南岔区迎春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黑龙江 伊春 153100)
黑龙江省春大豆亩产300公斤高产栽培技术及高产原因分析*
李远明1,刘 燕1,姜 妍1,刘 伟1,王 浩1,王绍东1,李吉兰2
(1.东北农业大学/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哈尔滨 150030;2.黑龙江省伊春市南岔区迎春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黑龙江 伊春 153100)
2008年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单位在大豆超高产攻关试验中,经黑龙江省科技厅组织国内专家现场测产,实现了大豆亩产326.2公斤。对这一高产实例分析,认为大豆要达到亩产300公斤,必须用栽培技术协调好品种、气候之间关系,2008年攻关田所在地点,高温、干旱、生育期日照时数长,通过采用栽培措施主要是保证种植密度,同时根据大豆需水、需肥规律采取多次滴灌,肥水同步供应,满足了大豆群体对肥水的需求,使品种的产量潜力得到了充分发挥,取得了高产。由此可见,品种、气候和技术措施调控三者是大豆高产及超高产的关键要素。
春大豆;亩产;300公斤;原因
黑龙江省是我国的大豆主产区,播种面积及产量均占全国的40%左右。由于进口转基因大豆的持续增加,黑龙江省大豆生产受进口大豆冲击严重;加之,大豆单产低,比较效益明显低于玉米,黑龙江省大豆播种面积与总产量持续下降,为了提高大豆单产,2008年通过选用高产大豆品种,采用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开展了高产栽培研究,在1.075亩获得亩产362.2公斤的高产,现将高产的原因作出分析,供同行研讨。
2008年10月11日,黑龙江省科技厅组织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常汝镇研究员为组长、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孙寰研究员和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刘忠堂研究员为副组长的10人国内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东北农业大学阿城畜牧园区大豆高产试验田进行了现场测产,实收1.075亩,现场脱粒称重为364.3公斤,扣除杂质2%、水分1.5%、袋子皮重0.8千克,净收大豆350.7公斤,根据实收面积和收获的大豆重量,得出该地块大豆产量为亩产326.2公斤。
2.1 精细整地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
2007年秋10月19日对试验用地进行精细的秋整地,其措施:(1)深翻地,深度22厘米;(2)旋耕耙地,标准是土壤细软,无暗坷垃;(3)起垄,垄距65厘米,垄向直。
2.2 精选种子保证出苗率
播种前,对种子进行人工粒选,选用籽粒饱满、无病斑、大小一致的种子,并对种子进行晒种和用钼酸铵拌种包衣阴干。
2.3 精量播种保证合理的密度
为保证播种质量和播种密度,2008年5月14日采用人工扎眼播种,垄上双行,播量为26株/平方米,单行株距11.8厘米,小行距12厘米,达到等深、等距、覆土3厘米,播种后进行垄体镇压和封闭灭草,5月20日查看出苗率为23.6株/平方米,占播种量的88%。
2.4 平衡施肥保证养分的全生育期供应
在2007年秋翻地的同时,每亩施入阿城基地有机肥场生产牛粪有机肥250公斤,秋起垄时,随机施入氯化钾12.5公斤,二胺12.5公斤,达到肥量均匀、肥量足、保证作物持续生长的需要。
2.5 精心管理构建高产的群体结构
根据气候情况和大豆田间生长发育情况,采用相应的管理措施,保证大豆全生育期健康生长。
2.5.1 及时中耕保证良好的生长环境 于2007年5月21日进行垄沟深松25厘米,打破犁底层,加深耕作层,改善耕层结构,有利于大豆根系的生长发育和根瘤的形成,同时可以起到防寒增温,疏松土壤,增强土壤蓄水保墒和防旱抗涝的能力。6月25日进行第二次中耕,并结合培土,可以促进根系生长,防止倒伏。
2.5.2 促控结合创造合理的群体结构 采用化控技术控制大豆株高,2007年6月11日(3节期),喷施多效唑5克/亩(对水60斤)进行第一次化控,7月9日(始花期)喷施多效唑10克/亩(对水60斤)进行第二次化控。
滴水滴肥保证大豆生长期水肥的供应,6月14日滴水20吨/亩,6月20日滴水10吨/亩,7月3日滴水10吨/亩,7月14日滴水15吨/亩,7月21日滴水15吨/亩,并加入尿素3公斤,8月5日滴水20吨/亩、8月12日滴水20吨/亩、8月22日滴水20吨/亩,8月30日滴水20吨/亩。
2.6 适时防治病虫害保证大豆健康生长
6月24日喷施3%啶虫咪(莫比朗)乳油,每亩用量15~20毫升预防蚜虫,8月2日喷施2.5%溴氰菊酯,每亩用量30毫升,防大豆食心虫。
3.1 品种是大豆高产的基础
美国的研究资料表明,品种对产量的贡献约占30%,试验选用的品种为龙选1号,该品种由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单位于1996年在合丰25大豆田里发现的自然变异株,系选而成,2008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为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110厘米左右,无分枝,主茎多节多荚,每荚粒数多,丰产性好。区域试验较对照品种绥农14增产11.9%,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3042.3公斤,较对照品种绥农14增产14.6%。中抗灰斑病。可见该品种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
3.2 气候条件是大豆高产的必要因素
3.2.1 生育期日照时数对大豆高产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大豆产量的形成,一靠叶片光合,二靠根系吸收,干物质总量之91.32%来自叶片光合,8.68%得自根系吸收。由此可见光照对大豆产量的形成起到决定性作用,2008年5月至9月阿城地区日照时数1253小时,历年同期日照时数1 214.2小时,较历年增加38.8小时,高于历年3.2%(见附表)。主要表现在生长后期日照比较充足,为植株的正常发育和产量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光照条件。
3.2.2 生育期气温对大豆产量的形成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大豆是喜温作物,大豆根系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30℃,最低温度为10~12℃,正常温度为14~16℃。根系吸收活动最适温度为20~30℃,低于13℃时,除吸水量减少外,几乎不能吸收其他物质。在13~30℃土壤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增高,根系吸收能力增强。
2008年5月至9月阿城地区活动积温2771.9℃,历年活动积温平均为2918℃,相比结果2008年5~9月阿城地区积温较历年低146.1℃,降低5%(见附表)。主要是2008年5月至6月上旬阿城地区平均气温低于历年平均积温,而6月中旬至10月中旬的活动积温要高于历年平均活动积温,这就相应延长了大豆生育日数,增加了干物质积累量,使大豆籽粒饱满,百粒重增加。
3.2.3 满足水肥需求是大豆高产必要条件 大豆是需水肥量较高的作物,据研究每形成1公斤大豆籽粒,需水1.95~2.30吨,欲获得亩产350公斤大豆,必须通过根系吸收水680~800吨。形成100公斤大豆籽粒需吸氮(N)8.63公斤,磷(P2O5)2.03公斤,钾(K2O)3.57公斤;故而形成350公斤/亩大豆籽粒共需吸收:氮(N)30.2公斤,磷(P2O5)7.1公斤,钾(K2O)12.5公斤。
大豆不同生育阶段对水分的要求不同,一株大豆从出苗到开花,一昼夜需要消耗水分100~150克;开花到鼓粒时期一昼夜要消耗水分300~500克。从分枝到结荚鼓粒阶段,生育天数占生育期的50%。消耗水量占全生育期的60%~70%,鼓粒期营养生长停止,全部转入生殖生长,籽粒干物质迅速积累,提高百粒重,也需要大量水分,土壤水分以保持在28%~30%为宜。因此大豆不但需要足够的水分,而且需要分布较均匀的降水量,特别是在大豆开花、结荚、鼓粒期,如遇干旱,就会显著降低产量和品质。
2008年5月至9月阿城地区降水329.0毫米,历年同期降水467.8毫米,与历年比降水减少139毫米,低于历年29.7%,属于干旱年份(见附表)。且降水集中在5月上、下旬,7月上、中旬,6月整月,7月下旬,8月份整月都处于严重干旱状态,如不能满足大豆生长所需水分,将严重影响产量。试验在6月至8月共滴灌9次,每次灌水量在10~20吨不等,每亩共计灌水150吨。除了满足大豆群体对水的需求外,还根据不同生育时期大豆的养分需求随水施肥。这种“少吃多餐”、水肥同步的措施,既满足了大豆的需求,又减少了水肥的流失。
附表 阿城试验基地2008年度与历年气象资料对比表
综上所述,经过对高产实例的解析,分析了试验应用的品种、当年的气候条件以及采用的栽培措施,认为大豆要取得高产或超高产,必须要有产量潜力大的品种,而这一能力的发挥和实现却离不开环境(土地的温、光、水、肥),栽培措施是对大豆产量形成和环境条件进行人为的调控手段。三者同等重要,三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成为大豆高产及超高产的关键要素。
[1]董钻.大豆产量生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2]李远明,龙生云.大豆新品种龙选1号的选育[J].大豆科技,2008(5):42-43.
[3]宋书宏,王文斌,孙恩玉,等.大豆单产327.2公斤研究初报[J].大豆通报,2001(2):7,23.
[4]罗赓彤,季良.北疆春大豆亩产300公斤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大豆科学,1994(2):127-132.
[5]胡国华.提高中国大豆生产综合能力及其途径[J].大豆通报,2005(5):4-6.
S318
B
1674-3547(2014)04-0039-03
2014-07-10
李远明,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为大豆高产栽培,E-mail:liyuanming01@163.com
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大豆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示范”(2012GB2B20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