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珍
摘 要: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有遗憾才有改变和超越。作者着眼于新理念对当下课堂教学的启示,结合自身体会和耳闻目睹的教学实践,将目前基层教师普遍存在的几点困惑逐一呈现,希望得到同行和专家的引领。
关键词: 新理念 困惑 自主 生产 对话
数次的学习和培训,确实让广大一线教师耳目一新,教学观念也逐渐明朗。然而,现实课堂教学并不乐观,教学中时常出现与新理念相矛盾的境况,让很多教师无所适从。我综合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真实感受,将几点困惑呈现如下,望得到同行和专家的指导。
困惑一:“自主”该如何收放自如
教学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若引导过多,教师过于强势,学生的自主性就会受到影响,学习效果也不会理想。因此,新课程理念倡导,要给学生更多的自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今,自主的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但一谈起课堂教学,很多老师跟我一样很苦恼,觉得“让学生自主学习”只能是备课时的一种美好愿望,而真正要在课堂上实施却难以实现。
就拿我们学校来说,每个班的学生人数都很多,少则50,多则70以上,学生挤满了课堂,加上学生大多来自基层,素质参差不齐,行为规范和学习习惯上的问题很多。一节课下来,一些教师,特别是低年级教师,课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纪律维持和行为规范教育上,教师若稍稍松一松,学生就会信马由缰,各行其是,教学无法正常开展。教师释放空间想让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提问和回答,结果不是无趣、无意义的回答居多,就是举手的寥寥无几,能主动回答的也总是那几个孩子。老师努力让学生自主,学生却不想做主,甚至不喜欢做主,课堂往往陷入僵局,大部分学生还是习惯等待答案。无奈,自主教学在课堂上的“屡试屡败”,让教师只得放弃事先的教学设计,重新牵着学生一步紧跟一步,学生被拽得紧紧的,课堂节奏紧张,一节课下来,教师很累,但欣慰的是教学内容终究完成了。因此很多教师感慨:让学生自主是奢望,还是教师盯紧点好。
也许有人会说,肯定是因为教学枯燥单调,学生不感兴趣,才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但在很多大赛和观摩课堂上,孩子们学得不是挺津津有味、自动自主的吗?那样的课毕竟不是常态课,且为上好那样的一节课,需执教者非常规的付出,如教师要对课件、教案、课堂反复地修改和打磨等,可以说,这样的高效课堂是高成本换来的,这不是常态课能做到的,也不应该是常态课所追求的。如何在常规课堂上,让大班额背景下的孩子更自主、更有效地学习,是我校教师普遍难解的困惑之一。
困惑二:“生成”该如何自然绽放
课堂是个动感地带,学生更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因此,教学时,我们不仅要有充分的预设,更要随着课堂进程及时捕捉生成资源,并予以敏捷回应,这样的课堂才具真正的灵性和开放性。这个道理我们都懂,也很羡慕那些名师课堂,教师的一次次启发,让学生绽放一次次精彩,给人印象深刻。我也尝试在课堂上以精心创设的情境和宽松的氛围激活学生的思维,以期待生成之花自然绽放,可往往事与愿违,正如很多教师苦恼的一样:现在的孩子怎么都怕开动脑筋?如在教学《丑小鸭》一课时,我让学生根据画面想象丑小鸭离开家之后,可能还会遇到什么情况?学生的回答基本跟课文描述的一样;不是被某某动物讥笑,就是被某某动物追赶……我没有灰心,继续启发道:大胆想象,哪个还有不同的想法吗?一片沉寂后,学生回答的还是某某咬它、某某啄它之类的,我心里虽有些不甘,但学生已经尽力了,考虑到课堂时间毕竟有限,我赶快进入下一环节。一节课就这样在按部就班中结束了,虽然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听课老师们给出了“教学扎实,但生成很少,课堂有点沉闷”等评价。我也尽力了,这让我感到有些困惑。无独有偶,在一次全县观摩教学活动中,我听到的杨老师执教的也是《丑小鸭》一课,当时很兴奋,心想:这下我可以好好学一学她在课堂上是如何启发生成的了。杨老师是一位年轻的老师,朝气蓬勃,语言很富有感染力,课前互动就赢得了孩子们的喜爱。杨老师的开课自然顺利,接下去的教学各环节也很顺畅,孩子们在杨老师的引导和不断鼓励下感情朗读,自由交流,积极回答。巧的是,杨老师也设计了和我那次课上同样的问题,我静静地看着听着: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课堂气氛很活跃,可遗憾的是,孩子们回答的不是重复,就是相互模仿,杨老师笑容可掬地频频点头,又极尽耐心地启发道:丑小鸭会不会遇到其他不一样的情况呢?接下来的回答仍如出一辙,杨老师的脸上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苦涩。课后评课教师对杨老师给予了很高评价:教学设计精致,学生学习情绪高涨,教师的评价语精彩得当。但也提出了美中不足的一点:课堂生成太少。是呀,为什么现实课堂生成就那么难?
困惑三:“对话”该如何深层推进
在以“人本”为核心价值取向的新课程改革中,对话教学理念已成共识。因此,课堂上如何实施有效对话就成了教学必需。静观近几年的课堂教学,我们都在努力改变“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将对话积极引入课堂。怎样通过巧设问题和创设情境催生精彩对话成了课堂的主题。于是,李老师的课堂上:读题质疑,初读设疑,逐段学习,逐段提问;吴老师的课堂上:创设情境,以问题开道,从问开始到问结束。可见,课堂无问答,对话就无法持续。可是,课堂上有问答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了吗?这让我们深感困惑。如《大自然的语言》一课中,课堂是这样展开对话的。
1.师:想想课文中哪几个小节写了大自然的语言?(生答)
2.师:你们发现大自然的这些语言都说了哪些方面的内容?(生答,师评价)
3.师:瞧!大自然的语言上到天文,下至地理,涉及方方面面。你们觉得大自然的语言怎么样?(生答,师评价)
4.师:再想一想,大自然的语言“妙”在哪里呢?(生答,师评价)
5.师出示句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生自由读文后回答,师评价)
6.大自然用这些语言和我们说话,它真的说了吗?(生答,师评价)
7.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怎样才能发现、读懂这些妙不可言的大自然语言呢?(生答,师评价)
8.师: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说说你还发现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生答,师评价)
细究以上对话,这些问题基本上不需深入思考就能问答,有的在课文里就能找到,如第1、2、3、4、7五个问题;有的在老师的暗示下稍作思考就可以回答,如第5、6两个问题;只有第8个问题具有不确定和开放性。
其实,不论是常态课,还是大赛课,师生对话与上例大多大同小异,教师都是心里揣着现成的答案,让学生在限定的问题里猜想一遍,回答老师已有答案的答案,学生极少提问,更没有反问和追问,对话在浅表层上来回,不及内里,甚至极少触碰学生的已知经验和生命世界,这样的对话几乎每天都在上演,而我们已然习惯,如何超越,如何改变?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版.
[2]小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11).
[3]华伟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策略.浙江平湖市百花小学.
[4]张光陆.解释学视域下的对话教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