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刚复与中国科学社

2014-06-27 06:12:24罗程辉
物理通报 2014年11期
关键词:科学

罗程辉

(浙江大学 理学部物理学系 浙江 杭州 310007)

中国科学社是我国近现代科学史上第一个由中国人自主发起成立的一个民间科学团体,在我国早期科学普及和科学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胡刚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物理学家和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和科学教育事业,将自己的人生奉献给了祖国.早年加入中国科学社,并成为其重要的骨干分子,为其创立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本文以中国科学社为中心,探讨胡刚复在中国科学社当中为我国科学传播和推进科学研究方面所做的历史功绩

1 中国科学社的骨干之一

胡刚复(1892-1966),江苏省无锡县人,其大哥胡敦复、二哥胡明复皆是中国历史上倾心于科教事业的名人,三人合称“胡氏三杰”.少时曾入南洋公学(上海交大前身),天资聪颖,成绩优异.1909年参加第一届庚款留学考试,入哈佛大学学习物理学,本科毕业后继续在哈佛研究院攻读物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14年,有感于中国科学的缺乏,任鸿隽和胡明复、杨杏佛等人决定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组织科学社,筹备《科学》月刊,以向国人传播科学知识,稿源由留美的中国学生提供[1].因当时的留学生还很少,必须要在其他大学广泛动员参加.胡刚复是科学社的早期社员,且是较有影响力的活跃分子,他同时还介绍了竺可桢、翁文灏等人加入科学社[2].1915年1月第1期《科学》杂志由上海商务印书馆正式发行问世,胡刚复、竺可桢、王季梁等人都写了许多有关自己专业的科普文章刊登在这份杂志上.《科学》杂志发行后不久,科学社中成员们又感到要谋中国科学之发达,单单发行一种杂志是不够的,有必要组织一个正式的科学团体.于是他们在1915年10月在康奈尔大学正式成立了“中国科学社”.

1918年胡刚复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历史上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的第三人.随即惋拒了导师杜安的恳请挽留,返回祖国.其他社员也相继回国,中国科学社事务所和《科学》编辑部随之迁回国内,先后在上海大同学院和南京东南大学成立办事处.1919年南京社所成立,设立图书馆,并推举胡刚复任图书馆馆长.“当1922年1月正式开馆时,仅有中西书籍五千余册,杂志一千余册.”[1]这种情况下,胡刚复带头捐款捐赠图书,积极筹划图书馆的建设,帮助扩大图书馆藏书量.1926年时图书馆已有大量各门科学的书籍杂志,此后图书馆的藏书渐臻完备.

1922年,为了广泛发动社会共图科学之发达,中国科学社在江苏南京召开第七届年会,修改章程,将原先的董事会易名为理事会,职权不变,主要负责决策,决定大政方针;而另成立一名誉机构董事会,新董事会则从事基金募集与保管等.胡刚复、竺可祯、胡明复、任鸿隽、秉志等人出任第一届理事.此后,胡刚复连选连任,担任了多届理事会成员.

作为中国科学社的重要骨干,胡刚复为科学社的事业发展出谋划策,不遗余力.1924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议案,退还中国自1917年10月起应付之庚子赔款,以资助中国的文化教育.围绕庚款之用途,包括中国科学社在内的诸多文化、教育团体参与讨论,以争取到一部分资金.胡刚复和任鸿隽等社员时时心系我国科学事业,他们积极为美国退还“庚款之用途”[2]、“赔款之保管”[3]建言,呼吁为中国的科学发展创设有力的环境.胡刚复认为庚款应该用来筹办科学研究事业.当时国内还未有一个正式的科学研究机构,他倡议用这笔款项来在国内创办研究院,以促进中国科学的发展[3].20年代末许多学术机构在中国大地上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但直到30年代中期中国科学社仍与各学会缺乏联系,各自为政,互不相干.胡刚复认为此举不利于中国科学的长期发展,因此在1934年中国科学社第19届年会上,胡刚复主张在中国科学社中“推行分股,以达到联络各学会之重要使命”.[4]他呼吁中国科学社与各专业学会加强合作和联系,并建议各学会人员加入中国科学社,共同促进中国科学的发展.此建议得到社中人员的认可,后中国科学社设置了社会科学、自然哲学、自然历史及应用科学四大股,并有中国工程学会、中国化学会等团体加入中国科学社.次年第20届年会上,胡刚复又提出“科学若不能深入民间,将永为学术发达之最大障碍”[5]的观点,他倡议中国科学社接下来的重要任务是普及科学,使得科学深入民间.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国科学社被迫内迁,饱受战乱之苦.中国科学社的许多刊物停刊或减刊,社中许多活动受到极大干扰,但仍勉强维持.1944年秋,中国科学社在贵州湄潭举行建社30周年纪念大会,胡刚复为大会主持人,并做了热烈发言.解放后,中国科学社响应国家号召,将其各事业并入中国相应研究机构中,于1960年宣告解散.自此,中国科学社可以说基本完成了其科学救国的历史使命,而胡刚复则继续在高校中教书育人,为我国培养新的物理学人才.

2 审定科学名词

在中国科学社,胡刚复积极参加各类名词审查会,审定物理学名词.在美国时期,向国内介绍欧美科学的时候,首先遇到的是科学专业性名词的翻译问题,为此,1916年中国科学社成立了名词讨论会,由周铭、胡刚复、顾维精、张准、赵元任5人为委员.归国后,中国科学社积极参加由江苏教育会、中华医学会等团体组成的科学名词审查会.如1921年的第7次审查会由中国科学社和多个科研教育结构联合举办.此次审查会分为病理、化学、物理、生理学4组,其中物理组由胡刚复、杨杏佛、赵修鸿等人负责.1922年,第8次科学名词审查会在江苏省教育会举行,胡刚复、熊正理、杨允中为物理组成员.在此次审查会上,物理名词草案审定完竣[6].

3 致力于科学研究和科学传播

中国科学社当中学习物理学的人并不多,其中早期的物理学家如胡刚复、颜任光、何育杰等为我国在引进物理学,并逐渐“中国化”的过程中功不可没.鉴于中国科学知识的缺乏和观念的淡薄,胡刚复致力于科学研究和科学宣传,意在引起国人对于科学的重视,并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胡刚复在《科学》杂志中积极发表文章,介绍了西方物理学新进展,并在相关领域给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如胡刚复1916年发表在《科学》杂志“大地电象”[7](第2卷5期)一文中,他分析了电象的产生与大地之间的关系,探讨了雷电与通常电花的异同性,并介绍了做雷电实验可用的实验仪器和方法.1917年《法国产殇儿调查之分析》[8](第3卷2期)中,他依据可靠的资料来源,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法国产殇儿与其居住地(城、乡)、性别、来历(私生儿、正式儿)等的关系进行了科学的统计分析,得出了相关结论,并指出这些结论对于我国的生计者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在科学的宣传和普及上,鉴于中国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中国人民对于科学概念的陌生,胡刚复不仅注意向国人宣传科学知识,还注重对于科学概念、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论的诠释.胡刚复1935年在《科学》杂志第19卷第11期上发表了“科学研究与建设”[9]一文,认为归纳法与演绎法是重要的科学逻辑方法,完美的科学方法应是“归纳法与演绎法不断地互相为用”.文中胡刚复还提出了他对科学的概念、科学精神的洞见和对科学功能的理性思考,如他认为“科学的本身不外乎格物致知”,关于科学的用途,他指出,“一方面可求学问之进步,一方面求其种种之运用”,他认为科学的功能一方面是求知,另一方面对科学的运用则可以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其兄胡敦复、胡明复也大力提倡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认为中国的落后根源在于缺乏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他们强调归纳与演绎的科学方法,而归纳为演绎的根基,其观点与胡刚复如出一辙.“中国科学社社员对归纳法和逻辑法的宣传触口可及,但多失于偏颇,如胡氏兄弟之洞见者似凤毛麟角.”[10]

此外,胡刚复还积极参加中国科学社组织的社会活动.从1920年开始,中国科学社决定举行定期的通俗科学演讲,约请有研究的专家做系统的陈述.通俗演讲在传播科学常识和应用方法,引起人们对于科学的兴趣上起到重要的作用.胡刚复在科学社当中有过多次演讲,如在1922年的南京南通年会上,他做了“研究与科学之发展”的演讲,年会上其他社员也积极参与发表演说,在民众中反响颇为强烈.1922春季时,胡刚复还在南京做了露天演讲,讲题内容是“物质之构造”,他的演讲“由浅入深,从原子理论、电离理论入手讲解物质的结构,说理十分透彻.”[6]

4 倾心科教事业

在中国科学社中,胡刚复时时心系中国科学现状和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注重对于科学教育领域和科学前沿知识的传播.1919年中国科学社第4次年会在浙江杭州举行,这是中国科学社在国内的首次年会.针对当时中国政局动荡,实业不振的现状,胡刚复提出“中国以无学,故长贫,救贫必从教育实业入手”[11]的观点.他认为中国的弊病在于太看轻科学,政府和社会实业界用人皆不看重学问,不懂得善用人才.要救国,要振兴国力,必须要大力提倡科学研究,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他的看法道出了中国科学社的重要使命,同时也体现了那一代科学家们科学救国、教育振国的梦想和重任.1924年10月21日,中国科学社理事会举行第一次大会,胡刚复、翁文灏、王琏、秉志、饶毓泰等人被选举为科学教育委员会委员.此委员会的职责是提倡及改进本国科学教育.1931年10月的科学社月会上,胡刚复与董任坚、周仁等讨论决定了《科学》每期中应有现代科学状况的论文,也应该多关注国内的科学现状,还要增加一些关于科学教育的文章[12].

胡刚复是中国科学社中的物理学前辈,自1918年回国开始,便在南京东南大学物理系任教,他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大学物理实验室,首开物理实验教学先河,此举对于当时我国高校的物理实验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其后胡刚复不断奔波于沪宁和南北地域之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就职,活跃在近代物理的讲台上,风尘仆仆,不辞辛苦,将人生主要的精力都投入在我国的物理教育事业上,可以说是我国近代物理教育的先驱者.

作为中国科学社的骨干分子之一,胡刚复一生致力于中国科研、科教和科普事业.他以中国科学社为阵营,积极撰文发表于《科学》月刊中,审定科学名词,积极从事科学研究,提倡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普及科学,为物理学的中国化作出突出的贡献,为中国科学社的创立和发展鞠躬尽瘁.

参考文献

1 任鸿隽.中国科学社社史简述.中国科技史料,1983(1):2~13

2 杨竹亭.一代宗师:中国现代物理学宗师胡刚复教授的光辉业绩1892~1996.上海:上海浙江大学校友会,2006.19

3 任鸿隽著,樊洪业、张久春选编.科学救国之梦:任鸿隽文存.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313~316

4 中国科学社第十九次年会记事录. 1934,不详

5 中国科学社第20次年会记事.科学,1935,19(10):1634~1636

6 范铁权. 中国科学社与中国的科学文化:[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南开大学,2003.110,89

7 胡刚复.大地电象.科学,1916,2(5):509~522

8 胡刚复. 法国产殇儿调查之分析.科学,1917,3(2):204~212

9 胡刚复.科学研究与建设.科学,1935,19(11):1769~1773

10 范铁权.“胡门三俊”与中国科学社. 历史教学问题,2004,5:9~13

11 中国科学社第四次年会记事.科学,1919,5(1):106~107

12 蒯义峰. 中国科学社与中国近代学校教育:[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40

猜你喜欢
科学
点击科学
走进科学
走进科学
点击科学
点击科学
点击科学
走进科学
科学大爆炸
小小艺术家(2019年6期)2019-06-24 17:39:44
科学
科学怪咖