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亭
为何夏季要防中风
盛夏季节之所以中风高发,是因为当外界的气温超过32℃时,我们体温的调节便主要依靠汗液的蒸发来完成。正常情况下,在32℃以上的高温环境下,我们成年人大约要出1000毫升以上的汗水,如果出汗较多,而水分补充不足时,便会因血容量不足或血液过于黏稠,引发缺血性脑中风;此外,我们人体的血流量为散热所进行的重新分配,会导致原本定量的血液大量涌向皮肤,这样便会造成大脑供血量的明显减少。对原本就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而言,因为供血不足,大脑缺血的程度加剧,势必会诱发脑梗塞的发生。
六类药物需警惕
在服用以下药物时,要特别警惕中风的发生:
降压类药物:夏季人体血压不太稳定,有的高血压患者求愈心切,大量服用降压药物,甚至成倍加量,从而导致血压骤然大幅度下降,影响了大脑的血液供应,使脑的血流量减少,血流缓慢,促使脑血栓形成,导致缺血性脑中风。
利尿类药物:速尿、双氢克尿塞等利尿类药物直接作用于肾脏,促进电解质和水的排出。患者大量长期应用利尿药,如不及时补充水分,则造成体内失水过多,血液浓缩,黏稠度增高、血流变慢,易形成血栓,引起脑中风。
解热镇痛类药物:人在感冒发热时,常用此类药物,特别是高热病人往往用阿司匹林、扑热息痛等退热。这些药均是通过使人大量出汗、大量散热而使体温下降。尤其是伴有呕吐、腹泻的中老年人,发汗后致使机体严重缺水,造成血液浓缩,黏滞性增加,促使血栓形成。因此,中老年人发热时,最好不要服用此类药物,而以物理降温为好。非用不可时,应通过饮用糖盐水或静脉点滴补液等方法及时补充水分。
镇静药:大多数镇静药物都有抑制大脑皮层、扩张血管、松弛肌肉、抗抽搐作用。如安定、氯丙嗪等药物用量过大,亦会引起患者缺血性脑中风。
抗凝药物:心脏瓣膜病已施行机械瓣置换或有心房颤动的患者常需长期甚至终身服用抗凝药如华法林等,若抗凝药用量过大,容易引起脑溢血。在服用抗凝药时,一定要加强凝血功能的检测。
止血药:在发生各种出血性疾病时,常常会使用止血药,这类药物往往通过促进血液凝固,来达到其止血的目的。在应用安络血、止血敏、立止血、仙鹤草素等止血药物时,会因血液凝固性增加而促使血栓形成,以致发生脑中风。所以血压高的老人应用止血药时,应掌握好剂量。
(摘自《大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