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贡献的量化研究

2014-06-28 12:07齐明珠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年4期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劳动生产率

摘要 本文探究了1991-2011年间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总体规模及产业流向,并定量分析了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过去的二十年间,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规模从1990年的8673万人增长到2011年的2.5亿多人,其中有53.7%流入第二产业,其余流入第三产业。本文采用历史增长核算法,将经济增长分解为三个贡献要素,即劳动年龄人口规模的增长、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及劳动力利用效率的增长。本文计算了1991-2011年各要素的实际年平均增长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然后计算在没有农村非农劳动力转移的假设条件下各要素及经济增长的变化,最后比较二者的差异,即可得到农村非农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1991-2011年间,这三个经济增长贡献要素的实际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3%,9.3%及-0.3%,年平均对GDP增长的实际贡献分别为12.2%,90.2%和-2.4%。在没有农村非农劳动力转移的假设条件下,劳动生产率及劳动力利用效率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下降至8.9%和-1.4%,而GDP年平均增长率也将从实际的10.3%下降到8.8%。进一步的比较分析表明,持续的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在20年间使劳动力利用效率年平均提升30.7%,使总劳动生产率年平均提升23.9%,年平均提升比例为63.7%,使GDP年增长率平均提升近1.6个百分点。可见,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一方面通过对剩余劳动力的利用,提升了劳动力的利用效率,为潜在人口红利提供了实现通道,另一方面通过提升劳动力的产业结构,提升了总体劳动生产率水平,是我国过去并也将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要素。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劳动力利用效率;劳动生产率;GDP增长

中图分类号 C9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4)04-0127-09

我国最近30多年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增长,其中人口变化因素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包括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和比例的增长,以及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带动的总体劳动生产率提升。很多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是各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例如,Amlan Roy等的研究表明,考察长期的历史数据,劳动生产率和人口变化是日本、美国、法国、英国、韩国及土耳其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动力[1]。其中1974-2008年间,美国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对实际GDP增长的贡献达到42.7%,而日本同期则为12.6%。Lee等[2]和Bloom等[3]针对多国的历史数据研究表明,人口变动带来的劳动年龄人口增多及负担比减少的确带来经济增长,且至少可以解释1990年代亚洲“四小龙”经济增长的30%。

在过去30年多年,我国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和优化配置,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利用不仅从总体上提升了实际劳动力总量,而且由于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向二、三产业带动的产业升级也大大提升了总体劳动生产率水平,极大的推动了经济增长。我国劳动生产率在各个产业间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当前我国当前农业就业人口占就业人口总量的39%,却只创造GDP总量的10%。由此可见,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一方面从数量上增加了实际劳动力,另一方面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提升了总体劳动生产率水平,从而对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发展模式产生重要影响。

然而国内外针对我国劳动力非农转移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定量研究还非常少,对我国过去二十年间劳动力非农转移的流向以及其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的定量衡量还几乎是空白。在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中,国外研究主要是侧重劳动力规模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而较少涉及劳动力的产业转移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主要原因是国外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发达国家的,而发达国家早已完成了产业升级的阶段,因此不是国外学者关注的焦点。国外针对中国的相关研究还很少。国外很多研究成果表明,人口变动对经济增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4-7]。有代表性的成果包括Carre等对法国的研究[8],Matthews等对英国的研究[9],Lains对葡萄牙的研究等[10],及Maddison对美国和欧洲的研究等[11]。Maddaloni等人[12]以Solow[13]的增长核算模型为基础,将实际GDP增长分解为三个要素,即劳动年龄人口增长、劳动生产率提升及劳动力利用的增长,对欧洲和美国人口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从1961-2005年,美国人口要素的变化对实际GDP增长的贡献要比欧洲大得多,美国为40%,欧洲为19%。同时,人口要素对欧洲实际GDP增长的贡献有明显下降趋势,而美国由于积极的移民政策,其人口要素的贡献则基本保持稳定。

国内针对劳动力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关注点在于人口变动、劳动力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如王金营等[14]和易纲等[15]考察了劳动力规模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而余吉祥[16]的研究则从反方向证明经济增长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也有研究从劳动力转移或流动的后果角度研究其经济影响,如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蔡昉)[17],对减缓贫困的影响(张永丽)等[18]。刘秀梅、田维明直接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分析,结论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了经济增长,但是并没有给出定量的回答[19]。蔡昉分析了金融危机过程中农民工就业的调整与恢复,新阶段的劳动力市场特征,揭示出经济可持续增长面临的挑战,探讨城市化作为经济增长新引擎的作用[20]。

总体看,相关研究存在两点局限,一是在相关定量研究方面,聚焦在劳动力规模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而较少同时考虑到劳动力转移带来的产业升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二是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中,研究的侧重点在于到底从农村转出多少劳动力,对劳动力的流向缺少关注,而不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是不同的,因此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也不一致。

本文将对如上两点局限作出突破,不仅考察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产业升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而且考察转出劳动力的最终流向,从而可以更加科学的度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实际贡献。文章将从定量的角度研究1990-2011年间我国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并将具体分析其带来的实际劳动力规模的提升以及总体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1 理论框架与方法

在针对中国的人口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中,以往的研究大都是基于各种模型的,建模的优势在于可以对增长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予以明确考虑,然而这类方法的不足在于模型结果严重地依赖于模型本身是如何建立的,模型很难被评估,研究结果差异较大。本研究将从增长核算的角度,计算经济增长各要素的贡献。增长核算理论框架的优势在于不依赖关于行为和技术函数的特别假设,模型结果比较稳定。本研究将经济增长分解为三个要素,即劳动年龄人口增长、劳动生产率提升及劳动力利用效率的增长。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劳动力转移对原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了再利用,提升了总体实际就业人口数,即提升了劳动力的利用效率;二是劳动力转移促使产业结构升级,在各产业劳动生产率保持现状的情况下,由于二、三产业比重增加,从而提升了总体劳动生产率水平。

这个公式意味着,如果针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实际GDP增长进行中长期考察,则GDP的年增长率均值近似等于三个贡献要素年增长率均值之和。增长核算模型对分析中长期实际GDP及其贡献要素的发展变化是非常有效的,也引起了政策制定者的关注。通过这样一个公式,可以清楚地将过去经济增长分解为不同的贡献要素,从而理解人口变动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对过去增长模式的考察,不仅可以评估过去人口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可以在人口预测的基础上,对未来经济增长进行预期,从而提前作出人口政策、经济政策的调整。

2 过去二十年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及其对经济增长要素的影响

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体现在如下两个经济增长要素的影响上,一是提升了劳动力总量,二是提升了总体劳动生产率水平。通常我们将从农村转移出去的劳动力称为“剩余劳动力”,因此本文中将从农村转移出去的劳动力都界定为剩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将剩余劳动力转化为实际劳动力,从而提升了劳动力总量。同时,由于我国产业间劳动生产率差别极大,第二、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大大高于以农业为基础的第一产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升了总体劳动生产率水平。我们首先来考察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总量和流向,然后再考察其对劳动力总量提升及劳动生产率提升的影响。

2.1 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总量和流向

关于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并没有统一的界定。不同来源的数据因关注点不同,其分类项目及口径不同,从中能推算出的相关数据结果差异也较大。如农村固定观察点抽样调查口径上只包括农村外出就业的劳动力,没有包括仍在本地但已不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本文认为,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应不以地域为限制,只要具有农业户口且从事非农业的劳动力,都应该计入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总量之内。2009年中国农业部出版了《新中国农业60年统计资料》,在表1-1-3中,公布了1978年及以后至2008年的我国乡村从业人员及主要行业分布。表中虽然没有对乡村从业人员的定义,但从整个统计资料来看,可以判断为具有农业户口的就业者,而在非农行业就业的乡村从业人员符合本文对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概念的界定。因此,这里将所有在非农产业就业的乡村从业人员界定为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总量,根据其所从事的行业判断其所在产业。这里将工业和建筑业归为第二产业,将交通仓储和邮电业、批零贸易餐饮业和其他行业归为第三产业。由于《新中国农业60年统计资料》的数据只提供到2008年,之后的数据需要其他来源补充。在综合比较各种数据来源后,本文采用了来自2011年国家统计局的《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中2009-2011年的数据,因概念界定和数据结果都比较一致。我们比较了这两种数据来源2008年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总量,发现农业部的数据为23 661.7万人,而统计局的数据为22 542万人。从农民工所从事的产业看,农业部的数据显示第二产业的比例为51.4%,统计局的数据为51%,总体看两种数据来源统计口径基本一致,结果比较接近。需要指出的是,在农民工从事的主要行业分布表上,统计局数据的行业分类与农业部略有差异,且统计局的数据行业分布之和也不是100%,因此本文中将非第二产业的农民工均划入第三产业。图1表明了1990年及以后历年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总量及流向。

从图1可以看出,从总量上看,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规模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年转移总量从1990年的8 673万人增长到2000年的1.5亿,2000年后转移总量的上升速度加快,到2011年已经超过2.5亿人。从流向上看,在1990-2000年,流向第二产业的比例从54.8%逐步减少至44.8%,其余流向第三产业。但是此后,流向第二产业的比例从2001年的45%逐步增至53.7%,其余流向第三产业,与1990年的产业流向趋于一致,这与我国经济发展的政策导向有关。

如前所述,本文中将劳动力利用效率界定为就业人口数除以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通常我们将非农转移的劳动力界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这里所有从农村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将作为“增加”的劳动力来考虑,即体现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对实际劳动力总量以及劳动力利用效率的影响。图2比较了在没有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假设下的就业人口与实际的就业人口,以及两种情况下的劳动力利用效率。我们发现,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大大提升了劳动力的利用效率,1990-2011年间,平均使劳动力利用效率提升30.7%。并且提升幅度总体看逐年加大,1990年尽管当时转移的人数还相对较少,但也使劳动力利用效率提升16.1%,到2011年,转移总量已经达到2.5亿,使劳动力利用效率提升48.5%。

2.3 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对劳动力产业结构及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因我国各产业劳动生产率差异较大,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通过劳动力的产业结构升级来影响总体的劳动生产率。从表1可以看出,如果没有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我国到2011年仍是一个以农业劳动力为主的国家。要考察非农转移对总体劳动生产率的影响,首先来计算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然后比较现实总体劳动生产率水平及假如没有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下的总体劳动生产率,其差值即体现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这里总体劳动生产率是用以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实际GDP(美元)除以就业人口数,分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应用的是相对应的产业数据,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多个数据库。其中就业人口是通过劳动力和失业率数据计算而来,其中失业率个别年份有缺失,采用了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的数字进行补齐。分产业GDP是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库中各产业GDP比重计算而来,同样分产业就业人口也是由各产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计算得到。

在各产业劳动生产率已定的情况下,各产业就业人口权重就会影响到总劳动生产率。接下来计算在没有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假定条件下,各产业就业人口的比重变化。这里,假设各产业劳动生产率与实际情况一致,我们知道在没有非农转移的情况下,经济发展态势肯定与实际情况不一样,各产业劳动生产率也不会跟实际情况一致。然而由于假设情况的未知性,且假设必须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因此这里仍然假设各产业劳动生产率与实际情况一致,仅考察在没有非农转移的假设下带来的各产业就业人口权重的变化对总体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在没有农村非农劳动力转移的假设条件下,我们保持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不变,而将实际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从实际数据中予以剔除,从而计算得到假设条件下的各产业就业人口权重,从而计算得到假设条件下的总体劳动生产率,计算结果见表1。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没有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假设条件下,我国产业升级的步伐将明显延缓,以2000年不变价格的美元来计算,农村非农劳动力转移对劳动生产率提升的贡献从绝对值上看逐年提升,从1990年平均每个劳动力的94美元提升到2011年的平均每个劳动力的914美元,从提升的贡献度上来看,1990年农村非农劳动力转移使劳动生产率提升了15.4%,此后逐年增长,到2003年的31.9%,几乎使总体劳动生产率提升了1/3,此后在高位浮动,到2008年使劳动生产率提升30.3%,而到2009-2011年,贡献度则下降到1/4左右。从数据本身的原因来看,这三年采用了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中的数据,如果对比两种数据来源的2008年数值,发现国家统计局颁布的农民工总量比农业部的数据偏低近5个百分点。

3 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在考察完过去二十年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数量、流向变化,及其对经济增长要素的影响之后,我们来最终考察其对经济增长即GDP增长的贡献度。本文中,我们将经济增长分解为三个要素,即劳动年龄人口增长、劳动生产率提升及劳动力利用的增长。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升了总体实际就业人口数,即提升了劳动力的利用效率;二是提升了总体劳动生产率水平。我们首先来计算1991-2010年实际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然后计算在没有农村非农劳动力转移的假设条件下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后比较二者的差异,即可得到农村非农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表2表明了劳动年龄人口、劳动生产率、劳动力利用效率这三个要素的历年变化及增长率。总体上看,从1991-2011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规模的年增长率的均值为1.3%,劳动生产率的年增长率均值为9.3%,劳动力利用效率的年增长率均值为-0.3%。而从贡献度上看,则这三个要素对GDP增长的贡献度分别为12.2%,90.2%和-2.4%。比较这三个要素,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劳动年龄人口增长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二大驱动力,而劳动力利用效率对实际GDP增长的贡献为负,人们对闲暇的追求(人均工作时间变短)以及教育程度(劳动参与率下降)的提高是劳动力利用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4.3 1991-2011年我国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促使劳动生产率年平均提升近1/4非农转移因改变了就业人口在产业间的权重,从而对总体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流向上看,在1990-2000年,流向第二产业的比例从54.8%逐步减少至44.8%,其余流向第三产业。但是此后,流向第二产业的比例从2001年的45%逐步增至2011年的53.7%,其余流向第三产业,这与我国经济发展的政策导向有关。由于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明显高于第一产业,1991-2011年间,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使劳动生产率每年平均提升23.9%,且影响不断加深,到2004年非农转移使劳动生产率提升近1/3,之后略有下降,但到2011年,仍使劳动生产率提升近1/4。

4.4 1991-2011年我国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累计使经济规模提升85.5%,使GDP增长率年均提升1.5个百分点

非农转移对GDP的绝对值影响因累积效应而更为显著,2011年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使我国GDP总量提升16 355亿美元,提升了85.5%。非农转移也明显提升了GDP增长率,1991-2011年间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总体上使GDP年增长率提升1.5个百分点,其中转移带来的劳动力利用效率的提升使GDP年增长率提升1.1个百分点,由于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使GDP年增长率提升了0.4个百分点。

4.5 我国未来经济增长速度将放缓

考察影响实际GDP增长的三个贡献因素的历史变化和趋势,可以看到劳动力的利用效率多年来都为负值,意味着其对经济发展作用为负,从趋势上看,负值有加大的趋势;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是过去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促进因素,但是2013年将是可预计的几十年中最后一个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影响的一年,从未来的趋势上来看,将对经济发展产生越来越严重的负面影响;而第三个要素——劳动生产率,虽然一直保持较高的正向增长,但从增长率上看今年却有明显的下降趋势。由此可见,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速度必然会下降。但其波动幅度应小于改革开放初期,基本上会保持平稳运行。

4.6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提升劳动生产率的保障

如上的结论已经表明,未来我国劳动力利用效率和劳动年龄人口都将面临下降的趋势,因此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就成为保持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我国劳动生产率的产业差异是非常大的,根据世界银行数据的数据,2008年我国农业占有了39.6%的就业人口,但是只产生10%的GDP比重。从当前情况看,我国农业劳动力尚有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空间。考虑到不同产业劳动生产率差异对整体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政策上保障农业劳动力持续向非农业转移将是提升总体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

由此可见,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从劳动力规模、劳动力利用效率、劳动生产率等方面提升了经济规模和增长率。不仅在过去对我国经济增长有重要贡献,在未来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加深,非农转移对经济增长更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政策上应大力扶持疏通和引导。

(编辑:常 勇)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Roy A, Aggarwal S. A Demographic Perspective of Economic Growth[R]. Economics Research, 2009.

[2]Lee R, Mason A. What Is the Demographic Dividend?[J]. Finance and Development, 2006, 43(3):16.

[3]Bloom D, Canning D, Sevilla J. The Demographic Dividend: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Population Change[M]. Vol. 5. No. 1274. Rand Corporation, 2003.

[4]Bloom D E, Williamson J G. Demographic Transitions and Economic Miracles in Emerging Asia[J]. 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1998, 12(3): 419-455.

[5]Lee R, Mason A. What Is the Demographic Dividend?[J]. Finance and Development, 2006, 43(3): 16.

[6]齐明珠. 人口变化与经济增长:中国与印度的比较研究[J]. 人口研究,2013,(3):93-101.[Qi Mingzhu. Population Dynamics and Economic Growth: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J].Population Research, 2013,(3): 93-101.]

[7]Ark B. Performance 2008:‘Productivity, Employment, and Growth in the Worlds Economies.[R]. The Conference Board Report, NoR-1421-08-RR, 2008.

[8]Carré J J, Dubois P, Malinvaud E. French Economic Growth[M].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5.

[9]Matthews R, Feinstein C, Odling-Smee J. British Economic Growth, 1856-1973[M].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10]Lains P. Catching up to the European Core: Portuguese Economic Growth, 1910–1990[J]. 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 2003, 40(4): 369-386.

[11]Maddison A. The World Economy: A Millennial Perspective and Historical Statistics[M]. OECD,2006.

[12]Maddaloni A, Musso A, Rother P, et al. Macro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Demographic Developments in the EURO Area[R]. ECB Occasional Paper, No. 51, 2006.

[13]Solow R M. 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57, 39: 312-20.

[14]王金营,杨磊. 中国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的实证[J]. 人口学刊,2010,(5):15-24.[Wang Jinying, Yang Lei. An Empirical Study of Demographic Transition,Demographic Dividend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 Population Journal, 2010, (5): 15-24. ]

[15]易纲,樊纲,李岩.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思考[J].经济研究,2003,(8):13-20,90.[Ying Gang, Fan Gang, Li Yan.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n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and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03, (8): 13-20, 90.]

[16]余吉祥.经济增长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J].经济论坛,2009,(2):4-9.[ Yu Jixiang. Economic Growth and Rural LaborsEmployment in Non-agricultural Industry[J]. Economic Forum, 2009, (2): 4-9.]

[17]蔡昉.为什么劳动力流动没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J],理论前沿,2005,(20):18-20.[Cai Fang. Why Did Not the Rural Labor Migration Narrow the Urban-rural Income Gap[J]. Theoretical Front, 2005, (20): 18-20.]

[18]张永丽, 王文娟. 农村劳动力流动与缓解贫困[J]. 经济与管理, 2008, 22(1): 15-20.[Zhang Yongli, Wang Wenjuan. The Rural Labour Flowing and Relieving the Poverty[J]. Economy and Management, 2008, 22(1): 15-20.]

[19]刘秀梅,田维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J].管理世界,2005,(1):91-95 .[Liu Xiumei, Tian Weiming. Study on the Contibution of Rural Labour Transfer to Economic Growth[J]. Management World, 2005, (1): 91-95.]

[20]蔡昉.城市化与农民工的贡献——后危机时期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思考[J].中国人口科学,2010,(1):2-10 .[Cai Fang. How Migrant Workers Can Further Contribute to the Urbanization:Potentials of Chinas Growth in Postcrisis Era[J].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Science, 2010,(1): 2-10.]

[2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新中国农业60年统计资料[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Ministry of Agricultur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60 Years Statistics of Agriculture in New China [M] .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e Press, 2009.]

[22]国家统计局.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EB/OL].2011. http://www.stats.gov.cn/tjfx/fxbg/t20120427_402801903.htm.[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11 Monitoring Report of the Survey of Migrant Workers[EB/OL].2011. http://www.stats.gov.cn/tjfx/fxbg/t20120427_402801903.htm.]

[17]蔡昉.为什么劳动力流动没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J],理论前沿,2005,(20):18-20.[Cai Fang. Why Did Not the Rural Labor Migration Narrow the Urban-rural Income Gap[J]. Theoretical Front, 2005, (20): 18-20.]

[18]张永丽, 王文娟. 农村劳动力流动与缓解贫困[J]. 经济与管理, 2008, 22(1): 15-20.[Zhang Yongli, Wang Wenjuan. The Rural Labour Flowing and Relieving the Poverty[J]. Economy and Management, 2008, 22(1): 15-20.]

[19]刘秀梅,田维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J].管理世界,2005,(1):91-95 .[Liu Xiumei, Tian Weiming. Study on the Contibution of Rural Labour Transfer to Economic Growth[J]. Management World, 2005, (1): 91-95.]

[20]蔡昉.城市化与农民工的贡献——后危机时期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思考[J].中国人口科学,2010,(1):2-10 .[Cai Fang. How Migrant Workers Can Further Contribute to the Urbanization:Potentials of Chinas Growth in Postcrisis Era[J].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Science, 2010,(1): 2-10.]

[2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新中国农业60年统计资料[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Ministry of Agricultur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60 Years Statistics of Agriculture in New China [M] .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e Press, 2009.]

[22]国家统计局.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EB/OL].2011. http://www.stats.gov.cn/tjfx/fxbg/t20120427_402801903.htm.[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11 Monitoring Report of the Survey of Migrant Workers[EB/OL].2011. http://www.stats.gov.cn/tjfx/fxbg/t20120427_402801903.htm.]

[17]蔡昉.为什么劳动力流动没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J],理论前沿,2005,(20):18-20.[Cai Fang. Why Did Not the Rural Labor Migration Narrow the Urban-rural Income Gap[J]. Theoretical Front, 2005, (20): 18-20.]

[18]张永丽, 王文娟. 农村劳动力流动与缓解贫困[J]. 经济与管理, 2008, 22(1): 15-20.[Zhang Yongli, Wang Wenjuan. The Rural Labour Flowing and Relieving the Poverty[J]. Economy and Management, 2008, 22(1): 15-20.]

[19]刘秀梅,田维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J].管理世界,2005,(1):91-95 .[Liu Xiumei, Tian Weiming. Study on the Contibution of Rural Labour Transfer to Economic Growth[J]. Management World, 2005, (1): 91-95.]

[20]蔡昉.城市化与农民工的贡献——后危机时期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思考[J].中国人口科学,2010,(1):2-10 .[Cai Fang. How Migrant Workers Can Further Contribute to the Urbanization:Potentials of Chinas Growth in Postcrisis Era[J].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Science, 2010,(1): 2-10.]

[2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新中国农业60年统计资料[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Ministry of Agricultur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60 Years Statistics of Agriculture in New China [M] .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e Press, 2009.]

[22]国家统计局.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EB/OL].2011. http://www.stats.gov.cn/tjfx/fxbg/t20120427_402801903.htm.[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11 Monitoring Report of the Survey of Migrant Workers[EB/OL].2011. http://www.stats.gov.cn/tjfx/fxbg/t20120427_402801903.htm.]

猜你喜欢
农村劳动力劳动生产率
林业劳动生产率的区域差异及收敛性研究
我国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研究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短板分析及对策构建
国外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经验及启示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速远超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7.4%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辽宁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