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霞
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小学数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准确、迅速、灵活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计算错误常常困扰着教师和学生。学生在计算中出现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
感知粗略:学生计算时,感知事物比较笼统、粗糙,对相似相近的数据或符号常常感知失真,造成差错,如:把31写成13,把“-”看成“+”,把109写成169等。
书写不规范:书写不规范会给学生的计算带来影响。一些学生在抄数字时常把“6”写成“0”,把“7”写成“1”,直接改变了算式的原样,从而导致错误的出现。如:在计算“56-17”时,有位小朋友把“56”抄成了“50”,50-11=39。这样的错误不是因为没有看仔细,而是因为他们的数字写得不端正,不规范,经常把数字写得自己也认不清了。
思维定势:由于受多次重复练习某一类型习题的影响,使学生先入为主,计算中学生常常用习惯的方法解答性质完全不同的问题,从而出错。
注意力分散:人在计算,心去玩耍,做计算题时急于求成,出现莫名其妙的错误。分析原因,一是当数目少、算式简单时,易生“轻敌”思想,出现进退位加减中忘了进位上的数或退位等现象;二是当数目大、计算复杂时,又产生厌烦情绪。因而,他们常常有题目未看清就匆匆动笔,做完不检查等坏习惯。
不管何种原因造成的计算错误,都要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注意找出错误所在,分析错误的原因,然后针对错误的性质、原因和范围对症下药。在几年的教学中,我从以下方面做了探讨。
一、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些数学计算能力差的同学,往往不是他们的智力不行,而是对计算失去了兴趣。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造成的,另一方面是老师造成的,枯燥乏味的讲解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数学教师讲课时要投入高度的热情,利用教具和课件生动形象地演示。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对、算得快的目的。如在一年级教学进位加法时,教师出示有10个空穴的盒子,在里面放9个乒乓球,外面放3个,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知道一共有几个。学生自然而然想到先放进去一个,凑足整箱10个,再看外面还有几个就是十几个。教师再问学生:“咦,原来外面有3个,现在怎么只有2个了?”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凑十的方法。在后面的8+几和7+几的进位加法中会运用凑十法进行计算。同时在练习时应设计有层次性和趣味性的题目,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练习中。如在巩固练习中,低段年级通过游戏、抢答、接力比赛等形式打破一般练习的枯燥,在愉快激烈的比赛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
二、强化口算基本训练
口算教学是计算教学的开始阶段,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口算能力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地组织口算训练,有助于提高笔算的速度和计算正确率,因此,口算练习要做到天天练,逐步熟能生巧。20以内加减法和表内乘法及相应的除法等基本口算是所有计算的基础,要求学生做到正确熟练、脱口而出。要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形成一定的口算技能,关键是要坚持训练,每天坚持3~5分钟形式多样的口算训练,加强“听算”。计算中的常用数据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如:
1.积是整百整千数的算术。
25×4=100?摇?摇?摇?摇125×8=1000?摇?摇?摇?摇125×4=500
75×4=300?摇?摇?摇?摇625×16=10000?摇?摇?摇?摇……
2. 1~20的平方数。
4.常见的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
0.5=50%?摇?摇?摇?摇0.25=25%
0.75=75%?摇?摇?摇?摇0.125=12.5%
通过坚持不懈地口算训练,学生能形成熟练的口算技能技巧,做到正确、迅速、灵活地口算。
要求学生做题要“三看”:一要看清运算的数字;二要看清运算的符号;三要手脑并用,眼看着,手写着,脑想着,三者合一。还要创造机会,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
三、加强对比练习
清晰正确的记忆是学生学习的前提,相反,模糊、错误的“印象”会干扰学习。如刚开始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几乎每个班的学生都会出现4+2=8这种情况。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学生刚学习4×2=8,受新知识的干扰,他在计算老知识4+2时理所当然地写成4+2=8。又如,在学生的作业种经常会出现24×5=100,仔细一想,原来是与25×4=100混淆了。类似这样的计算错误是学生常犯的,所以加强对比练习是提高计算准确率的一条有效途径,能把学生从错误的认识中“迁导”出来。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出示练习:
3+4=?摇?摇?摇?摇5×2=?摇?摇?摇?摇16×5=?摇?摇?摇?摇3×4=?摇?摇?摇?摇5+2=?摇?摇?摇?摇15×6=?摇?摇……
四、加强作业面批
受班级授课制的制约,一个班有五十多个学生,两个班的就有一百多人,教师每次作业批改要做到每个同学面批是不可能的。老师们大都把作业本收来一起批改,改完后发给学生,对共同的错误进行讲解分析,然后发下去学生订正好再让老师批改。这样的做法,对大多数学生是有用的,但总有几个学困生订正半天也订正不好。其实,学生是有差异的,每个人出现的计算错误也不尽相同。教师可把学生叫到自己身边,看着他做,包括抄题目,笔算草稿,等等,看着学生一步一步做下去,很快就会发现他在什么地方算错了,然后帮他纠正错误。
五、养成良好习惯
计算中出现的错误,大多是因为粗心大意、马虎、书写潦草等不良习惯造成的。因此,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教学中,我从以下方面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1.认真抄题。抄题及进行每一步计算时,都应该与原题或上一步进行核对,以免抄错数和运算符号。若题目抄错了,则后面再怎样计算,最终得数都是错的。第一,抄题时要与原题核对。第二,竖式要与横式核对。第三,横式上的得数要与竖式中的核对。
2.认真审题。一些学生看到计算题,总是不假思索地提笔就做,做到后面感到计算太繁琐,一不留神就错了。其实做计算题要像做应用题一样,先审题,弄清楚这道题的运算顺序,看有没有简便的计算方法,然后再动笔做。
3.认真书写。在计算中,很多时候需要把笔算过程写在草稿本上,而草稿本一般老师是不改的,所以很多学生草稿本上的字写得“龙飞凤舞”,潦草马虎,连自己都会看错。老师可适时查看学生的草稿本,通过开展评比等活动督促学生认真书写。
总之,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复杂和艰巨的工作,数学老师要为学生营造充满童趣、富有活力,让学生乐学、爱学的学习环境,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使枯燥的计算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使计算课堂变得生动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